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鼹鼠与鹰王

鼹鼠与鹰王

收录日期:2025-11-20 12:16:21  热度:11℃

鹰王和鹰后为躲避人类的猎枪,从遥远的地方飞到远离人类的森林,它们打算在密林深处定居下来。于是就挑选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叶茂的橡树,在最高的一根树枝上开始筑巢,准备夏天在这儿孵养后代。

鼹鼠听到这些消息后,大着胆子向鹰王提出忠告:“这棵橡树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可能。希望大王和王后不要在这儿筑巢。”

鹰王和鹰后,觉得很好笑:这真是咄咄怪事!我们是什么人?还需要鼹鼠来提醒你们这些躲在洞里的家伙,每天就知道吃了就睡,按你的意思,好像是说我们老鹰的眼睛不是锐利的你是什么东西,竟然胆敢跑出来干涉鹰大王的事情

鹰王根本瞧不起鼹鼠的劝告,立刻动手筑巢,并且当天就把全家搬了进去。不久,鹰后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

一天早晨,正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外出打猎的鹰王带着丰盛的早餐飞回家来,然而,那棵橡树已经倒掉了,它的鹰后和它的子女都已经摔死了。

看见眼前的情景,鹰王悲痛不已,它放声大哭道:“我多么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当成了耳边风,所以,命运就给予我这样严厉的惩罚。我从来不曾料到,一只鼹鼠的警告竟会是这样准确,真是怪事!”鼹鼠谦恭地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树根十分接近,树根是好是坏,有谁还会比我知道得更清楚呢”

人生哲理:所有人给你的忠告都是经过实践得来的至理名言。如果你只是记住,而不去付出行动,那么忠告对你而言只是丰富了词汇语言,而不具有任何警示和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 太平天国内讧的故事

    "太平天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席卷大江南北,定都"天京",强烈震撼了大清王朝,几乎将其推翻。但如此浩大轰烈的运动,最终仍然失败,当然原因多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迅速、严重的腐败。 洪秀全虽

  • 送高帽的故事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行前,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官吏说:"没关系。现在的

  • 义士沈亚米

    澳门附近望区村有一个村民叫沈亚米,他父母早已去世,自己尚未娶妻,独自一人过活。对于葡萄牙人暴行,他早就看不惯,这次见这些强盗如此猖狂,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反抗怒火。他邀集了同村的郭金堂、李宝等七个伙伴,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葡萄牙强盗。他们打

  • 清朝民间吃法残忍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有一个山西一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他要吃炒驴肉丝的时候,要求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直接割下一块肉炒来吃。驴儿身上鲜血直流,就用烧红的铁板烙之,血就止住了。而驴活蹦乱跳,痛得死去活来。 清薛福成《

  • 贼开花

    据《竹叶亭杂记》记载,清代的四川有一种流行甚广的陋规,名叫"贼开花"。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既然认定嫌疑犯是官吏们的合法权力,关押嫌疑犯

  • 清朝的"黑社会"

    道光年间,烟禁很严。在广州一地,嗜鸦片烟者很多,有一位负责戒烟的千总,借戒烟为名,巧取豪夺,收入颇丰。当地有一个无赖,叫陈谭,靠骗人钱财为生,奸诈狡猾。这陈谭在千总对门赁民屋居住。千总出门经常看到他家客人三五成群,迎接客人的仆人衣着华

  • 一钱如爱我无儿

    清道光年间,有个状元叫戴兰芬,他七次赴考,48岁方中,期间历尽艰辛,苦苦攻读,百折不挠,而这些都与他父亲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戴兰芬的父亲是沂湖边上的一个老书生,虽然熟读诗书,却没能混个功名,一直以教书为业。戴老先生做人处事以&quo

  • "洋鬼子"与义和团

    清帝国的官员到人民,对洋人的鄙视惊人地相似:"非我族类,其人必异。"整个大清子民差不多都深信洋人不是人,是某种动物。有一位叫汪仲洋的写他第一次见到的英国士兵:"鹰鼻,猫眼,红胡,双腿不能弯曲,因此不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