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郑观音的生平简介 为何李世民没杀李建成之

郑观音的生平简介 为何李世民没杀李建成之

收录日期:2025-11-20 14:32:09  热度:9℃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恭射杀了李元吉,不久以后,李渊不得已禅位于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彻底掌权,在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他还处死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以绝后患。

按理说,李世民杀亲兄弟,逼迫亲生父亲禅位,应该臭名昭著才对,可众所周知的是,李世民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甚至很多人都将李世民当做偶像。

太子李建成死了,他的五个儿子没能逃过厄运,全都被李世民处死,那么,李建成的妻子和女儿呢?她们也被李世民杀了吗?

李建成之妻名郑观音,她出身于北周世家望族的荥阳郑氏,和历史上著名的兰陵王妃出自同一个家族。

郑观音是在十六岁那年嫁给李建成的,那年李建成二十六岁,两人相差整整十岁。史书并未记载李建成在那之前是否有妻妾,总之郑观音是唯一一个有历史记载的。郑观音出身名门望族,青春年少,美丽非凡的她很快就收到了李建成的专宠。

在嫁给李建成的第四年,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郑观音则被立为皇太子妃,那时郑观音也不过二十岁而已,她便距离无数女人梦中的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可是,祸起萧墙,李建成突然之间发动政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失败被杀,除了他那早逝的长子李承宗以外,其余五子全被被杀!也就是说,朝夕之间,郑观音就夫死子亡了,那年她只有二十八岁,如果她和李建成也有儿子,那么至少也有十一岁了。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并未对他的妻子和女儿动手,郑观音得以保住性命。失去丈夫和儿子和郑观音悲痛不已,在此后的五十年里,郑观音终日悼念亡夫、抚育幼孤,到死也没有再嫁,最终在唐高宗时期的上元三年高寿而终,享年七十八岁。郑观音死后与李建成归葬在一处。

李建成的五个女儿当中,仅有三位有历史记录。我们只知他的长女李氏、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以及第五女归德县主,其余二女结局不明。李婉顺自由聪慧,姿容秀丽,长大后嫁给了贵族子弟刘应道,刘应道之兄刘祥道官至宰相。

李世民为什么只杀李建成的儿子,反而留下了李建成妻女的性命呢?这可能和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那时的人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女儿迟早要嫁出去,会成为别人家的人,所以杀掉李建成的儿子就相当于让他绝嗣了。另一方面,李世民不是也没杀他的父亲李渊么,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的人太多了,用此事挽回一点形象,何乐而不为?

猜你喜欢

  • 纵然人生再苦,也别成为失乐人

    看过方慧的一篇小说《失乐人》,讲述了一个女孩因为同胞姐妹的去世,强迫自己长时间沉浸在痛苦里,每当快乐探头探脑,就会因汹涌而至的愧疚饱受折磨。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了解“失乐人”这个概念后,脑海中忽然浮现一幅群像图:他们眉头紧锁、郁郁寡欢

  • 假烟酒的故事

            刘军在一个十字路口处赁了一个空房,刘军便在开了个烟酒副食的杂货店。刘军是个不大安分的一个人,他从小就是一个净干扒蒜苗的事,他还拜了把子,有仁兄弟,说清楚点就是说刘军是个小流氓。流氓也得花钱,没钱也不行,当职业流氓是行不通的。

  • 请在心中留两份友善

    以手相助为友,不怀恶意为善。身边有一些友善的人,他们可能是与我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是朝夕相处的朋友、同学。他们常常尽力去帮助别人,只求不负己心。如果遇到了这样乐于助人的人,请一定好好珍惜。我身边有這样一位朋友。她在班里并不经常公开发言

  • 杀手之死

        黑夜像汹涌的潮水,淹没了村庄。欧阳燕子般轻落院里。远处有隐约的犬吠。这户人家很殷实,有十多间房屋。他干净利落将这家人做完后,正欲离开。突然,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走出里屋,出现在他面前,明亮的大眼睛定定看住他。欧阳如风惊恐又紧张。很快

  • 严格,成就别具一格的自己

    我一直认为,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严格了,你才能保证你的品格,才能最终别具一格。说实话,任何人都不想走别人的老路,都想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你问下自己,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

  • 这事很糟,但比你想的要好

    我的一个熟人又要回北京这个嘈杂、令人焦虑,但是性感且充满诱惑的城市生活了。说又要回来,是因为他曾经离开过两年,现在要回北京找工作。当初离开,并不是因为雾霾或者房价,而是因为离婚。那是两年前,他还爱着他的前妻,但前妻却不爱他了。这真的是一件非

  • 彼得的小愿望

    彼得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基督徒。彼得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爸爸特意把这最小的儿子取名为彼得,意味着希望他能成为耶稣的弟子彼得那样的人,忠诚又善良。在彼得五岁的时候,当时的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天,他和姐姐蒂娜抢玩具

  • 在失败中选拔人才

    一些求贤若渴的企业家陷入了一个常识性的误区,就是只把成功者视为人才。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众多的失败者中间,存在着一个更为巨大的人才宝库。MBA教科书上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某公司部门副经理在一个交易中因失误损失了100万元。在董事会上,董事长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