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等待来世的初见

等待来世的初见

收录日期:2025-11-20 17:29:55  热度:10℃

每年,圣诞的第一天,婆婆家的传统是去老人院看望欧嬷——我先生的外婆。陪她吃圣诞餐。

早早地,在老人院的他们穿戴整齐等着我们了。欧嬷还特意穿上我给她买的衣服,把我送给她的围巾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墙上挂着最爱的外孙和孙媳的照片。她孙媳妇我,在中国拍的一张婚纱照里,脸上被涂得像艺伎一样白。

看得出,她很期待我们的到来,毕竟,也不是所有荷兰老太太都有一个中国的孙媳妇。她还带着两个孩子特意从加拿大来看她。欧嬷激动得泪光闪闪。

我们在老人院的餐厅里吃了圣诞大餐。第一次面对一群迟暮的长者,我们的两个小朋友很不自在。从未看到他们那样小心翼翼的。同样是需要被照顾,比起幼儿园,这里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这将是人生的最后一站。

十几年前,我还是孩他爸的女朋友的时候,就到老人院看望过他的另一个祖母。

作为一个看惯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中国女孩,我很不喜欢这个地方。告诉他我们中国人不送老人去老人院的,老人都是和儿孙一起养老的。儿孙承欢膝下。还怕他听不明白,于是把孔夫子给搬出来,给他讲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养儿防老。讲孝道——我们的传统美德。要不是太长,我都打算给他把二十四孝搬出来好好聊聊。我当时认为很有必要对他进行东方文化的熏陶。

他耐心听完,却不以为然。我们也尊重老人爱护孩子,东方文化的精华也没啥特别的。他说。人老了去老人院是欧美人们的传统。他们即使是老了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和尊严。这里有好的设施,专业的护理,许多同龄人可以交朋友。面对孩儿他爸的貌似有理的雄辩,我哑口无言。

比起这里的许多老人,欧嬷是幸运的。她有两个女儿都住在很近的地方。老大是我婆婆,每周的星期天去看她。老二一星期去两次。先生的大表妹Alma每星期四去给欧嬷洗澡。每当有好的片子放映的时候还会带她去看。陪她聊天。实际上,就在我们来之前Alma一早就到了,帮她梳妆打扮,然后离开。

我们去时,欧嬷的男朋友贝先生也在。她一直都想介绍我们认识他。我们之前听说了很多次关于他的故事。初次见面,我们送了他一瓶杏仁酒。他很开心。

两年前,他鳏,她寡。他85,她84。在老人院相遇。她半身不遂,他还行动自如。从他开始给她读第一本书开始,就决定要照顾她一生一世。或者说是有生之年。

在老人院里,我们看他将她的轮椅艰难地搬上搬下,为她围上围嘴,帮她切好每一块肉,然后递给她一把餐叉。

其间没有人出手相助,是因为大家都清楚这是一份属于他的荣幸。她的存在使87岁的他重新找到活着的价值与男人的使命。他的眼神里满是骄傲。

贝先生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讲笑话的时候,眼睛闪闪发亮。没有人能够看出来他已经是食道癌晚期了。87岁高龄,也不打算治疗了。一样吃,一样喝,一样大声笑。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倒下。

我对欧嬷和贝先生的恋情非常好奇。不停地发问,他也不害羞,绘声绘色道来。举手投足都透着见过世面的痕迹。87岁的他当过兵,打过仗,做过业务员,开过店,做过生意。穷过,富过,养大了六个子女。他,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

比起贝先生,欧嬷的反应和健康状况就差好多。绝大多数的时候她都是在静静地听他说。只在他把我们逗得哄堂大笑的时候才递给他一个崇拜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着她特有的温柔。

在欧嬷和贝先生的桌子上各有一盆圣诞花艺。很难想象一个连独自吃饭都有困难的人,也要坚持自己插几盆花。身边的盘子上还放着一条骨质项链,一枚同色的胸针。欧嬷是个爱美的人。

养老院的日子是过一天算一天。两个相濡以沫的人互相温暖着。他说,等到他一百岁的时候,如果他还活着,他要租一部加长的林肯车,里边放一千朵玫瑰,来迎娶他的新娘——我们的欧嬷。

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她,86岁的欧嬷像少女一样羞红了脸。满含幸福地和他互相凝望。这,是我一生听到的最美的诺言。四个月以后。贝先生走了。

他们告诉我他走得很平静,安详。听到消息后,我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难过了很久。我一点儿都不怀疑荷兰医院在临终关怀上对人性的尊重。

他,一定选择的是不要抢救。在沉默了几天后。我终于鼓起勇气问起欧嬷怎样了。被告知她很难过。可以想象,面对密友的死去她会有多无奈。在贝先生弥留之际,在他狭小的房间,一定挤着他六个子女和他们的儿孙们。

坐在轮椅上的欧嬷被推过来和他告别。她已经流干了眼泪,已经不能过于伤心。匆匆告别后就被推出他的房间。那个房间里挂着许多张他亡妻的照片。我都能听到她黯然离开时的叹息。

一个女人一生最想要的就是有人爱她。无论她有多老。六年前,欧嬷因为中风而瘫痪。生活起居都要人照顾。应她的要求女儿们将她送去了老人院。随着她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她渐渐失去了活着的兴趣。甚至在做安乐死的打算。安乐死在这个国家是被允许的。直到贝先生出现在她的生命中。

他热情,幽默,侃侃而谈。连我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魅力。他得意地炫耀俘获欧嬷芳心的过程。那时的他每天都来给她念一段书。当他将一本厚厚的书念完后,要的回报就是伊人的一个香吻。然后……他们就相爱了。

贝先生和欧嬷的亡夫——我们的欧爸是两种不同的人。欧爸是一个很宅的农夫,不愿意离开家园。他善良,英俊,却固执得像一个孩子。他们之间是她一生无私的付出。

从一开始,贝先生就像爱一位少女那样爱着半身不遂的欧嬷。透过她衰老的身躯,他看到的是她山泉般清澈透明的灵魂。用他热情、浪漫,积极的爱将她捧在手心,像冬日暖阳一样温暖着她,宠着她。那是一种她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觉。

提前五天,贝先生就已经知道了死神的降临。他安排好后事,叫来所有的儿孙,并向欧嬷道别。我无从得知他们之间道别的话语是什么。但我知道哭泣绝不是他的风格。他告诉欧嬷不必惧怕死亡,应该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在过去的三个星期里,欧嬷很孤独,很悲伤。但贝先生的话语一直鼓励着她勇敢地活下去。

这年七岁的女儿开始对生死很有兴趣,常和我讨论。

一天,她不安地问我:“妈妈,汉斯先生说人死了之后会被无数细菌吃掉。会完全消失,并且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吗?”

我说:“他说得对。我们的肉体会消失。”

她有些害怕:“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开始安慰她:“没关系,宝贝,在死的那一刻,灵魂会离开肉体,去到另一个地方。”

她问:“就是说,在死的那一刻,灵魂会及时逃出来吗?去哪里?”

我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答案:“会从那个已经老旧的身体里,去一个崭新的身体里面。一个新的生命,譬如说baby,然后又开始新的一生。”

她恍然大悟:“灵魂是不死的?”

“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直遗憾没能和贝先生好好聊聊他的一生。我想听他讲述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一战,二战时的欧洲。战时的紧张与战后的艰难。聊聊他的奋斗史和怎样养大六个孩子的。还有,我其实更想听他聊女人和爱情。

婆婆告诉我,欧嬷时时感叹没能早一点认识贝先生。我常常想。在他们依依惜别的时候有没有相约来生呢?贝先生有没有再许一个一千朵玫瑰的诺言呢?或许这一段风烛残年的玫瑰之恋就是他们来生情缘的预演。

他匆匆地走了,是不是想早一点成为一位翩翩美少年,在离她不远的郁金香花田边手执玫瑰等着,寻找着即将成为少女的她?他的眼睛一定像天空一样湛蓝,她的眸子必然如湖水一样碧绿。他们互相微笑着,凝视着,相爱着。在年华最好的时候。

猜你喜欢

  • 试镜

    乔治是个著名导演,他接拍电影时,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他对演员的任用拥有最终决定权。为此,他曾多次在用人方面和电影投资方闹翻,最终不是对方妥协,就是乔治拒绝执导该电影。乔治认为他必须保证电影的质量和效果,对观众负责。乔治喜欢启用新人,让他们在自

  • 死亡油画

    杰克是个三流画家,画了好多幅作品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他的父亲老杰克是个商人,曾经劝告杰克放弃绘画,跟他经商,但杰克没有答应。老杰克因为要扩展生意,所以找了好哥们汉斯合作经营公司,可是谁知,汉斯心怀不轨,居然为了钱,暗中串通外人算计老杰克,结

  • 守候世界上最漫长的实验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这个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玻璃漏斗无疑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实验装置。 86年前,一位名叫托马斯·帕内尔的物理学家为了向学生们证明“沥青是液体而不是固体”,设计了这个实验。他将沥青加热,倒入一个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沥青

  • 希拉里·克林顿:现在是娱乐时间

    请注意,现在、此时此刻并不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大谈人生经历或政治主见的时间,作为一个一直被娱乐、被调侃、甚至被攻击的政界名流,她的娱乐精神不仅决定着她的心情好坏,更决定着那些娱乐她的人热爱她的程度。深夜,一群阿拉伯男人在街道两旁聚集。

  • 善良的雪球越滚越大

    她是印度一名普通的女性,和所有女性一样,工作,结婚,生子,过着平静简单的生活。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令人羡慕的女富豪。那一年,丈夫和6个朋友一起创立了一家IT公司,事业刚刚起步,资金缺乏,于是,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支持丈夫。钱并

  • 天才少年,在车库造核反应堆

    听到这番演讲,相信没人会把这位天才少年仅仅看作一个智商超高的书呆子。威尔森是抱着改变世界理想的、全球最年轻的核专家。 生日礼物是一辆吊车 威尔森1994年出生在阿肯色州特克萨卡纳,父亲肯尼斯曾是足球运动员,后来在一家公司工作,母亲蒂凡尼是名

  • 花再小也要怒放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 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 姑妈没有生气

  • 卡梅隆的放弃

    那一年,他在电影圈内尚是无名小卒,根本不被人所识,当时他创作了一部名叫《魔鬼终结者》的电影剧本,完成后就开始四处寻找能给自己机会导演剧本的制片人。或许是因为无名,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很多制片人相中了剧本,但拒绝由他当导演。面对此种窘境,他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