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贴娘家”,让爱情靠边站

“贴娘家”,让爱情靠边站

收录日期:2025-11-20 20:10:42  热度:10℃

为了“贴娘家”,她做了爱情的逃兵

小玉是我的一位访谈对象,谈话时总爱反反复复地问我:“是找个年纪大的男人嫁掉呢,还是找个同龄人?我跟哪种男人结婚比较好?”

乍听之下,我以为她遇到了选择困难的问题。现代人普遍有选择困难,比如拖延症,就是在选A还是选B上犹豫不定,导致拖延的。她快三十岁了,条件不错,要迈入“剩女”行列,多半有选择困难。

我问她:“有什么人逼婚吗?”

她说:“那倒没有。不过,我有两个人选,拿不定主意。一个是我的客户,离过婚的大叔,年纪比我爸小几岁。他对我态度和蔼,有些事情表现得很暧昧;另一个是跟我年纪相当的同事,他说喜欢我,没事就来找我说话,我对他也有心跳的感觉,但是我跟他聊到感情方面的话题时会岔开。我拿不定主意跟谁谈恋爱。”

原来没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仅仅是恋爱对象的选择。不过她谈恋爱就是为了结婚,选恋爱对象等于选择婚姻对象。

我问她:“选大叔好在哪里?选同龄人又好在哪里?”

她说:“我的家境不好,从小生活很苦,完全靠自己奋斗,一步一步上大学、进外企,走到了今天。父母为了供我读书,早早让姐姐出嫁。谁知姐夫又赌又嫖,最后抛弃了姐姐和外甥女。我觉得如果不是因为我,姐姐会有另外的人生,我对她有还不清的债,这辈子都要照顾她。我现在的收入三分之一给父母,三分之一给姐姐,剩下的三分之一自己用。我知道,如果跟同龄人谈恋爱,两个人为了买房买车,共同奋斗,我这么贴娘家,对恋人不公平,他肯定会不高兴,长久下来,必定吵架。可是我的家人是我一生的责任,任何东西都要为这种责任让路,包括我的爱情。如果我嫁大叔,他有房有车,有经济基础,不会介意我贴娘家的。我觉得嫁大叔比较好,起码不会为了给家里钱的事情,两个人整天吵架。”

看来她的心中早有答案,嫁大叔比嫁同龄人好。

那还反反复复地问我干吗?

选择困难的人,很多时候经过左思右想,完全清楚自己的答案是什么。之所以拖延,是因为共有的特点——早知道怎么办,就是没去做。他们往往缺乏实施的勇气,行动的力量。或许她需要我推她一把,跟那个大叔确立恋爱关系吧。

我说:“那就行动吧。”

但是,她依然笑着问我:“是找个大叔嫁掉好呢,还是找个年纪相当的?”

“你不是说嫁大叔好吗?”我反问。

她回答我:“嫁大叔的话,经济上没有矛盾,可是长这么大,我还没有恋爱过。爱情始终是我的软肋。我能给恋人的太少了,根本不敢对爱情报希望。曾经有过一个男生追我,我也喜欢他,却一副大大咧咧不在乎的样子,遇到他表白就打岔。暗地里,我的心像被刀子划了,痛极了。表面上我还跟他插科打诨。后来,他结婚了,所有认识的人都说新娘像我。现在,那位同事来找我,我又有了当时被那个男生追的感觉。跟他聊天时,我的身体在发抖。好渴望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把自己燃烧,把一切都给他。我还没被男人碰过,如果给大叔,我不甘心……”

我这才明白,她说选大叔,是从社会经济理性的层面考虑。而她心中,从身体和感情的层面早已选择了那位同龄的同事。

她反复地问我嫁谁好,不是期望我推她一把去找大叔,而是期望我拉她一把,跟同龄同事轰轰烈烈爱一场,顺应身体的本能,满足爱情的渴望。

实际上,嫁给什么年龄的男人都不是问题。她真正的问题是她在理智上选择了大叔,身体上选择了同事。在大脑与身体、理性与感性之间有了矛盾。这是人类生物性与社会化的战争。

她无意识地把自我内在的矛盾投射向外,转化为选大叔还是选同龄人的问题。

理性在她的头脑算计,爱情在她的内心嘶鸣。她养了爱情这匹马,却不肯放进草原去奔跑。大好的青春转瞬流逝,到了快三十的年纪。

为了“贴娘家”,她做了爱情的逃兵。

“贴娘家”是女人的常态

过度“贴娘家”,也是一种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神经症人格。

我看到太多的女人因为过度“贴娘家”,闹得家庭不和,老公出轨,恋人反目,或者大龄未嫁。

说起“贴娘家”这种事情,本来古已有之,算不得病态,是女人的常态。

但是古代女人“贴娘家”,与现代女人“贴娘家病”的规模层次都大大的不同。

古代女人是“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必须“既嫁从夫”,在婆家忍气吞声地讨生活。假如瞒着丈夫和婆婆,私自攒几个小钱,多半也是偷偷摸摸给了娘家人。女性的尊严被严重践踏,“贴娘家”这种事儿,通常选择暗箱操作。

到了现代社会,女人走出家门,工作就业,自己赚钱自己花,女性的自主感大大增强。被婆家压迫的女人越来越少,而把老公的工资卡收缴,掌管整个家庭大政的女性多了。

假如婆家在左边,娘家在右边,夫妻恋人的小家庭在中间。古代女人必须从右边到左边,牺牲奉献一生,归属到左边的婆家。现代女人则往往从右边娘家绕中间一圈,又回到右边。她们的归属与古代女人正相反,回到娘家!

中国女人总处于左右失衡的状态,要么婆家,要么娘家,很难持守“中”道,运作好自己核心的小家庭。

“贴娘家病”的女人因为一贴再贴导致伴侣发怒,小家庭失去和睦。小玉看到这种情况,干脆不恋爱,企图找个老男人嫁掉,换取一辈子正大光明的“贴娘家”。

她为了“贴娘家”,让爱情靠边站。这种做法,让我唏嘘感叹。

导致女人过度“贴娘家”的原因有很多:

一种情况是与娘家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关。这种女性多半家里还有兄弟,她们自小在家庭的地位就比兄弟低,不被父母重视。直到外出工作,赚了钱拿回家,才得到父母的赞赏。她们的价值由她们对娘家的经济贡献而得到提升,她们终于感到自己不比兄弟差,在父母心目中,有了与儿子一样的家庭地位,父母的笑脸是对她们最大的奖赏,所以,一赚到钱就拿回家“贴娘家”。

第二种女性,就像小玉。家中没有男孩,只有姐妹。由于某种因素,她们获得了比姐妹更好的资源,取得了更大的社会成就。可是,她们为自己相对的“好运气”而感到内疚,看到姐妹的境况不如自己,就觉得是自己占用了姐妹的资源,制造了姐妹的不幸。这种强烈的内疚感驱使她们不断地“贴娘家”,仿佛要为自己的好运气道歉,为姐妹生活的不幸赎罪。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大量独生女。她们在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是长不大的“小女孩”,和娘家不可分割,无法独立。她们的依赖性严重到了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料。如果做了母亲,更依赖自己的父母而不思独立。这种与父母高度融为一体的状态,不用说什么“贴娘家”,直接就是把自己的小家嵌入到娘家。

她们的老公则形同入赘,在“小家+娘家”的家里,表面上也许被尊重,实际上决策方面什么作用都不起。有的老公在外面找小三,另立一个小家来平衡心理的落差。如果是男友,跟“小家+娘家”在一起,则恋爱谈着谈着很容易谈散,女孩接着在娘家,伴着年岁一年一年地老去。

它们共同的负面效应就是“让爱情靠边站”。

小玉知道自己要一辈子“贴娘家”,干脆不谈恋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贴娘家病”的,正在恋爱或者已经成家的女人,是一点一滴地把爱人推到了一边。

因此,大姑娘小媳妇们,不要总拿马云给男人励志,也不要总用张爱玲为自己说事。他没有亿万财富,咱也没有绝代才气,大家都是芸芸众生,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不妨老老实实坐下来,把能赚的东西,分一份你家,分一份我家,再留一份给两人的小家。公道了,矛盾少,感情也就融洽了。

如果一个女人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分都偏向娘家,不妨好好想一想,是否为了“贴娘家”,正在把爱人推远,让爱情靠边站。

猜你喜欢

  • 活的帽子

    佳佳和华华是好朋友,一天华华上佳佳的家里来玩,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儿。佳佳的家里有只小花猫咪咪,可淘气了,跳上跳下,常常打翻东西。这会儿,窗台上一盆鲜花引来了一只蜜蜂,让咪咪见了。咪咪追到东,追到西,想逮蜜蜂玩儿。蜜蜂飞到五斗柜上,那儿搁着

  • 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后来,我国有个叫鲁班的木匠,动了好多好多脑筋,发明了伞。这可真不容易呢。下面讲的就是鲁班造伞的故事。鲁班的爷爷是巧木匠,爸爸也是

  • 狐狸和画眉鸟

    画眉鸟在树上盖了个小窝,生下了小蛋,孵出了小宝宝。狐狸知道了这件事情。它跑过来——用尾巴在树上笃笃笃地敲。画眉鸟从小窝里探出头来东张西望。狐狸对它说:“我要用尾巴把树砍下来,把你这画眉鸟吃掉,把你那些小宝宝也吃掉!”画眉鸟很害怕,就苦苦地哀

  • 宝葫芦

    这个故事讲这样一个人,太阳晒到屁股了,他还在呼噜呼噜地睡大觉,等他起床,已经快到中午了。嗯,肚子饿了,得烧饭吃,往水缸边一看,水缸里一滴水也没有;到柴屋里一转,柴屋里没有一根柴。他懒得动,倒在柴屋前面,头一歪,又呼噜呼噜睡觉了,一直睡到傍晚

  • 科学家阿基米德

    二千多年前,有一个国家叫希腊。这个国家很小,可是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你们长大了,就会学到这位阿基米德发现的科学定理。阿基米德很爱动脑子,走路在想,吃饭也在想,还一边在画图形,方的,圆的,三角的……想着,画着,就忘了吃饭

  • 小山羊和小老虎

    羊,羊,羊,一只小山羊;虎,虎,虎,一只小老虎。小山羊毛儿雪白雪白,叫起来:咩咩,咩咩;小老虎尾巴挺粗挺粗,叫起来:啊呜。啊呜。有一天,小山羊起得很早,唱着歌儿。到树林里去吃草;这一天,小老虎起得也早,吹着口哨,到树林里去打虎跳。一个叫:咩

  • 理发的故事

    有个小孩子,不爱清洁,常常不擦脸,不洗手,头发长得老长老长也不肯去剃。妈妈见了很生气,说:“看你的头发快长成萝卜叶子了,我送你去理发!”他说:“我不要理发,理了头皮痛,身发痒,多难受!”妈妈说:“不行,今天一定要去理发。”说着,拉了他就走。

  • 鲁班学艺

    鲁家湾有个鲁木匠,鲁木匠有个儿子叫鲁班。鲁班从小爱学习,爸爸做了个大柜子,他就照着做了个小柜子,爸爸做了条大板凳,他就照着做了条小板凳。鲁班十岁时,就能做什么像什么了,爸爸欢喜,妈妈欢喜,邻居见了都夸奖。有个邻居劝他爸爸说:“鲁班这孩子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