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杜如晦是如何发迹的?杜如晦在玄武之变中的

杜如晦是如何发迹的?杜如晦在玄武之变中的

收录日期:2025-11-21 00:55:40  热度:10℃

杜如晦是唐朝著名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的高级参谋。后世人说起杜如晦的时候,常常赞扬他的智谋决断,但是很少有人思考他到底是如何坐到后来的高位,让李世民对其信任有加,他死后还罢朝三日哀悼的。

杜如晦为人聪慧,才能高卓,很早的时候就闯出了名声。隋朝大业年间,被朝廷征召入官,成为大隋预备官员的一员。当时杜如晦的上司对他十分欣赏,一心想要栽培他。但是杜如晦自己觉得在大隋没有混头,于是就辞官走了。

李渊起兵攻入长安之后,杜如晦因为素来有才名,于是就被李世民看中,召入秦王府。杜如晦进入秦王府,开始辅佐李世民。

李世民身边能干的人不少,所以杜如晦最开始加入进去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特别的青睐。让杜如晦一飞冲天,此后平步青云,还依赖于李世民另一位高级参谋房玄龄。

李世民身边能人无数,加之他本身也功勋极高,因此受到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忌惮。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想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李建成上奏李渊,说秦王府里能人无数,现在正值国家用人之际,为何不将他们都派出去,为国家的安定做贡献呢?

李渊一想,是这个理呀。于是就对李世民下了个旨意,将李世民府里的幕僚都封了官,外派到各地。

要说当时李世民心里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形势比人强,再不甘愿也得遵从皇帝圣旨。

这个时候房玄龄站出来了,他对李世民说:要说其他人,倒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这人是个王佐之才,若是能将他留下,于殿下是极有用的。

李世民非常信任房玄龄,于是就上奏李渊,请求能将杜如晦留下,李渊同意了。杜如晦此后开始受到李世民重用,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番重用。在李世民后期征战各地反军之时,房玄龄为其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李世民得此良才,战无不胜,在军中威望更高。

杜如晦攀升的第二个重要节点,就要数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原本只是王爷,大唐真正的继承人是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威望很高,不仅被李建成忌惮,就连他的父亲李渊在后来也防备李世民。李世民本人肯定也是有野心的,最后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发动政变。

通过此次政变,李世民成功继位为帝。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得力于房玄龄和杜如晦彻夜与他商谈制定计划。在此次政变之中,房玄龄和杜如晦居首功。

李世民登基之后,杜如晦凭借玄武之功,封为蔡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担任吏部尚书,管东宫兵马,后又接替长孙无忌担任尚书仆射。

凭借这两次重要事件,杜如晦一飞冲天,最终成为大唐不可或缺的名臣,名载青史。

猜你喜欢

  • 最后一次“炸龙”

    混进一条蹩脚龙”有一个边远的小县城,叫富县。富县非但不富,相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县,但那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习俗——炸龙”!每年正月十五吃过元宵后,便有几支舞龙队伍活跃在县城中心的一块空地里,

  • 乞丐校书

    北宋神宗年间,禹州城出了一件奇闻:县令刘德昌因治理地方成绩显著,本应被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宋神宗突然颁了一道御旨,说刘德昌必须和他那以行乞为生的跛子哥哥刘德忠对换行当。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由刘德忠去充任,而刘德昌则去当乞丐。刘德忠和刘德昌是一对亲

  • 半只玉蝴蝶

    胥世明生在杭州一家殷实门户,只是幼年丧母,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的疼爱。三年后,胥员外续弦,给胥世明娶了后娘,虽说后娘梅氏对胥世明很好,但胥员外唯恐儿子受委屈,给他专门请了奶娘,百般娇养溺爱起来,女孩子一般,不让他迈出大门一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

  • 净瓶

    从前,在莽莽大山之中有一个小村子,村里有一个贫穷的母亲,她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刘根长大了,娶了一个聪明贤惠的妻子。女儿刘蕊长得如花似玉,也到了该找婆家的年龄了。母亲一心想快快抱上孙子,好不容易盼到儿媳有喜,没想到儿媳怀孕七个月的时候竟病

  • 孝顺奖

    尧柏村东头,王家老大志远的媳妇玲巧和婆婆为了一床棉被闹得不可开交。玲巧说婆婆趁她今天回娘家,把她一床薄棉被里的好棉絮换成了破棉絮。老人气得赌咒发誓说:我都没进过你的房间,咋会换了你的棉絮,你咋好意思说出这种不讲理的话?”这可惹恼

  • 马蹄草

    阿哲的家在鄂尔多斯的嘎查村,他今年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阿哲的父亲伦格尔对于儿子上不了大学一点也不介意,反而手舞足蹈——阿哲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而且家里正缺一个养羊治沙的得力帮手呢!伦格尔是嘎查村的村长

  • 托梦救子

    有一年,中原大地洪水泛滥,滔滔洪水一路东南而下,所到之处,屋毁人亡,淹没了大片村落。随着洪水退去,良田变淤地,一年下来颗粒无收。除了淹死的人之外,还饿死不少人。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县城里,有个叫刘用的恶霸,靠着牢固根基,厚实家业,风吹不着,日晒

  • 南门题字

    彰德府地处直隶、河南两省交界之地,乃殷商故都。古城繁华,商贾云集。府城南门上书南通十省”四字,字大如斗,气势非凡。很多文人学士不远千里赶来,就为一睹横匾四字风采。此匾出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风流才子刘更新之手。写这字时刘更新只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