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险境在左,机遇在右

险境在左,机遇在右

收录日期:2025-11-20 19:25:01  热度:10℃

在非洲的丛林深处,至今还生存着一些相当古朴的族群。西布罗族人就生活在南非的沙比亚丛林,他们几乎与外界隔绝。

在那块广袤的沙比亚丛林里,在很早以前,除西布罗族人外,还生活着另外两个部落。因为野兽成群,这三个部落常受到野兽的威胁与侵害。

其中一个部落,每当野兽来袭时,那里的人没有不拼命逃跑的,可他们根本跑不过野兽。然而,每当野兽来袭,他们还是选择了奔跑逃命,因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自己能跑在前面,至少能够逃过那一劫。这样以牺牲跑得慢的族人为代价换取一时苟安的思想,最终导致这个部落的人从沙比亚丛林彻底消失。

还有一个部落的人似乎更糊涂,面对野兽的入侵,他们往往藏匿在树丛中,许多人是躲得了一时,却躲不过一世。久而久之,这一部落的人也成为野兽们的腹中之物。

西布罗族人最初也与这两个部落的人一樣,但慢慢地,他们从教训中得到一些启示,并寻求到了一种对付野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原来丛林中有一块湿地,他们在湿地的边缘建起一道围墙,然后在墙内恢复泥沼的原状,他们逃跑时就向湿地方向奔去。在到了湿地边沿时,他们会猛然转一个弯儿,那些狂追猛赶的野兽,因其自身极大的惯性,往往一下子就冲进了泥沼中。

后来,西布罗族人想,与其让这些野兽烂在泥沼中死亡,不如趁其新鲜,弄出来作为食物。但是怎么靠近它们呢?有人想到了将树枝捆扎起来,搁置在泥面上……后来,西布罗族人索性在定居地的不远处铺上厚厚一层胶泥,让这些胶泥面积达到一亩左右,然后在上面放上一只鸡或是一只兔子。凡是爱吃肉的动物,只要它们来到丛林,没有不被兔子或鸡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的。它们开始也会挣扎,可越是挣扎陷得就越深。陷入被动的动物会引来更大的一些食肉动物。几天之后,泥沼中就会有许多不能逃跑的猎物。这时,西布罗族人抬来一块块木板,铺在胶泥上,将猎物一一收入囊中。就这样,西布罗族人完成了由猎物到猎人的角色转换。他们的命运,也完成了从以前被猛兽追杀到捕杀猎物的转变,由此他们获得了在沙比亚丛林生存下来的权利。

西布罗族人生存下来的道理启示我们:险境有时并不是坏事。当你身临险境时,你若总是被动地逃避,终会让你落入不可逆转的绝境中。相反,一个险境来临,常常也是机遇来临。险境在左,机遇就会在右。只要审时度势,你就会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最终扭转乾坤,成为主宰。

世间没有绝对的“险境”。所谓“险境”,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突破口”,还没有掌握运用“险境”的技巧。非洲丛林深处的西布罗族人就充分地利用了“险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了幸存于世的土著。身处“险境”时,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无畏精神,像核能一样巨大,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斗志和潜能,然后因势利导地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就能扭转不利的局面。“险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险境。积极转换思路,迎难而上,就能窥见“险境”中的曙光。

猜你喜欢

  • 赵士扬罚知县

    明朝时,堂邑县城西北十里,有个赵家花园。庄主赵员外的前几个儿子,都在外做了官,一个个仪表堂堂,可唯独小儿赵士扬,自幼跛脚,又因生天花落了个麻子脸,相貌甚是丑陋。因此赵员外常常为其前程叹息不已。可是赵士扬并没有因自己脚残貌丑而自暴自弃,却人小

  • 刘秀气桑树“气破肚”

    如果你留心的话,每棵桑树的躯干部,都有一条裂缝,民间俗称“气破肚”。传说是汉光武刘秀皇帝气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消除后患,派大兵追杀刘秀。刘秀跑出京城,逃呀逃,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幸遇路旁有一农夫套一骡一马犁地,刘秀逃无可逃,躲无可躲,急

  • 对联救人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 墓碑里面有个人

    吉姆以前是个摔跤手,人高马大,身强体壮。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专门制作混凝土制品的作坊,帮别人做一些门柱、浴缸之类的东西。这天早上,他坐在店里,等着顾客亨利先生来检查他订做的门柱。表面上看,吉姆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可他的心里,正盘算着一次惊人的复

  • 鬼面镜

    天色已晚,天上下着毛毛细雨。等红灯时,江永林看到一个黑式皮包扔在路边草坪上。他犹豫了一下,支住车子过去拿包。包里有一串钥匙,一本书,一个空钱包,还有一面小镜子。看样子是被偷的,现金被拿走了,其他的丢到了这儿。江永林回到了家,想着失主一定着急

  • 太平间里有掌声

    安定医院太平间的守夜人是个姓程的老头。程老头有个儿子,刚四十出头,身体健壮,可惜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子。程老头没啥爱好,就爱说两段山东快书。别的不说,只说好汉武松。他说起书来,就像换了一个人,说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大段的贯口,不带打一下愣

  • 望夫石的传说故事

    望夫石,首推涂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不过,如果不是仔细考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边。涂山便是这个故事4000多年来的见证者。历史传说故事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

  • 花木兰的故事

    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