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收录日期:2025-11-20 23:19:10  热度:14℃

1933年出生在英国的他,和其他的孩子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到了上学的年纪,他的父母才发觉,孩子其实有特别之处,那就是他对学习不开窍,似乎生来就不是学习的料,老师和他们交流,婉转表达对孩子的无奈和失望。

男孩各科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出奇地差,15岁时,生物考试的成绩,在近300名学生里,排名倒数第一。

然而,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他从儿童时候起,就对生物学无比喜爱,喜爱到痴迷。

不过,现实的成绩让他伤心不已,因为成绩不能应对他的喜欢,而父母也更加确信一点,他真的不是一块学习的料,老师对他完全丧失信心,甚至说继续教他已无必要,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生物课的成绩,亮起了一盏红灯,一般人可能会止步于这门学科的门外了。可是,这个男孩却不。

他无法控制自己对生物学的喜爱,自己糟糕的生物课成绩,他人对他的看透和鄙薄,都阻拦不了他对生物学一如既往的热爱,他甚至都奇怪自己的这种“顽固”,不可理喻。但兴趣和喜爱,让他没法不听从自己的内心,依然去选择学习、研究生物学。

兴趣和痴迷,让他干了一件在校园里很出名的事。

校园靠围墙的一个角落,栽有高低不同的灌木和花草,由于是角落,到这儿来的学生很少,不少学生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可这里,却是这个男孩经常光顾、后来每天必来的地方。当第一次见到这里的时候,他便饶有兴趣地停下观察,仔细观察之后,他便丢不下这里了。

是什么吸引了男孩?说出来,一般人都难以置信,那就是,枝叶里的毛毛虫。

第一次蹲下来发现了枝叶间的毛毛虫,男孩的魂儿就被它们钩住了,它们轻轻蠕动、善于伪装的模样太可爱了,观察和研究,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课间或放学,男孩一有空隙,就到这里来,看毛毛虫的生长、活动,他不是猎奇,而是有种使命感似的,想通过研究来做点什么。后来,他果然悄无声息地做了——开始养毛毛虫。

男孩长时间地研究,对毛毛虫的习性和规律了然于胸,就在校园栽种灌木丛的那个角落,养起了毛毛虫。给幼虫提供食物和活动场地,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喂养毛毛虫。

一开始,二十几只幼虫在他精心照料下,长得很肥,慢慢地,身体表面变成绿色或棕色的硬壳,成为蛹,他发现蛹不吃也不动,但在壳内发生着剧烈的体态变化。几天后,他惊喜地看到蛹变成了成虫,蝴蝶就从裂开的蛹壳里出来了。

见到这些,他当时的激动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第一次养毛毛虫的成功,让他喜不自禁,更激发了他对毛毛虫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再次去养毛毛虫,而且规模更大,毛毛虫的数量达到一千只左右。

如果说第一次去养毛毛虫,还是很隐蔽的事情,几乎不为人所知,而这一次养,是不可能不让人发现了,因为数量大。而他,也没有顾忌被别人看到,在他看来,这甚至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可是,他眼里的宝贝,在别人眼里并不一定受待见。当很多老师和学生见到他养的毛毛虫时,除了第一眼时的惊讶,紧接着,更多的是不少人的惶恐和厌恶,那么多蠕动的毛毛虫,让很多人退避三舍,几位老师在感觉恶心和厌恶之后,把这件事反映到了校领导,学校最终以影响校园环境和师生正常活动为由,不允许他再养下去,他只好罢手,让他稍稍安慰的是,不少毛毛虫已经变成飞蛾,飞到了大自然里。

男孩在校园里养一千只毛毛虫的事,有人不屑一顾,有人讨厌反感,也有人刮目相看,但不管怎样,这件事之后,他对动物植物、对生物学,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男孩毕业后,申请牛津大学时,并没有被生物学专业录取,而是进了古典文学专业,因为他的相关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的兴趣点根本不在古典文学,后来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校方诚恳地请求,校方终于被他的执着感动,一个学期后同意让他转系,他终于进了梦寐以求的动物学系,从此开始了他正式的科研生涯。

兴趣,钟爱,让他在科研的领域如虎添翼,他的才能一点点显露出来。195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从蝌蚪细胞里提取出了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这一惊人的成果,让他一举成名,他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他因此被称为“克隆教父”。

他,就是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

在别人眼里原本差生的他,凭着兴趣和执着,最后走向了世人瞩目的成功。回顾一路走来,约翰·格登感叹道,脑海里常常出现那一千只毛毛虫的情景,他说,那是件能让他尝到甘甜的事情,因为是兴趣所致。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猜你喜欢

  • 与我有关的母亲

    一曾经,总在清明前后梦见去世的姥姥。老家习俗说,先人在烧纸的日子托梦,是有所惦记。母亲嘱咐我,烧纸时念叨念叨。“姥姥收着钱过好日子吧,别惦记家里啦”,这类话念着念着,梦里姥姥影像就淡了。很像在最古老的送别路口,连个弯儿都没转,一个眼错,姥姥

  • 文盲母亲写家书

    我们现在很少用书信沟通联系了,但时间退回去十几年,那时鸿雁传书是异地交流的最普遍方式。母亲曾给我写过一封信,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母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经常说自己是睁眼瞎,因此她一定要让我念大学,

  • 母爱的置换

    广西青年邓喜瑞在一次车祸中被撞成植物人,需要终身护理。债台高筑的的母亲为了唤醒“活着的尸体”,不仅与植物人儿子发生了数百次的深喉之吻,而且用《爱心置换协议书》进行着一项温馨而又可怕的秘密交易:活体捐出自己一只眼睛的角膜,只求受赠者自愿护理邓

  • 幸福的两张面孔

    小的时候,曾经非常迷恋姨妈的家。在他们家里,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愁苦,任何时候敲开他们家的门,不是姨父正在载歌载舞地即兴表演,姨妈和两个孩子笑成一团,就是姨妈在厨房里做饭,姨父跟在她身后,一边轻声细语地说话,一边洗菜淘米。那种温馨安然的气氛

  • 指尖上的父爱

    我的父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自留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贪黑地干农活,他的双手因此磨得十分粗糙。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

  • 母亲的“辛德勒名单”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她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病情,慢慢建立起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出院时,母亲与病友们相互留下了电话号码。电话本上长长的一串,算上母亲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

  • 胡玫,有一种挚爱叫支持

    那一年,她的父亲癌细胞扩散,生命垂危。而她,作为父亲唯一的女儿,远在江西瑞金拍摄电视连续剧《浴血坚持》。那时的她,因为成功地执导了多部大型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而跻身于中国最有名的导演行列,曾荣获“飞天奖”最佳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

  • 我那和稀泥的婆婆

    01连续十多天高强度加班,姜雅身心疲惫,每天回家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倒头大睡,什么事情也不去想,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那些天老公崔鑫和婆婆有什么动静。直到那天,崔鑫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会儿盯着姜雅,一会儿又起床去抽烟,和平时一向淡定的表现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