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敲掉不要的李子

敲掉不要的李子

收录日期:2025-11-20 16:31:24  热度:10℃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导致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由最初的六毛五一斤降到三毛五一斤。包括父親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他们放出话来:李子不要了,宁可看着它烂在树上,也不要费时费力摘下贱卖。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

歇工的第一天刚好下小雨,我和母亲在家里掰玉米、煮玉米,父亲却扛着一根竹竿往屋子旁边的那片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它的尾部有一个铁钩。每年的李子采摘季,父亲就用它敲打树上的李子,我们再从地上一个一个拾起李子放进筐里、袋里。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猜你喜欢

  • 陶渊明何故要辞官隐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

  • 周总理一生的四次哭泣

    忽然,总理放下笔,将纸揉成团,扔入废纸篓,重新换一张纸。可是他没有重新抓笔,将身子后仰,靠在椅背上,淡漠的目光凝望着屋顶的某一点,像是在出神。蓦地,他眼圈忽然一红,泪水渐渐升起,润湿了眼角。他轻轻合上眼皮,眼角始终湿润,但始终不曾淌下泪,像

  • 史上名医张仲景首创“饺子”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

  • 被后人拜为“河神”的清代名臣

    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河大臣,泽被千秋的他去世后不仅万民哀悼,连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都为他亲自写了祭文,老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每逢水患,便去祭祀。获此殊荣的这位人杰,就是清代名臣栗毓美。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

  • 李莲英曾为人洗脚

    李莲英(1848年--1911年),他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祖籍山东齐河。李莲英是晚清著名的大太监,名声颇为不佳。但历史上给他的罪名也着实夸张了。作为皇室奴仆来说,其实他算得上一个称职、厚道的人。1886年,当北洋

  • 东汉大太监蔡伦的悲剧命运

    大太监蔡伦是东汉初期到中期阶段的宫中高级内侍,他曾经侍候过好几个皇帝皇后,地位相当尊贵。同时他又是中国著名的发明家,他曾用树皮破布之类的东西发明了纸,使造纸术引领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在美国人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

  • 王立群:揭秘秦始皇的生父异人生平

    选自王立群博客:读史札记28:机会来了,躲都躲不过人皆有才,只是大小有异,门类有别,关键是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因此,机遇对人生来说太重要了,有时候,它比才华更重要。道理很简单,只有机遇才能让人们展示自己的才能。秦始皇的生父异人(子楚),

  • 古代避讳的故事:李贺犯讳 晋进风波

    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名之祸。《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中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