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皇帝冬季咋取暖

皇帝冬季咋取暖

收录日期:2025-11-20 23:00:21  热度:11℃

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先后居住过的北京故宫,好似一部厚重的大百科全书。在一次参观故宫时,我破解了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皇上冬季咋取暖。

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有气象资料显示,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嫔妃、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又是如何度过那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具,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下面,形成了“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地位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清代时,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负责冬季“供暖”事务,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这三个机构的太监,冬季里的活儿可不轻松,就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那么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资料显示,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处还得准备那种火力旺、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

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选自《汕头特区晚报》

猜你喜欢

  • 你了解自己的气场吗?

    引言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有气场伴生。有生命就有气场,它是我们身上无形的精神符号。◆有生命就有气场,它是我们身上无形的精神符号,它能够告诉别人自己是健康的、积极的、阳刚的、有能力的,还是消极的、颓废的、无所作为的、阴郁保守的。总之,它不需要说话,

  • 定期人生

    上大学那会儿,宿舍4个人里,她有点儿特立独行。每学期一开学,她的书桌上就会有一张新的作息时间表,从学期计划到周计划再到每一天的日计划,甚至还具体到大学4年要看的书、要去的地方、要参加的社团,都被列入清单。旁人只是看看,就觉得自惭形秽。大学4

  •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

  • 搞定每一种人生

    过了好些天,才决定去看看安泽,我曾经的同事。路上,一直在想该怎样安慰她,或是装作若无其事,也想象不出陷入这种生活处境的安泽,现在会是怎样的情绪和状态。那时,28岁的安泽是我实习那家公司里最年轻、收入最高的部门主管,老公不仅是“富二代”,还是

  • 急事慢做

    急事慢做,是指再着急的事也要慢慢做才能做好。先澄清一下,这里的“急事”不是指那些紧急的突发事件,比如有一棵树突然倒了,压在路人身上,你若不迅速把树挪开,那路人可能就没命了。这里所说的“急事”,是指那些我们主观上想要尽快完成,但实际上却需要巨

  • 宽容失败

    郑州有个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因为求职受挫,跳楼自杀。他只留给弟弟一句话:“我走了,你照顾好爸妈,我没能力。”我想这应该属于个例。但在百度上搜索“求职失败自杀”这一词条,数量竟高达215万,看来这又不属个例。只不过是一份工作,何至于此?那么问题

  • 别把好人当人

    人一辈子碰上的人,有心地善良的好人,有生性邪恶的坏人,也有一班儿吃喝玩乐的朋友。彼此虽说未必泾渭分明,但大体上还是有分别的。真有大难处的时候,吃喝玩乐的朋友,基本上都烟消云散,寻都寻不见。这个时候,人能想起來的,多半是好人,至少是对你好的人

  • 鹰的故事

    毕业典礼上,导师最后给我们讲了一只鹰的故事。环游世界的雅克来到澳大利亚的牧场。当他经过一个养鸡场时,竟然看到鸡群中走着一只鹰。那鹰跟鸡一块儿吃食,饮水,甚至发出像鸡一样“咯咯”的叫声。雅克大为不解,便向养鸡人询问缘由。养鸡人告诉雅克说,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