典蕴文化网>故事>最快的路

最快的路

收录日期:2025-11-20 10:35:54  热度:10℃

小林是个喜欢看书的人。这天,他正在书店看书,刚好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商人急着赶飞机,但是时间很紧迫,他急匆匆地上了一辆的士之后,对司机说:“去机场,一定要快!”司机见他那么着急,就问他:“请问你是要最快的路还是要最近的路?”商人很奇怪,就问:“最近的路不就是最快的路么?”司机笑了笑说:“不一定,如果你选择最近的路,从这里到机场最近的路是交通最堵塞的路,路上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如果你选择最快的路,虽然绕得有点远,但很通畅,会比最近的路要节省更多的时间。”商人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就走最快的路!”于是商人最后赶在最后一刻赶上了飞机。

这篇文章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惯性思维要懂得变通,小林看了深有感触。正巧,此时领导打来电话,要他马上回来开会,他马上合上书,走出书店去拦车。

这时一辆空的士停在他旁边,他去开车门。一瞬间他忽然想到那个故事,“现在这个情况不就和文章里面的情节一模一样?”他想。所以他一坐上车,对司机就是一句:“司机,去A大楼。走最快的路。”

司机正准备开车,小林又补充一句:“一定要最快的路啊!我不走最近的路。”

这下司机就莫名其妙了,问道:“干嘛不走最近的路?别人不是都希望走最快的路么?”小林一听,心里嘲笑司机太死板,嘴上就说:“你不要管那么多,就走最快的路!”

司机心想这次遇到个冤大头了,打消心里的疑惑,选了一条不是最近但也不算太远的路准备开去。小林此时还沉浸在那个故事情节里,又嘱咐了一句:“一定要最快的路啊!”

司机默默看了小林一眼,忽然改变了主意,往另一条路上开。

车子不知开了有多久还没到目的地,小林渐渐有点急了,他在心里开始埋怨司机,往窗外看去,可越看越不对劲。奇怪啊!这两侧的景色怎么越来越不熟悉了?司机这是把他往不认识的路上带?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前几天看到的“的士哥把乘客载往郊外谋财害命”的报道,小林这下坐不住了,路是越开越不认识了。这时,高度紧张的他忽然朝着司机大吼一声:“你要带我去哪里啊!”

这一吼实在突然,司机也是吓了一大跳,他看着瞪大眼睛一脸激动的小林,哆哆嗦嗦地开了口。

只听他说:“你你,你刚不是一直说要走最快的路么?为了走最快的路,我现在正准备上高速公路呢!”

猜你喜欢

  • 关于晋襄公的民间故事 晋襄公最爱“神仙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中有一个国家叫做晋国,晋国的国君有一个是晋襄公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了。据说,这是一位特别喜欢外出打猎的国君,在位期间,只要忙完了政事,他就会带着一众人马出去打猎。这不,晋襄公打猎完毕,马背上系满了猎物,他背着箭,骑着马

  • 住牛棚的钦差

    清朝咸丰年间,这一天,风雪交加,天色已晚,路上已经很难看到行人的踪迹。可在黄河壶门浮桥,一位头戴斗篷的精瘦老者骑着一头小毛驴,冒着风雪往前赶路,后面还有跟着一胖一瘦两个挑担的随从。壶门浮桥往西五里就是陕西高州府青龙镇。到了镇口,天早黑定。牵

  • 神奇的状元

    贞观元年,这一年田老万和老伴桂英老两口子都快五十岁了,一直也没有生个孩子,这让老两口子愁得是不得了,这可是大事,没有个孩子,将来谁给我们两口子养老送终?“求求您了,老天爷;求求您了,送子观音菩萨。哪怕让我们生个肉蛋也行!”他们每天都这么虔诚

  • 竹林公主

    从前有一对老夫妇,老公公白天到竹林里砍竹子,晚上和老婆婆一起编竹篮,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他们没有儿女,日子过得很清苦。有一天,老公公照常去砍竹子,却发现一根闪闪发光的大竹子。他小心翼翼地砍断一看,里面竟躺着一个美丽的小女婴。老公公将小女婴抱

  • 乾隆与船工对对联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泛舟城南宝塔湾。陪同官员有个叫阮云扬州人。此人后来官至中堂,后人称他阮中堂。当乾隆皇帝问起有关扬州的风土人情时,阮云道:“我们扬州古城是历史的文化中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上自八十老太公,下至七岁小童,都能吟诗作

  • 浪子报恩

    早年,密州有个孩子叫于仁,他家里很富,可惜人丁不旺,几代都是单传,父母对他这根独苗很是宠爱,使得他从小就娇生惯养。于仁到了上学年纪,不肯老老实实读书,就大闹了一场,最后竟离家出走了。可他哪知道外面的艰苦,很快就花光了身上的银子,只得讨饭流浪

  • 乾隆遇村姑

    乾隆三下江南巡游间,微服来到一个小村,他边走边看,走到独木桥上,挥着扇子,悠然地吟道:"脚下生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满腹才学的纪晓岚善于对对子,但为了讨好皇上,故意装作想不出妙句的样子认输道:"黄老板文采,天下无人能敌"果然,乾隆哈

  • 商道良心

    刘侍中初下商海,结果亏得血本无归。绝望中,幸好有吴老板及时相助。生意人往往为利奔波,可这吴老板却是为了哪般……一、意外受雇清雍正年间,山东利津有个刘侍中,父亲去世,在坟前守孝不足一年,老母亲又病入膏肓。为给老人治病,刘侍中不惜重金请医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