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妈妈的英国之旅

妈妈的英国之旅

收录日期:2025-11-20 14:06:58  热度:10℃

她是我妈。五年前,她把我送到欧洲去读书;五年后我毕业的时候,我在英国,她要来看我。

我开始不太赞成。大老远地跑来干吗呢?她不会讲英文,做什么事都要我在身边。何况英国真的没有什么好玩的。结果她还是来了。

我去机场接她。她一身冲锋衣,背个小书包,拖着一个拉杆箱,在希斯罗机场中,稍显土气。

和许多妈妈一样,她到英国面临着很多的不习惯。而她的这些不习惯,也让我无所适从。比如,她会在店里试衣服的时候,大声用中文跟店员讲那衣服如何如何大了小了、自己原来体型很棒等等。而我只好在一旁飞速地挑重点翻译,最终告诉人家,我们再去别的地方逛逛好了。作为留学生,我平时很少去餐馆,就算去,也只对几家中餐馆熟悉。我带她去吃中餐,她吃得不开心:这东西国内一半价钱就吃得到,你带我吃这个干吗?于是我从网上查了几家评价不错的西餐小馆,进去之后她又读不懂菜单。我给她从头到尾翻译菜单,通常是翻后面几道菜的时候,她把前面的给忘记了。最后胡乱点了一个,上来乱七八糟吃掉了,回头还是埋怨我,说不了解的地方就敢来,西餐也没什么好吃的嘛。我跟她解释,说这是网上评价很高的地方。她教育我说,网上的东西不能随便信。虽然从来都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可她却习惯于在每一个价格后面加一个零,换成人民币,然后嘟囔一句:好贵啊。她会嫌弃外国人办事效率低,说结账了半天不来,一个劲地让我催促。她会嫌弃外国旅馆的条件不好,钱没少花,却怎么连个拖鞋都没有。她特别喜欢小孩子,看见“洋娃娃”总喜欢用中国人的方式逗人家。但我总觉得,那样似乎不太礼貌。她喜欢照相,随时随地,会摆出各种造型,而且对相片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人的大小,景物的高低,都不能马虎,有时候为了照好一张相片不惜浪费很长时间。

有的时候,她让人哭笑不得。因为不会说英文,所以她特别愿意主动和一路上遇见的中国人聊天,尤其是留学生——这让我很不习惯。留学生们和她聊了一会儿之后,总会对我说一句:能带着妈妈出来玩,羡慕死我们了。如果说这话的是姑娘,她就会事后冲着我自豪地说:看,人家都羡慕你呢。仿佛是她帮我在姑娘面前加了分似的。

有的时候,她让人觉得很无奈。她会跑进化妆品店,开心地对外国化妆品行业作一番了解,虽然她很少化妆。我们的购物方式有冲突。这么多年独自在外,我习惯的是缺啥少啥径直走过去,拿了结账。而她习惯的是国内有人陪伴的购物体验,对于英国店员总是站在一旁让你自己看来看去觉得很不理解。她总是拿起她感兴趣的东西,让我在外包装上找出原料、原产地、生产日期。她会问我这东西是否适合她的年龄,而我一个男生,对化妆品着实不了解。我虽然日常英语还OK,但隔行如隔山,就算叫来店员,化妆品方面的问题也经常是所答非所问。

有的时候,她让人很心烦。她有着所有女人的敏感和不信任。尽管从来没来过,地图也不在她手中,但她总是要对我走的路线提出质疑。我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比如问路、买票、结账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不停地提醒我,钱要点好,不要被骗,票据要清楚,收据要留好等等。我在同人家英文交涉的时候,还要腾出一个耳朵听她喋喋不休的中文。

终于有一次,好像是因为办退税,我们出现了分歧。我终于沉不住气了,带着她走到海德公园,找了个长椅坐了下来,对她说,我累了,想歇一歇。她知道我不开心,倒也不急,坐在旁边,自己拿出那本《英国》慢慢看起来。那是一本又厚又重的书,却是她一路上唯一的一本中文书,已经被她翻了好几遍。有时候我在火车上睡醒了,看她不是在翻那本书,就是在看着窗外。

过了一会儿,她轻轻地点点我,像个孩子一样对我说,我想上厕所。

我叹了口气,把她带到附近的一个公厕,帮她投了50便士,看着她走进去。等她出来,我又带她回到了那条长椅。

好像过了好久,她都没有说话。我回头看看她,她脸色很不好。

我想你爸了。她突然说了一句。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独自生活的五年早已经让我忘记了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恐慌。我很自然地认为,我知道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知道。除了“English,NO”之外,她几乎不讲一句英文,更是一个字也听不懂。仿佛身穿一件厚厚的潜水装,而我是连接她与外界的唯一通道。虽然每天都和她在一起,但我走在街上可以听懂路人的议论,看懂公交车上的广告牌,而她的一切,除了我,只有那本《英国》。

中西方的环境相差如此之大,我怎么可以期待她在几天之内就做到我几年才领悟的东西呢?她敢于从自己熟悉的中文世界自己买张机票跑到万里之外的英国,就是因为我在这里,我是她的信心。

我站起来,拉起她的手,对她说,咱们走吧。

去哪?

白金汉宫。

那是哪?

是英国女王住的地方。

她打开她的小书包,拿出那本《英国》,嘴中念着“白……白……”,打算找白金汉宫的介绍。我把书接过来,翻到了那一页,边走边给她念:“白金汉宫,是位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城内……”

一段念下来,她似听非听,眼睛看着远方。

她指着天边,对我说:“你看那边的天好低啊,云彩好像伸手就能够到。”

初秋的伦敦有些潮湿,温暖的太阳晒出落叶腐败的味道。我越过她的头顶向她指的方向看去,才发现,原来五年没有和她并肩走过,她竟然矮了那么多。

和她在英国的旅行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我们已经回到了国内,而她也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每天依旧赶场子上课,满意于饭店里服务员的速度,购物的时候被店员尾随,随时问这问那,就好像那一个月的英国之旅从没发生过一样。只是偶尔,吃过晚饭,她会对我和我爸说,她有时候会恍惚地想起她在英国牵着我的衣角跟在我后面什么都不用愁地走着,那感觉真棒——

我也记得那感觉,那年我四岁。

猜你喜欢

  • 禁忌游戏

    甲和乙是好朋友。他们听到一个禁忌游戏,一直想试试,却不敢。其实这个游戏很简单——午夜零点,两个人,找一个没人的屋子,需要光线幽暗,然后两个人脸贴脸,间距大约5cm,大脑都保持无意识状态,不说话,一直对视……据说,没人能坚持7分钟。不知道为什

  • 痛的级别

    一个姓周的患者来到医院,挂了个内科。医生戴着很大的口罩,基本看不清长相。患者在他对面坐下来,讲述了病情,然后说:“很痛。”医生用听诊器听了听,淡淡地说:“你患的是心绞痛,它在医学里属于一级痛。”患者顿时很好奇:“还有什么痛?”医生说:“比

  • 皮影

    老刘唱皮影戏四十多年,到老退休了一个人待在家里,日夜对着空旷的房子感到分外寂寞。儿子倒是挺孝顺的,自己没有时间陪父亲,便张罗着给老刘找了个老伴。虽说老刘是有了伴儿,但心里还是觉得空落落的。每晚等老伴睡着后,他便爬起来,从箱子里翻出那些陪伴了

  • 博客

    我很少写博客,于是,把博客标题改成了“周德东不在”。多酷。一天半夜我偶然登陆,发现我的博客标题后多了一个“了”字。博客密码当然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没看明白?好好想想……谁疯了?姜x是个太敏感的女孩。她是我的初恋情人,不过,现在她生活在s市,

  • 住址

    一个乡下老太太得了脑瘤,生命危在旦夕。儿女们借遍了整个村子,终于凑了6万块钱,连夜带她进城做手术。他们很少去城里,哪儿都找不着。打了一辆出租车,风忙火急来到人民医院,也不懂得要发票,背着老太太下车就朝医院跑。出租车立即离开了。他们把挎包丢

  • 封闭之物

    我一直说,千万别以为每个人都正常。某人在单位做业务主管,没人知道,他最人的爱好是喜欢打开所有封闭的东西,比如锁着的抽屉或箱子,比如椰子,比如存钱罐。只要什么东西是封闭的,他看不到里面的内幕,心里就不舒服,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这个人潜入某

  • 两家变一家

    蒋守寡七年了。她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他们跟蒋住在同一个村子。蒋的隔壁住着一个光棍,他经常帮蒋做事儿,俩人一来二去就好上了。村子小,此事很快被大家风传,性质是“搞破鞋”。蒋的两个儿子感到羞臊,经常跟母亲吵架。有一次,二儿子喝了酒,竟动手打

  • 重演

    树影婆娑,夜色正浓。袁亮坐在沙发上,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灰白色的烟雾挤满了房间。此时屋子里死寂一片,连墙上的钟都停了。刚才那些撕心裂肺的惨叫声,都已被死寂湮没。岳父岳母、妻子都躺在地上,那把斧子就在袁亮的脚下,还闪着血光。事情的起因只是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