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金刚山的传说

金刚山的传说

收录日期:2025-11-20 18:21:32  热度:10℃

在很久以前,佳木斯西郊卧龙河的上游两岸一带经常着山火,俗称火龙沟。河边有一座大砬子山,东侧的两座百米高的石砬子像两口大缸扣在山包两侧,其中北边的一座石砬子有一洞穴穿通,西壁洞口大,东壁洞口小。洞里住着两条蛇精,公的是条白花蛇,母的是条青蛇。

有一天,两条蛇精变化成一对夫妻,从圆头山部落里骗出来两坛子好酒,在洞里狂饮起来,直到喝得酩酊大醉后,便缠绕在一起睡着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大砬子山起火了,火焰从岩石裂缝里冒了出来。初春的山野,尽是干草秃枝,遇火便很快地燃烧起来。山上山下,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两条蛇精仓皇逃出山洞,跳进了卧龙河……

山火过后,青蛇烧伤过重,已是奄奄一息,白花蛇也已遍体鳞伤。白花蛇眼看着青蛇在河边的卵石滩上慢慢地死去了,这条历经千年修炼的蛇精,此时悲痛万分,再加上自身伤痛的折磨,已是身心疲惫,度日如年。就在这个时候,山神爷领着一位白发郎中来到了白花蛇的身边,老郎中将几种草药碾成粉沫,轻轻地涂在了它的身上……

清朝乾隆年间,从卧龙河到松花江沿岸的村落里,经常出现一位姓白的花脸郎中,他为贫穷百姓看病从不收钱,他治好了许多病人,老百姓亲切地称他白花爷。不幸的是,在一年的早春季节,又一次山火过后,人们便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位白花爷。深秋,一位砍柴的老汉,在大砬子山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条早已干枯的白花蛇。百姓们认为这就是白花爷的真身,人们把这位蛇仙埋在了山坡上,还建了一座小庙,供奉蛇仙白花爷。

清朝末年,大砬子山附近中大村的一位姓宋的年轻人外出修行,几年后便领来了河北的张道长和韩道长。三位道长在大砬子山建庙,修炼全真道法。后来宋家庙在文革中被毁。直到一九九三年佛安法师和建莲法师在此建寺称金刚寺,之后又由悲龙法师主持扩建了金刚寺。现在的大砬子山叫金刚山,西面洞口为金刚洞寺,东面洞口仍为蛇仙洞,蛇仙洞的洞口还是供奉着蛇仙白花爷的牌位,至今仍有很多病人及家属到此祭拜,企盼病愈,以求安康。

猜你喜欢

  • 过门不入的故事

    上古时代,曾出现过一次大洪水,长达20多年,受灾面积很大。 当时正是舜当政期间,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尧处死的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训,采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终于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过程

  • 功亏一篑的故事

    故事: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

  • 孤注一掷的故事

    宋真宗时,契丹人大规模入侵,一时间危机四伏,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王钦若说:“契丹兵力雄厚,我们不能和他们正面发生冲突,只有求和,再送上金银珠宝和美女,契丹一定会退兵的。”宰相寇准反对:“还没有打,怎么就说着丧气话?

  • 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

  • 画饼充饥的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

  • 邯郸学步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

  • 华而不实的故事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实不结果实。比喻外表 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

  • 后来居上的故事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