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200年前的杀人木偶谜案

200年前的杀人木偶谜案

收录日期:2025-11-20 16:51:32  热度:9℃

小编为大家带来侦探故事:200年前的杀人木偶谜案

19世纪20年代的爱丁堡,崇尚科学,发明层出不断;然而,耀眼的光环后面,也隐藏了肮脏卑鄙的小秘密。这年,一连串的谋杀案让全城上下为之震惊……死者一共有17人。六年之后,在同一地区,发现了17尊木制人偶。每尊人偶都穿着衣服,被放置在很小的棺材之中。

17起凶杀案,17个死亡木偶,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麦克·巴伯是英国的DNA鉴定专家,他任职于约克郡的法证科学服务中心——这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刑侦鉴定实验室。麦克希望通过DNA,知道谁是这17尊木制人偶的制造者。

谁制造了17个木偶

1836年,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几个男孩到一座山丘上捉兔子,却撞见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他们发现,在三处隐密的岩架上,放置了17个精心刻制的松木小棺材,每个棺材里面都放着一尊衣着简单的木偶。谁也不知道木偶的制作者和这其中的原委。

当这些棺材刚刚被发现的时候,当地的《苏格兰人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木偶与巫术有关。

巫婆制作木偶的说法似乎合乎情理,但是,苏格兰女巫一向使用克雷德人偶,也就是泥偶来代表受害者。她们通常一边念咒,一边用针来戳泥土偶人,或者把它打碎。X光片显示,木偶上面没有任何被针刺过的痕迹。苏格兰或许存在巫术,却从没有过其他类似的木偶。女巫曾使用的通常是泥土偶,而不是木偶。

西港谋杀案的前前后后

将木偶与“西港谋杀案”挂钩,是因为六年前,爱丁堡发生了17起凶杀案。

19世纪,爱丁堡大学被视为解剖学及外科手术发展的第一重镇。当时可供医生合法解剖的只有死刑犯的尸体。但被处以极刑的囚犯人数根本无法满足解剖研究的需求。

很快,一个新兴行业应运而生——那就是盗墓。盗尸人挖开坟墓,偷走刚刚下葬的尸体,卖给爱丁堡的外科医生,医生将尸体用于解剖。可观的利润使得许多人铤而走险。于是就出现了可怕的连环杀人案——“西港谋杀案”。

罗伯特·诺克斯是当时最伟大的解剖学家之一。1827年,诺克斯碰上了两个人,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一具理想的尸体。诺克斯买下了尸体,并表示自己很乐意再见到他们。这两个人就是爱尔兰劳工,威廉·柏克与威廉·赫尔。他们一共卖出了17具尸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人没有去挖掘坟墓,而是选择了一些可怜的对象下手。这些人被诱骗到赫尔的住处……之后被活活闷死。

在第一起谋杀发生一年之后,柏克与赫尔落入法网。多切蒂夫人神秘失踪,警方介入调查,却很偶然地发现,她的尸体被摆在了诺克斯博士的解剖台上。诺克斯博士没有被逮捕也没有遭到起诉,所有证据都指向了柏克与赫尔。

检察官向赫尔提议担当控方证人,证明他那头脑简单的搭档有罪。赫尔接受了提议,然后逃之夭夭,留下毫不知情的柏克面对罪责。1829年,柏克被绞死。绞死后,他的尸体被送到爱丁堡大学,为解剖学研究做出了最后一次贡献。

赫尔、柏克,还是诺克斯

DNA鉴定专家麦克·巴伯是刑侦鉴定的权威。他相信,进一步调查这些谋杀案,可以找到有关杀人木偶及其制造者的线索。

看起来不大可能是赫尔。各种说法都认为赫尔更为狡诈,利欲熏心,而且天良丧尽,他最终背弃了柏克。与之相反,柏克并未抗拒命运。他似乎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而且很可能通过制作这些小木偶来寻求良心上的平衡。还有一个人就是解剖学家诺克斯,诺克斯成长于传统的苏格兰家庭,自称是长老派教会创始人——约翰·诺克斯的亲属。从这一点上看,他对解剖学的研究是否与他的宗教背景发生了冲突?他会是共犯吗?

DNA样本最终将解开谜底

麦克先从杀人木偶上取样,希望能找到木偶制作者留下的DNA样本。然后,麦克会拜访爱丁堡大学解剖系,从柏克的遗骨上取样。他希望能从176年前的骨骼上取得DNA,将之与木偶上或许留存的人体DNA样本相比对,倘若两者吻合的话,就可以确定柏克接触过木偶,并且很可能是它们的制作者。

麦克等人小心检查木偶之后,找到两个细小的布料纤维,上面可能有人类的DNA。虽然只需要几个分子,麦克采样时仍要尽可能地避免造成污染。紧接着,麦克到了爱丁堡大学的解剖系。从1829年1月被绞死之后,柏克就一直挂在这里。麦克要采集到未曾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骨头样本,他认为,脚踝内里的骨头也许能给出最好的结果。

接下来,就是提取诺克斯的DNA样本。爱丁堡的外科博物馆收藏了几件诺克斯的私人物品。麦克决定找一件物品进行采样。诺克斯的小提琴演奏造诣极高。他本人的小提琴绝对会在琴板上留下许多DNA。只要没经过太多清理就可能还有残留。

科学还无法解开这个谜

漫长的两个星期过去了。麦克得到了检验结果。首先令他惊讶的,是他从柏克的骨骼样本上,获得了清晰的DNA图谱。

小提琴的样本也提供了很好的结果。他们取得清晰的男性DNA——但是,还无法确定这些DNA,究竟来自诺克斯,还是来自能够接触到这把琴、甚至用这把琴演奏的其他人。

现在,有了两个良好的样本,下面就看从木偶身上能得到什么了。但这一次,结果却令人失望。尽管检验耗费了两个多星期,麦克还是无法从木偶身上找到任何DNA。木偶的确太旧,而且已经遭到污染。到底是谁出于何种理由制作出了这些木偶,又不辞辛苦地将它们放置在爱丁堡一个最美的地方?至少目前,科学还无法解开这个谜。

学门教育网带来:200年前的杀人木偶谜案

猜你喜欢

  • 你的钱哪去了

    昨天得到消息,我的中篇小说在《培根日记》首次发表。稿费是1000元。兴奋之余,我邀了几个好友去喝酒。夜间的大排档,我们一直喝到深夜才分手。我醉醺醺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出租车司机看我步伐踉跄不敢载我,我索性抄小道往家里赶。到了一僻静处,突然传来

  • 你是我前世走失的那只蝴蝶

    你是我前世走失的那只蝴蝶一“拜托!不要再跟着我好不好?”谌思良回转身,对着紧跟在身后的女生大声叫嚷起来。“谌思良,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是你左右不了我的去向。我没有跟着你,我只是走我自己想走的路线。”沈萋萋仰起小小的脸,目光桀骜地看着谌思良。谌

  • 一个人的号码

    一个人的号码他总在醉酒以后,给她打电话。那么难记的十一位的号码,在他喝醉的时候,却突然清晰得像是刻印在手心的掌纹。电话拨出去,不管多晚,铃声响过三遍,便会传出她柔柔的应答,那样宁静的声音,有一点沙哑,在纸醉金迷的喧嚣里,一下子,就凝住了夜。

  • 春天来了,爱情走了

    春天来了,爱情走了她是他的情人。她爱了他5年,执著而痴迷。她身边的朋友来来往往,都陆续结了婚,消失在彼此的视线里。她的身边也不乏追求者。但她只单单爱他,并且从来不向他要求些什么。他也很爱她,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她,送各种各样她喜欢的衣服、

  • 徒留花红

    七年前的一个黄昏,在上海一条临街的弄堂边上,他与她初次相遇。那时,她是一个卖花红的女子。他从小就爱吃那种水果,只是,在北方它叫海棠。离开故乡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温润的江南也有这种果实。刚从北方来到上海不久的他难免孤独,经常独自走在人群中倾听

  • 一个人的同学会

    一个人的同学会他们的同学少年,恰逢社会最动荡的年代,也是选择最多、个人命运最难料的年代。一步之差,往往就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因此分手半个多世纪了,他们从来没有过同学会,也就不难理解。但这并不妨碍青春的鲜亮和浪漫,相反因为报国的热情与救国的责任

  • 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电影《半生缘》的结尾,沈世钧去接回国的老友,没接到,却邂逅相爱至深的旧情人。在灯火昏黄人声嘈杂的饭馆,顾曼桢轻轻对沈世钧说:“能见面已经很好了……世钧,我们是

  • “38”还有“46+51”

    “38”还有“46+51”多年前,我生活在另外一个城市,某个晚上,去看一位老师,她心事重重地说:“我那马上要高考的儿子一天到晚关在屋子里,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读书?”走进那孩子的房间,只有一盏台灯亮着,他呆呆地望着窗外,我问:“看什么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