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草根创业:凭着一碗稀饭

草根创业:凭着一碗稀饭

收录日期:2025-11-20 19:05:44  热度:10℃

大家都知道,创业不易,不仅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有一个好产品或者好服务。然而,草根的创业往往是白手起家,甚至凭着一碗稀饭作本钱,就能创出一番事业。一对下岗的夫妇确实还真做到了,他们开的李大姐稀饭店做得风生水起,美名远扬。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烟厂进购的这批烟还只卖了几天时间,买烟的人陆续找上门来,要求退货;还有一些人就向工商部门举报了她卖假烟。结果可想而知,退货赔钱,假烟被查禁销毁。真是一步不慎招致满盘皆输呀。好在工商部门在查明情况后,得知李春花夫妇也是受害者,便没有再处罚他们。但是,李春花俩口子已是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了。自己辛辛苦苦摆了5年多的烟摊一分钱都没了,还背负着亲朋好友20多万元的债务。

悔恨、悲愤都无济于事,那个当时介绍购烟的所谓朋友也跑得无影无踪。面对隔三差五上门催债的人,李春花夫妇俩不仅生活艰辛而且还不得安宁。在仁寿县城关镇看来是无法待下去了,必须去外地谋生才是。俩口子商量着出去做什么营生?干什么都得要个本钱,现在手头一点本钱都没有,能干什么呢?丈夫辜强随口说了一句卖稀饭不要什么本钱,只是利润微薄。李春花想了想,觉得是个办法,她认为只要有利润就行。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卖稀饭。

当夫妇俩到达成都的双流机场后,才知一张机票要一千多块钱,俩人根本买不起去西藏的机票。没辙,俩人只好在双流县停留下来了。 既然西藏一时去不了,那就干脆在双流县城卖稀饭吧。夫妻俩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店,和老板谈妥了以年租金30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接下来,经过几天的筹备,夫妻俩的稀饭店就草草开张了。

李春花满以为稀饭店的生意会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不料,生意竟然非常清淡,进店的顾客寥寥无几。三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店子没赚到一分钱还亏损了3000多块钱。正当稀饭店难以为继之时,一天工商所的一位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春花对他抱怨说,店子都快要关门了,根本没有钱交管理费。工商所的同志顺口说了一句,你们开稀饭店的也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能使店子有生机。听了这话之后,李春花觉得蛮有道理,尽管不懂得什么理念不理念的,但是要创新还是能够听明白的。晚上她和丈夫认真商量起来。李春花认为稀饭不仅是作为早餐,也应该可以作中晚餐,因为现在的人们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不仅吃腻了,而且还对身体不好,容易肥胖得高血压病。如果吃稀饭这种清淡的饮食,应该有益健康。丈夫辜强认为,稀饭的品种应该要改进,不能光是靠米来熬,还可以加些鱼、肉、皮蛋、肥肠等,做成荤稀饭,这样一来,味道更鲜美又有营养,肯定能获得顾客的认可。夫妻俩分头行动,一个研究稀饭的品种,一个研究如何熬出味道更好的稀饭,他们要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李春花甚至为自己的店子取好一个动听的新名字,就叫“李姐稀饭大王”。

改进后的稀饭店终于重新开张了。李春花和丈夫辜强一大早就在店子里摆上了5口大锅,里面熬着不同品种的稀饭,并请顾客免费品尝。周边的顾客抱着好奇的心理都来店里品尝一番。果然,他们觉得味道非常不错,而且还把稀饭做出这么多不同的品种出来,真不容易。尝了店里稀饭的顾客一传十,十传百,没两天附近的人都知道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味道非常好。由此带来的效应是顾客盈门。店子生意火爆起来了,自然就有了利润。夫妻俩毫不满足,他们乘胜前进,把稀饭的品种进一步扩大,研究出了滋补类的、清火解毒类的、减肥类等20多个稀饭品种。丈夫辜强在稀饭质量上也是严格要求,从进料,到清洗,到熬制,都层层把好质量关。让顾客放心、满意,成为“李姐稀饭大王”的宗旨。聪明的李春花懂得,光靠顾客的口口相传,只能让周边的居民了解自己的店子,要想在全双流县做出知名度,就必须依靠电视广告的宣传。她找到了双流县电视台,花钱做了一下广告,提倡把稀饭当成正餐吃,当成营养餐、健康餐来吃。

顾客的口碑,加上电视的广告宣传,“李姐稀饭大王”的牌子声名大振,在整个双流县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店子。前来李姐店子品尝稀饭的顾客是络绎不绝,有时忙不过来时,顾客会自己动手打稀饭,盛味碟。来店子喝粥的大多是老顾客了,加之李春花为人和气,顾客对老板娘李春花都亲切地叫李姐。店子生意的兴旺,每天给李姐夫妻俩竟然带来了几千元的营业额。

由于稀饭店客流量过大,在客流高峰时常常有顾客在店外等候。李姐俩口子开始考虑要将店子搬迁到宽敞的地方才行。2000年7月,李姐夫妻俩寻访到了双流县长冶路二段一个占地有2亩多的农家大院,这里环境好,颇有农家的田园风格,李姐当即就决定租了下来。为了把这个新稀饭店搞得更好,李姐又投资了10万元进行了一番装修和改造,把这个农家院子搞得乡土味特别浓,让顾客感受和体验到天然绿色的味道。新店开业前,为吸引顾客,李姐夫妇还特意招聘了一批漂亮帅气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打扮成地道的村姑和村夫。

确实如李姐预料的那样,新稀饭店开业后,顾客如潮水一般涌来,把整个院子挤得满满的。特别是周末,院子周围的空地都停满了各种小车。

要保持生意长久兴旺,李姐深知,还要推出更多的新品种。由于店子招了不少员工,所以,李姐俩口子就腾出时间来研究更多的稀饭新品种。李姐在请教了一些老中医后,又推出了美容养颜、开胃健脾的稀饭,而且还取了一些非常好听的名字,如“蒌龙花粥”、“金玉满堂”、“龙须银耳粥”、“荷叶莲米粥”等等。

新店子开张不到2年时间,李姐俩口子除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外,还积攒了不少资金,为以后开创更大的事业打下基础。

第二次开张的店子仅仅营业了2年时间就已经无法满足顾客需求了。李姐夫妇不得不把稀饭店第三次搬迁到了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占地3亩多的地方。真是客随店移呀,不管李姐的店子搬到哪里,顾客都会追寻而来,而且往往是每新搬一个地方,带来的顾客也是越来越多。店子每天50多个员工,忙碌得团团转,30口大锅基本上都轮番上阵5、6次。火爆的生意,让店子里每天的营业额直往上窜,接近2万元了。一个小小的稀饭店一年竟然也能赚到上百万元。

现在李姐俩口子正思索着如何把稀饭店开到成都去,让更多的顾客喝上他们熬制的特色稀饭。

猜你喜欢

  • 重出江湖

    老王的孙子涛涛正在念小学,坐在教室的第一批,正挨着一扇门。这位置嘛,夏天还好,不过到了冬天,同学们进出总忘记关门,那寒风刀子似的往教室里面灌,冷得涛涛直哆嗦。老王就这么一个孙子,放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宝贝得很,能不心疼吗?起初,老

  • 换位后的因祸得福

    昨天晚上,王老板请局长一帮人到饭店的包间里喝酒,局长的夫人也去了。入席时,王老板特意把自己的女秘书安排到局长的旁边坐下,这让局长的夫人多少有些不开心。席间,大家喝的正尽兴时,突然停电了,包间里顿时一阵骚乱,说什么的都有。王老板高喊饭店的老板

  • 8路公交车上的小偷

    北京的路面上由于车辆实在是太多了,于是,政府采取了管制措施,这让有车一族的小李很是不爽,但又不得不遵纪守法。小李的车牌尾号是3,周一限行。这天小李经过双休日的调整,倒是很轻松,一大早就起来赶8路公交车了,可人还没到车站呢,那里已排起了长长的

  • 阿P相亲

    话说阿P的妈妈看儿子老大不小了还是单身,就四处寻摸适龄女青年,可他连看也不看。阿P说,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无限的挣钱当中去。这几年,阿P手头稍有积蓄,才考虑谈对象的事情。母亲为他介绍一个叫贺晓倩的女孩。初次与晓倩见面,阿P就觉得这个女孩不寻常

  • 狼来了

    古代,有个放羊的娃子,在山上放自己家的羊,独自一人,颇感无趣,于是戏弄农夫们狼来之。待农夫们蜂拥而至,方知被愚。众人皆责,娃自顾掩面而笑,开心不已。转日,故伎重演,农夫担心此次为真,复去。如上,依被愚之!娃见此状,哈哈大笑。众农夫气愤不已…

  • 乡里的防盗法宝

    阿P是个职业惯偷。出道几年,作案无数,凭着几手绝活,皆手到擒来。这天,同道好友黑子相约,于酒管一聚。这黑子也是个飞檐撬锁的高手,在业内也有些名字。几年前阿P还专门跟他切磋过,结果两人旗鼓相当。也因如此,后来两人还成了好友。放下电话,啊P喜滋

  • 阿p 代写学生作业

    学校放暑假了,学生应该开心才对。可阿P发现自己的儿子一点高兴劲也没有,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阿P有点纳闷:这孩子是咋了?就关心的问:“儿子,放假了。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假期,好好地放松放松不好吗?”“玩什么玩?光暑假作业都够你做的了,哪有时间玩呀

  • 发哥的故事15

    2012年发哥所在的集团碰到了两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是随着80后的员工陆续结婚生子,很多员工的孩子都已经到了入托的年龄,入托难和接送孩子成了两个难题;二是随着海外项目的陆续竣工,很多在海外出劳务的工作人员陆续回国,管理和工人可以安排到国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