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古代中国流行哪些地域歧视?

古代中国流行哪些地域歧视?

收录日期:2025-11-21 00:20:47  热度:11℃

现在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地域偏见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你难得地属于这个范畴,俺要表达对你的敬意和佩服。

就算不做上纲上线的“地域党”,谁还对人没个看法呢?不要太自责。本文今天就是来宽你的心的,地域歧视这回事不仅现在有,古人也有,甚至古人玩得比我们还不亦乐乎。

今天,就来说说中国古代流行的地狱骑士,呃,地域歧视。

你绝对想不到古时候的“被歧视”专业户是谁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地域歧视,大多是出现于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XX地方的人都是骗子,我上次碰到一个XX地的人哎呀抠门得要死100块钱都不给……这些段子抛在人群当中永不怕话题君被摔在地上,人们既达到了嘲笑某地人的目的又给自己找了乐子。你可不要认为这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表现,其实这种习惯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笔下出现了许许多多嘲笑某地人的段子,而这些段子呢,都千篇一律地指向了当时的宋国。

先秦寓言中,但凡说到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孟、庄、韩、吕各家的著作都有这类叙述。

虽然这几个门派的学术见解及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是在对待宋人的看法上,态度却出奇地一致,即宋人为愚人。下面给你举几个例子。

《列子》曾经讲到,有宋国人在冬天里晒太阳,觉得很舒服,便想把这个“享受秘方”献给国君,并自信能领取重赏;《庄子》里说到,有宋国人善于做衣帽,就去越国经营企图发财,结果越国人都是剪短发的纹身大汉根本用不着衣帽,因此惨遭赔本;《韩非子》中还有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及时修补下雨天被浸坏的围墙,结果家中被盗,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好心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越来越熟悉?没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这类蠢事都发生在宋国人身上。宋人大多被描述成浑身冒傻气的形象,即便精通某门技艺,也掩盖不了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搞不清楚状况的笨拙。

除了宋国,第二个地域偏见的冤大头就是郑国了。虽然是法家代表,但韩非子很爱讲笑话,可是法家的笑话笑起来不轻松啊,总会有一些深沉的道理等你去领悟。不过遇到郑国人,韩非的话风就变了,管你有没有大道理,嘲笑无节操无底线,呵呵。

他笔下的郑人,有的贪生怕死,听说敌人来了,还没有交手,他先吓死了,大约敌人没有什么动静,恐惧劲头过去了,他又活了过来,仿佛得到了第二次生命。有位妻子比照丈夫的旧裤子做新裤子,就要在新裤子上挖个洞,做到百分之百相同;给丈夫的新裤子上挖洞也就算了,这位妻子买了活鳖竟把它放到河里饮水,让它白白跑掉。哦,对了,你肯定知道“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里那两位郑国仁兄。

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虽然还有贬低楚人、齐人的段子(“刻舟求剑”里的就是楚国人等),但为数不多,而且也不像对待宋郑两国这般鄙视。有时候在不同的著作里,明明是同一个故事,但就是主人公“宋人”变成了“郑人”,间接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对这两国人的“脑残”都比较认同。

当时的宋国经济不算特别弱,文明也还可以,这些地域偏见是怎么来的?后世学者认为主要是源于政治恶意。当时那些诸侯们,在名义上都是属于周朝天子的臣下,其中大多数,都是周朝的王室宗亲,或者是周朝灭商的功臣。但宋国是商朝后裔,也就是“成分”不好,这样,大多数为周天子所封的这些诸侯,自然而然带上了对宋国人的某种歧视。与宋国相邻的郑国也这样躺枪了。

南北互相歧视在宋朝达到顶峰

虽然在很早,孟子便称楚人为“南蛮蝎舌之人”,而南人也常常称北人为“侉子”,但“南北之争”的高潮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据北宋末年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记载:“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出身陕西籍的一代名相寇准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甚至在状元人选的最后确定时期竭力主张将南方籍的考生更易为山东平度人的考生,并为此而逢人便夸口:“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朝廷上南北之争致使朝中一度“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南方士大夫沉沦者多”的现象。

宋真宗时期,皇帝想拜江西人王钦若为宰相,河北籍的宰相王旦一看他的合作对象是个南方人,不高兴了,以“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为由竭力反对。直到王旦年老退休后,王钦若才当上宰相,成为南人为相的先驱。

王钦若为此恨恨不平地说:只因王旦阻挠,“迟我十年作宰相!”但是这个不争气的王钦若又是个奸相,更加毁南方人声誉。

到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更加精彩了,因为主张变法的都是南方大臣,保守的都是北方大臣,如当年在山西砸缸的司马光。让我们看看这些大臣们的经典语录。

司马光责王安石:“心术似福州。”一下子把福建人全得罪了。又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现在两个宰相都是闽人(曾公亮、陈旭),两个参政都是楚人(王安石,唐介),必定把他们的老乡引进来充满这个朝廷,国家这么搞风俗怎么会淳厚?

还有一位不主张变法的知识分子刘挚,宋神宗时问他你认不认识王安石?他可是老夸你呀,刘挚不买账,说我是河北人,不认识。

宋代史书里关于北方习俗的记载就是“质朴忠直”“劲悍忠勇”“勤稼穑”,关于南方是这样——两浙:“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广南“民性轻悍”,江东“俗习骄脆”,苏州“骄奢好侈”,“长沙民最喜讼,号难治”,四川荣州“姓名颠倒,不知礼法”……

在北宋时最伤大臣心的惩罚就是贬过长江,在北宋时南方最好的城市杭州都是贬官的地方,蔡京、苏东坡都去杭州蹲过。哦,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北宋南宋之际,大批河南人随宋室南迁,由于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户,在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举足轻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视,还学着说河南话,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还带北方味。个中意思,各位自己体会。

史上最歧视南方人的诗

直到清代乾隆间,颇负盛名的学者窦光鼐,在其主持浙江乡试(一说福建乡试)时,以“南蛮鹉舌之人”命题,并因此而激起了考生的公愤。

据说窦光鼐最后不得不作诗一首,令考生用方音诵读,结果无一人能够读得下来,风波才得以平息。此诗即后世曾广泛流传于齐鲁一带的《别蛮诗》——意思是区别那些南方蛮子的诗。这首诗对南方同学杀伤力是堪比原子弹滴。顺便抄在这里。如果你来自湖建(福建)、福蓝(湖南)或者岗东(广东),试着读一下,看你有没有压力。

馆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

散心萧寺寻僧叙,闲戏花轩向晓行。

情切慈亲催寸草,平抛朋辈劈飘萍。

生身盛世诗书史,蛮貊氓民慕关名。

诗的每一句声母都完全相同,且多卷舌音与切齿音,如同绕口令一般,难怪很多南方同胞无法以方音读下去了。此事齐鲁间常引为美谈,这自然反映了齐鲁之人对“南蛮”之人的鄙视。

毫无疑问,任何针对群体的歧视和偏见都是不应该的。但是把那首诗拿给福建、湖南或者广东朋友念,真的是一件让人心情舒畅的事。

猜你喜欢

  • 炉口的煤渣

    煤渣刚离开炉口,身上还散发着热气,这时,近旁一块废铁冷冰冰地说道:哟,你就是埋藏亿万年,曾被称做‘乌金’的角色?”是的。”煤渣坦然答道。据我所知,不久前,你还在炉膛里大显身手,发出过耀眼的光,

  • 老海龟的悲剧

    海岛的沙滩上,有一只巨大的海龟。它晒着温暖的太阳,慢慢地爬动着,感到十分惬意。有一只小海鸥飞来,停歇在海龟的背上问:老爷爷,您多大年纪了?”不大不小,整整100岁。”海龟慢吞吞地说。呀!您这么大年纪,一定到过许多许多

  • 爱神和疯神

    有一天,爱神和疯神在一起游戏,那时候爱神的双眼很明亮美丽。他俩发生了争吵,爱神想请其他的神对此事评个道理,但疯神却实在没有耐心,他狠狠地打了爱神一下,使得爱神从此失去了光明。 身为妻子和母亲的美神维纳斯,闻此消息哭得泪如雨下,

  • 乌鸦、龟、羚羊和老鼠

    羚羊、老鼠、乌鸦和乌龟,它们生活在一起,团结亲密,是一个小集体。它们选择了一个极为隐蔽不为外人所知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但这怎么可能呢?人们最终将发现它们的隐居地。因为不论在沙漠、高空还是湖海深处,总摆脱不了人类的种种追捕和搜寻

  • 朱庇特和佃农

    神王朱庇特有块地要出租,它的儿子麦丘利替他宣布了这件事。一些人前来承租,提出自己愿交的田赋,并静等回音。但这可不是件容易作出决定的事,一个人认为这块地十分贫瘠,另一人又是另一种意见。正当众说纷纭之时,一个胆量最大、但并不见得十分聪明

  • 患得患失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

  • 染丝的联想

    墨子在经过一家染坊时,看见工匠们将雪白的丝织品分别放进热气腾腾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后取出,在晾晒时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织物了。工匠们工作得十分辛苦而认真。墨子仔细地观察了染丝的全过程后,顿有所悟,不觉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本来都是雪白的丝织品,

  • 假博学出洋相

    从前魏地有个人,素以博学多识而著称。很多奇物古玩,据说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说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为自豪。一天,他去河边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东西,把脚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边揉脚一边四下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