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乘客和货物谁重要

乘客和货物谁重要

收录日期:2025-11-21 00:57:04  热度:10℃

晚清有一位大学士叫徐桐。他非常排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爱国愤青。所以历史学家经常把他当成守旧派代表揪出来示众。比方说,他承认世界上确实有英吉利、法兰西这些国家,但有些国家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是英国、法国总来讨好处,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所以捏造出来跟它们一起讨好处,好显得自己不那么突出。就像什么西班牙、葡萄牙,徐桐说这简直是开玩笑: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我想到徐桐,是因为我最近重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叫《英轺私记》,作者是刘锡鸿。刘锡鸿本是小人物,像他这样的小虾小鱼本在历史上留不下什么痕迹,但是他因缘际会,成了第一批出使西洋的使节,还写了一本日记,所以也就小小有了点名气。

刘锡鸿出国前就打定主意,要到英国去做民族宣传工作,以宣广圣化。他确实也和外国人辩论过中华文化优越性之类的问题。比如波斯人问他:为什么中国不造火车?刘锡鸿说:我们中国造了一个大火车,精神文明大火车。这个火车不用煤,不用铁轨,一日行驶数万里,跑得最快。英国人又问:为什么中国把妇女关在幽室中?刘锡鸿说:男人是脑袋,女人是小腹,一阴一阳。谁不是露着脑袋,遮着小腹呢?英国人无话可说。

但是公平而言,刘锡鸿毕竟不是徐桐。他不远万里到了英国。而且爱看热闹,脑子也不糊涂。英国是怎么回事,他到底知道一些。比如他参观过英国监狱,里面犯人的待遇好得让他吃惊。

他曾经在日记里感慨地说:英国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这是很高的评价。但是刘锡鸿话锋一转,说英国人不识父子之亲、男女之别,没有精神文明大火车,终究落了下乘。他还评论说英国人处处和咱们相反,政治上人民在君主之上,家庭里女人在男人之上(据刘锡鸿说,英国男人对老婆,就像儿子对老爹一样孝顺),就是昼夜也和咱们是颠倒的。言下之意,他们即便好,也不符合我们的特殊国情,还是不能学。

我们有后见之明,很容易嘲笑刘锡鸿,更不要说老徐桐了。但转念一想,我觉得他们也遵循自己的逻辑,不能简单用糊涂二字概括。有一个故事,有位年轻人碰见一位老绅士,就上去问他借火。老绅士仔细打量他,然后说:我如果借给你火,你就会向我搭讪;搭讪之后,我就不免要请你做客;请你做客,你就不免要认识我女儿;认识我女儿之后,你就说不定会勾引她;勾引她之后说不定会让她怀孕。而你休想让我女儿当未婚妈妈!所以你TMD怎么敢跟我借火?徐桐有着和老先生一样的警惕。他认为对西洋那些玩意只要松个口,就会滋生蔓延、难以遏制,最终冲垮中国几千年之文化大厦。一百年后我们回头看,不能不承认:徐桐是有道理的。你一旦决定学习西方的东西,后面发生什么就很难控制。借个火给人家,最后闺女真大着肚子要打胎,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洋务派以为自己可以在西方文明里挑挑拣拣,跟拣大白菜似的,那是犯了大错。单就这点而言,他们其实还没徐桐看得清。

中国就像一条大船。船上有我们这些乘客,也有世代相传的各种文化货物。船只漏水的时候,徐桐认为这些文化货物顶顶重要,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所以宁可沉船,宁可大家同死,也决不能丢弃这些东西。用徐桐的原话来说,就是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徐桐驱赶全家人投井,最后井都填满了,从上面望下去全是人头。没有空地了,徐桐只好上吊自杀。他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些文化货物比乘客更重要。

和徐桐这样的倔牛相比,胡适那些五四领袖则像蝴蝶一样轻盈。在他们看来,和乘客相比,货物没有什么价值。他们不在乎中国的过去是什么,只在乎它的未来是什么。他们不在乎船上有什么货物,只在乎船要把乘客拉到哪里去。

而刘锡鸿则矛盾犹豫得多。他一边承认对方的种种好处,一边又强调中国特色;一边说那些东西真不错,一边说可惜不适合咱们。种种辩解、遮掩之下,他那本日记成了后人的笑柄。其实扪心自问,刘锡鸿没想明白的问题,我们真的想明白了么?

猜你喜欢

  • 祈求的手

    故事发生在五百多年前。 有一户人家,家里有十八个孩子,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动收入来维持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家里的老大和老二俩兄弟经常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别人看了都说他们很有绘画的天赋,他们的老师也说,如果这兄弟俩经过艺术学院的培养,将来都能

  • 祭猫

    中午下班刚到门口,就看到我家的小黑猫躺在地上挣扎着——身旁一只野狗正在凶残的撕咬,地上血迹斑斑。我急忙下车,将那只可恶的野狗撵走。这时,小黑猫已经奄奄一息,四肢不停地挣扎着,两只眼睛瞪得特别大,很吓人。从它的目光中可以看出,此刻,它多么地痛

  • 你承受不起的背叛

    我叫柳齐,是一个为爱痴迷而无法自拔的人,或许我做错了,可我并不后悔。我在2001上大学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叫潘晴,我们是在朋友聚会上认识的,后来才知道我们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因为她是学妹,我又是男孩,所以说了几句客套话,互相留了手机号说“有事

  • 逃离死亡

    黄泉路上无老少,年轻的孙力新不幸患上了癌症。手术后,医生说他至少还能活三年,如果恢复得好,再多活几年也是有可能的。但有一个前提,他必须定期到医院来复查和化疗,按时吃药。孙力新明白医生是在安慰他,他绝活不过两年,他的身体,他自己知道。眼看自己

  • 考验爱情的手擀面

    大二那年,她恋爱了。都是穷学生,恋爱中最奢侈的事情,无非是在学校对面的小餐馆里,点一盘鱼香肉丝,配一碗香菇青菜面,或者米饭。她是北方人,喜欢吃面;他是南方人,喜欢米饭。每次去吃饭,两个人总要为吃米饭还是面条争执半天。她被妈妈的手擀面宠坏的胃

  • 难以启齿的第一次

    大学毕业那年正赶上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从学校里提着行李出来,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回家?父母弟妹盼望着我可以从此留在北京。找工作?更不可能,大大小小的企业正在想方设法地裁员。我的行李中有一笔钱,加上自己几年来省吃俭用存下的一些,大概有两万块。

  • 选秀的父亲

    电视台筹办了一个选秀节目,前十名的选手会到新加坡演出,还有机会和唱片公司签约。报名者众多,大多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初赛分好几场完成,最后一场时,上来一个让评委眼前一亮的选手。这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脸上画得花里

  • 父亲的眼睛

    父亲的眼睛是在一个早上突然失明的。突然的失明让父亲措手不及,痛不欲生。他握住父亲的手安慰父亲,他说以后他就是父亲的眼睛,父亲要去哪里,他带他去;父亲想看什么,他替他看。父亲笑了,父亲说好,以后,你就是我的眼睛。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哪里也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