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只有廖厂长例外

只有廖厂长例外

收录日期:2025-11-20 19:32:14  热度:8℃

那天,有人问我,如此众多的企业家、有钱人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位呢?

我想了很久,然后说,是廖厂长。

真的抱歉,我连他的全名都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姓廖,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厂长。

那是1989年的春天,我还在上海的一所大学里读书。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的毕业实习时,我们新闻系的同学萌生了去中国南部看看的念头,于是组成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前期联络地方,收集资料,最要紧的自然是考察经费的落实。但到了临行前的一个月,经费还差很大一块,我们一筹莫展。

一日,我们意外收到了一份来自湖南娄底的快件。一位当地企业的厂长来信说,他偶尔在上海的《青年报》上看到我们这帮大学生的考察计划及窘境,他愿意出资7000元赞助我们成行。

在1989年,7000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工资是70多元,学校食堂的一块猪肉大排还不到5毛,“万元户”在那时是让人羡慕的有钱人的代名词。这封来信,让我们狂喜之余却也觉得难以置信,不久,我们竟真的收到了一张汇款单,真的是从湖南娄底寄来的,真的是不可思议的7000元。

南行路上,我们特意去了娄底,拜访这位姓廖的好心厂长。

在一家四处堆满物料的工厂里,我们同这位年近四十的廖厂长初次见面,他是一个瘦高而寡言的人。我只记得,见面是在一间简陋、局促而灰暗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用灰格子布罩着的转角沙发散发出一点现代气息。一切都同我们原先预料中的大相径庭。这位廖厂长经营的是一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私营小厂,生产一种工业照明灯的配件,这家工厂每年的利润也就是几万来元,但他居然肯拿出7000元赞助几个素昧平生的上海大学生。

我们原以为他会提出什么要求,但他确乎说不出什么,他只是说:“如果你们的南疆考察报告写出来,希望能寄一份给我。”他还透露说,他现在正在积极筹钱,想到年底时请人翻译和出版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马克斯·韦伯这个名字,我当时不知道他是一位德国人,写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尽管在日后,我将常常引用他的文字。在以后的生涯中,我遇到过数以千计的厂长、经理乃至“首富”,他们有的领导着上万人的大企业,有的日进斗金、花钱如流水,说到风光和有成就,这位廖厂长似乎都要差很大的一截。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常常怀念这位一面之缘的小厂厂长。那次考察历时半年,我们一口气走了长江以南的11个省份,目睹了书本上没有过的真实中国,后来,因了种种变故,我们只写出几篇不能令人满意的“新闻稿”,也没能寄给廖厂长一份像样点的“考察报告”。后来,我们很快就毕业了,如兴奋的飞鸟各奔天涯,开始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廖厂长成了生命中越来越淡的一道背影。我们再也没有联络过。但在我们的一生中,这次考察确实沉淀下了一点什么。首先,是让我们这些天真的大学生直面了中国改革之艰难。在此之前,我不过是一名自以为是的城市青年,整日就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地读书,认为这样就可以了解中国,而在半年的南方行走之后,我才真正看到了书本以外的中国,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过、用自己的心去接近过,你无法知道这个国家的辽阔、伟大与苦难。再者,就是我们从这位廖厂长身上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余温。他只是市井人物中的一个,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斤斤计较,在生意场上还锱铢必较。但就在1989年春天的某一个夜间,他偶尔读到一则新闻,上面说一群大学生因经费短缺而无法完成一次考察。于是他慷慨解囊,用数得出的金钱成全了几个年轻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于是,就在这一瞬间,理想主义的光芒使这个平常人通体透明。

他不企图做什么人的导师,甚至没有打算通过这些举动留下一丁点的声音,他只是在一个自以为适当的时刻,用双手呵护了时代的星点烛光,无论大小,无论结果。

大概是在1995年前后,我在家里写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号码是陌生的,区号属于深圳。接通之后,那边传来一个很急促、方言口音很重的声音:“你是吴晓波吗?”“是的。”“我是湖南的。”“你是哪位?”“我是……”我听不太清楚他的声音。对方大概感觉到了我的冷漠,便支支吾吾地把电话挂了。放下电话后,我猛然意识到,这是廖厂长的电话。他应该去了深圳,不知是生意扩大了,还是重新创业。那时的电话还没有来电显示,从这次以后,我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消息。

这些年,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类文明的承接,如同火炬的代代传递,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有机会握到那支火炬。于是,有人因此放弃了,有人退却了,有人甚至因妒忌而阻拦别人的行程,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主动地闪开身去,他们踞下身子,甘做后来者前行的基石。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经济社会里,我有时会对周围的一切,乃至对自己非常失望。但在我心灵小小的角落,我总愿意留出一点记忆的空间给廖厂长这样的“例外”。我甚至愿意相信,在那条无情流淌的岁月大河里,一切的财富、繁华和虚名,都将随风而去,不留痕迹。

只有廖厂长例外。

猜你喜欢

  • 留足对方的面子

    挑战就要开始了,史密斯深呼一口气,极其小心地迈进那个房间。撒切尔夫人已经等在那里。史密斯的心不由得剧烈跳动起来,忐忑不安的紧张已经持续了整个上午,而此时,这种情绪似乎已经不由他控制。预先设计好的开场白并没有派上用场,因为还未等史密斯开口,撒

  • 鱼缸里的人生

    有个年轻人到一家很大的水族馆参观,逛到最后,他看到三个很特别的鱼缸。这三个鱼缸的大小都不一样,最小的鱼缸里养了一只小鲨鱼,中型鱼缸里养了一只中型鲨鱼,大鱼缸里则养了一只大鲨鱼,而且鲨鱼的种类是一样的。年轻人就问水族馆的馆长,是不是先把小鱼养

  • 享受生命本身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

  • 路标

    生命最平安的通道,是不管我们经常经过,或偶尔经过,都不放弃自己维护通道的那一种责任。在荒凉的非洲大草原和沙漠上,有许多的野象群。那些大象们经常穿越沼泽地,但却很少有陷进沼泽的。人们很奇怪,这些狼和斑马等许多动物的葬身之地的沼泽地,庞然大物大

  • 抱怨催人老

    一位在事业上颇有建树的女士,已经50多岁了,看上去依旧年轻而富有活力。那天,我们一起吃饭。席间,有人赞美她的容颜,说她依旧年轻而貌美。更有几个女孩子,强烈要求她谈谈永葆青春的秘诀,譬如饮食、起居、美容之类。女士微微一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秘

  • 因为年轻

    因为年轻,我们面对生活摊开在眼前的必答卷总是显得那么自信与从容,满以为即使是错的,过后也有补考的机会。但事实上,答卷上交后的结局在选择的那一刻就已确定了。因为年轻。我们挥手道别某个友人时,总相信不久后,大家又会重逢于人生的某个驿站。但事实是

  • 真正的重要

    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的生命中重要过。譬如某个主持人,觉得那档节目,如果没了他,一定没法办下去。然而他真走了,你依然能看得心花怒放。比如某个歌手,你觉得一辈子只听她的歌就够了,但当她不唱了,你很快就喜欢上了别人的歌。再如亲朋,觉得生活中如果没有

  • 你敏感的歇斯底里,别人却毫不在意

    我在豆瓣上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悲伤的小故事:“20岁的时候,我以为全世界都在看我,我就是宇宙的中心;40岁的时候,我想可能还有一群人喜欢我,我不肯放弃;60岁的时候,我才真正接受,真的没多少人在意我,我有点后悔,这个时候才开始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