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牛顿的黑匣子之谜

牛顿的黑匣子之谜

收录日期:2025-11-20 22:02:01  热度:12℃

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逝世。在他84岁离开人世时,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伏尔泰是这样描述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屈指可数。”就在牛顿去世后不久,18世纪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薄柏总结了世人对牛顿的评价:自然和自然规则在黑夜中躲藏,主说,让人类有牛顿!于是一切被光照亮。这句诗仍铭刻于牛顿的墓碑上。

从18世纪起,牛顿开始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家时代首屈一指的最伟大的人,一位理性主义者,一个教会我们在冷静的和纯粹的理性路线上思考的人,牛顿的名字一直是科学的代名词。

但是,牛顿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完全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一切都源于一个神秘的箱子——牛顿的“黑匣子”,这个大箱子里,保存着许多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告诉后人,曾经占据和完全吸引着牛顿那颗热情和智慧的心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牛顿是在剑桥大学工作时留下这些东西的,但他没有在离开剑桥的时候销毁它们,而是把它们保存在那个箱子里。黑匣子里的东西深深震惊着任何一双18或19世纪,甚至是我们现代人的探索的眼睛,那里面保存着数以百万字的他未发表过的着作。这些着作是牛顿在整个一生中艰难地隐藏着的秘密。

秘密随他逝去,在他死后,有人试图了解这个尘封的秘密。毕肖普·霍斯利奉命检查过这个箱子,并希望出版箱子里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箱子中的内容后,惊慌失措地猛然把箱子盖盖上了。100年后,戴维·布鲁斯特再次查看了那个箱子,但他通过小心地摘录几个严肃的小谎言便把“黑匣子”里的真相完全掩盖了。

纸终究包不住火,“黑匣子”里的秘密最后终于还是被解开了。人们被“黑匣子”里的东西惊得目瞪口呆,那些证据表明,牛顿当时潜心研究的是长生不老药和废金属向黄金转化的方法。正像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在戏剧《在好国王查理的黄金岁月》里放入牛顿口中的话一样,剧作家借角色表达了牛顿的心声:“有如此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废金属向黄金的转换,长生不老药,光与颜色的魔术,压倒一切的是圣经的隐义。我却把时间浪费在了其他地方,多么大的时间浪费,无价的时间!”秘密着作的另一大部分是他推想和求索的宇宙的秘密真相——所罗门神殿的力量,圣经启示录、丹尼尔之书和关于教会历史的数百页论述。

看过“黑匣子”中的证据后,所有人都会认为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而是魔法家中的最后一个。牛顿的天性是玄奥的、隐蔽的,并且还有着深深的神经过敏,他的后继者惠斯顿把他评价成:“其性格是我所曾知道的最惧怕、最小心和多疑的性格之一。”所以他整个一生都疏远女性,终生未娶。

猜你喜欢

  • 如果一辈子只能重复某一天

    “如果这一天可以让我自己选择,我愿意。”我回答。他看着我,微笑着鼓励我继续说下去。“我会选择最幸福的一天永远过下去,这样过一辈子该有多好啊。”全班都笑了。老师示意我坐下,接着对我说:“将来有一天,你再问自己一次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有所改变的话

  • 崔永元:保持微微的愤怒

    离开央视之后,央视还是以前那个央视,但崔永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崔永元,至少大多数曾经的观众这么认为。他会在网上与人对骂、叫板、飚糙话。他更自在、更自由、更自我。他说,自己宁愿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也不愿汇入那个洪流。离开了央视,崔永元还是喜欢“

  • 劳丽诗:在心里养一朵菩提花

    2014年9月19日,阿里集团在纽交所上市,她作为阿里集团上市敲钟人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当媒体追问她,是如何看待自己从奥运冠军到淘宝店主再到阿里上市敲钟人的华美蜕变的?她从容回答说,这些得益于我在低谷期的磨砺和沉淀。她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普

  • 陈思诚:十字路口的乾坤

    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以下简称《北爱》)正式公映前两天,陈思诚失眠了。那天预排片结果出来,刚刚过30%,而他原本的预期是35%。上几个电影网站扫了一圈,心情更加沉重。片子还没上映,网友就给出了很低的评分。这是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马年春节前几

  • 杜宪、薛飞:离开《新闻联播》的那些日子

    1982年,杜宪和薛飞一同入职央视,10年后又同时离开,投身商海,而今又都隐居大学校园,他们的人生轨迹看上去几近相同,但每个人又有自己不同的波段和频率。“皓月”和“天蚕”分别是杜宪和薛飞离开《新闻联播》后用过的笔名,意味深长,暗暗指向他们的

  • 敢于尊严和体面地输

    人生中具有如此仪式感的事不多。这一次告别,将来会让你难忘。也许你们还意识不到,结束的这四年大学生涯是什么。我已经离开这所学校24年了,是我读大学的6倍,走得越远越清晰。原来我以为这4年不过是我的大学生涯,到现在我才清楚,这分明是我的另一个故

  • 一万个人也比不上一个你自己

    当自己出版的第二本书送达莉兹·维拉斯克斯的手中,抱着书本,闻着墨香,刚满23岁的她不由开心地笑了,虽然她的笑容并不美,甚至像一具龇着牙的骷髅,却充满自信和满足。后来,莉兹学会了上网,没有了自信的莉兹逃到网络上躲了起来。但是,网络也没有她安身

  • 汪峰:多少沧桑铸就怒放

    1971年,汪峰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他有一个相对优越的教育环境,能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但他并不懂什么是艺术。“5岁开始,我从来没有体会到音乐或者小提琴带给我任何快乐,我倒觉得这也特正常。我现在回头看的时候,觉得一个孩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