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你总得带上些什么

你总得带上些什么

收录日期:2025-11-20 17:27:32  热度:9℃

寺庙里的柴米不多了,早上,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去化缘。

傍晚,小和尚两手空空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有没有遇到好心的施主?化了些什么?”

小和尚说:“山下村民遇到灾荒,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吃了,村里的人颗粒无收,日子很不好过,没有化到柴米。”

第二天,老和尚还是让小和尚下山化缘,临行前他交代说:“既然山下遇到灾荒,你就走远一些吧,说不定那里的情况会好些。”

天下起了大雨。不到中午小和尚就回来了。老和尚问:“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小和尚说:“通往远方的桥被洪水冲断了,无法过去,也没有渡船,只好空手回来请师父指教。”

第三天,雨过天晴,老和尚给小和尚交代了同样的任务。这次小和尚向师傅保证绝不空手回来。他趟过一条河,到了另一个村庄。然而所看到的景象实在是太悲惨了。由于洪水引起瘟疫,疫情蔓延,家家户户紧闭大门,无论怎样敲门,就是没有人理睬。即便好心的人家开了门,他们家里也没有米下锅。小和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寺庙,心里想着怎样回答师父的发问,做好了接受批评的准备。

师父静静地坐在暮色中的庙台边,台上泡着两壶茶,静候小和尚的到来。小和尚轻轻推开庙门,长跪不起。师父说:“起来吧,口渴了,先喝点水。”小和尚不知道师父会怎样发落他,还是长跪不起。师父一把将茶壶推到地上,摔成几片。茶水很快渗进泥土不见了。

“把茶壶里的水给我收上来。”师父严厉地说道。

小和尚抬头,怯怯地说:“师父,覆水难收啊!你惩罚我吧。”

“记住,你说出的话就像刚才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水渗进泥土里了却并没有消失。”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思。

师父说:“你出门三天,总得带回些什么吧?第一天下山化缘,遭遇蝗灾,你可以捡拾一些枯干的柴禾;第二天化缘,尽管无法到达更远的地方,但你可以就近采一些山果,哪怕一壶水,一颗掉落在地上的麦穗,一朵田野的野花;第三天你可以更多地带来那些需要安抚的人们的信息,有多少人生病我们就可以送出多少份祈祷。尽管这些都很琐碎、渺小,并不是你真正所要达到的目的。但一把干柴,即便暂时没用,堆放在墙角可以备不测之时来用,助我们渡过难关;你付出了走路的辛苦,带回一壶很普通的水,可以浇灌后院的花草,让我们的后院芬芳常驻;一个需要祈福的信息也是你化来的缘啊!”

所以,当晨曦照耀窗户,当我们即将迈出今天的第一步时,先作一个深呼吸,然后提醒自己:你总得带上些什么。

猜你喜欢

  • 微笑才是冶金术

    一位冶金行业的老板去拜谒一位禅师,他想请禅师帮助自己的心灵解锁。 他问:“禅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我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用最好的人才,聘请最优秀的CEO,拿出收入的一半用来给员工发工资,为什么我的事业还是做不大呢?” 听了老板的话,禅师也

  • 凡人与大师

    凡人对大师说:“我象你一样勤奋努力,也象你一样执着追求,然而我依然是个凡人,而你却成了大师,这是为什么?”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假如现在横亘在你我之间是一条河流,你怎样跨越?” 凡人回答道:“第一条路径,如果有座桥

  • 只有一只眼睛的妈妈

    我的妈妈只有一只眼睛,我讨厌她,她的样子总让我感到尴尬难堪。 妈妈在跳蚤市场开了一家小店,只要是可以用来赚钱补贴家用的,她都卖。 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举行运动会,妈妈来学校看我,我感到很难为情。我朝她狠狠地瞪了一眼,跑开了。第

  • 一粒沙

    有这么一个传说。 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世的旅客。他每天都在赶路,他所走的路就是世界上的路。他很不幸,一开始便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这使他走起路来总不能十分如意。而且走了不久,他的鞋便挑进一粒沙。路既是世上的路,而这世上又遍地是沙土,跳进一粒

  • 嵇康父子两条路

    生个儿子当像谁?从外貌上来看,可能都想生个儿子都是自己的翻版的,如不像自己,那问题就大了。可是从对生活的设计上,是不是都想儿子是自己的翻版呢?大半人都希望儿子走的路不是自己的那条。鲁迅是中国第一文豪,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去做空头文学家

  • 那个曾经任性的女孩,一夜长大

    我们学校的门口有一个煎饼摊,每天放学,那里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同学们说那里的煎饼果子是全城最好吃的。然而,我从不曾光顾那里。不仅仅是因为我口袋里根本没有支付一个煎饼果子的2块钱,还因为那是我早已经熟悉了千百次的味道。 是的,那个每天在门口

  • 自私的男人

    您的爱犹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男孩的父亲突然全身发抖,肌肉萎缩。母亲忙把父亲送进医院,医生说要动手术。 家里穷,母亲急得四处借钱。还没有凑够给父亲治病的钱,此时,男孩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医生说这是遗传,同样得动手术。母亲既着急又伤心,借

  • 青春走不出那张地图

    那年,我刚上高二。开学的第一天,同桌林江便凑过来和我咬耳朵:“今年的班主任是从上面调下来的,教地理,人送绰号追命先生。” 开课第一天,我见到了被称之为“追命先生”的魏老师30多岁,一件很旧的蓝西服,蔫蔫地穿在瘦小的身体上。与他落魄外表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