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我从来不相信无路可走

我从来不相信无路可走

收录日期:2025-11-21 10:00:10  热度:11℃

我从来不相信无路可走

昨天和H聊天,她开心地说,我们住进新房子啦!特意拍照给我看,书房的照片墙里有我们大学宿舍的合照,窗台上一排绿植在明媚阳光下仍然青翠好看。

大学时,H的床铺在我的对面。她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我一定要在毕业后两年之内让我爸妈住上新房子。我一直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因为那时候哈尔滨的房价就已经很高了,刚入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对于首付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没想到两年后,她竟真的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H的父亲在她初中时得了脑梗塞瘫痪在床,花了很多钱治疗,她母亲没有工作,原本便是低保户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父亲刚生病时,她有一个星期没去上学,回去之后发现班主任召集全班同学给她捐了款。正好隔天开家长会,H上台发言,说了很多个谢谢,然后把那些钱全都退了回去,我不知道当时年仅15岁的她说了些什么话,只知她说完之后台下很多大人落了泪。

H说,从那之后她没再花过父母的钱。她从重点中学转到了普通中学,因为那所学校不仅不收她学费还给了挺高的奖学金。上大学她申请了助学贷款,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打工。从每小时30元的家教到自己做各种各样的小生意。

当然了,做这些也没耽误她当学生会副主席,是全院600多个学生人人钦佩的“厉害的人”。她简直做任何事都任劳任怨,毕业前夕院里办毕业晚会,她熬了好几个通宵剪辑视频,一点一点地做字幕,视频播放时那么多人感动流泪,她也坐在台下安静地看,但知道她辛劳的却没几个人,她也不会说。

我和她住在一起那么久,眼看着她过得如此拼命和辛苦,却没听过她一句怨言。她只是偶尔会说,其实我也羡慕你们能无忧无虑地长大啊,但是没办法,我有责任。所以她大学4年,不仅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生活费,还每年过年交给他们几千块。工作之后在房地产公司上班,每逢开盘便加班累到团团转。为了早点攒够钱买房子,她跟我描述的生活是“一分钱掰成三瓣花”。如今她的工资应该已经挺高了,但仍然穿最朴素最便宜的衣服,仍然攒钱给爸妈买最好的东西。

今年“五一”,我们小聚,我讲起我最喜欢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一段。热爱拳击的女主角拿到了艰苦比赛的高额奖金,没有给自己买任何礼物,而是给妈妈买了新房子。没想到站在开阔明亮的新客厅里,她妈妈环视四周,气急败坏地说,你知不知道有了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补助了!她拿着钥匙的手颤抖了几下,原本期待欣喜的表情从黯淡褪变成绝望。

我跟H说,我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是想起你,当然了,后半段不符合。H大笑,后半段也符合,有了新房子我们家现在也拿不到低保补助了,除非我从户口本上独立出去,因为房产证是我的名字啊,哈哈。

她一定不知道,在我苍白贫瘠的生活背后,因为她,因为她爽朗的笑声和弱小但蕴藏着巨大能量的背影,我竟凭空多了不知多少勇气。

实际上,我还有好几个舍友,和H一样又坚强又磊落。一个是家产过亿但低调谦逊、美丽又温柔、大扫除时抢着刷厕所的富二代姑娘,一个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每天5点半起床或锻炼或学习、连续三年获得校女篮冠军的勤奋小姐,还有一个是自学日语一年通过了二级、在上海过得金光闪闪的灿烂女孩。而在我如今的研究生女同学里,有人是《一站到底》某一期的站神,有人拿到了第一年便年薪20万的工作Offer,有人开了自己的公司,有人25岁便博士毕业。

没有名校光环,没有倾城容貌,也没有只手遮天的父亲。唯一的那个富二代姑娘也从不任性炫耀,为了出国拼命咬牙复习雅思和托福,丢失爱情时眼泪一颗一颗砸在他发的短信上,同样的苦痛难堪。她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一步一步前往那个最想去的终点。在如此芸芸众生中,她们都是那么普通的人,却用尽全力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我在她们身边度过了成年之后最重要的时光。看着她们实习时起早贪黑、在寒冬大雪的公交车站下瑟瑟发抖;看着她们写论文时殚精竭虑、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一步一步攀爬;看着她们工作后兢兢业业,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微弱但温暖的光芒。

我不喜欢那次聚餐,几个同事评论某行女客户经理“付出了很多”终于成了支行副行长。一派烟雾缭绕中,他们读书时的意气风发一点点消失殆尽,炯炯目光也被难以掩饰的啤酒肚代替。他们讪笑着,交换着怀疑和嘲弄的眼神说,不知“多”到什么程度。而只有我悲哀地在心底发出感叹,不管传言是真是假,为何男生被破格晋升时掌声一片,而女生便要承受流言蜚语和质疑指责。

相比起来,我更欣赏身边的这些女孩们对校园对职场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在“剩女”被津津乐道的世界里坚持着宁缺毋滥的法则,毕业经年仍然保持着清澈的眼眸;她们在女博士被称为“第三性”的时代里守护着做学问的纯良,对枯燥无味没有尽头的学术生活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她们似乎天生具备一种独特的韧性,在荆棘遍地的大环境里既不呼天抢地也不固步自封,积极适应着种种残酷的法则,然后在孤独又狭窄的夹缝里倔强地成长着,直至幼弱的蓓蕾终于绽放出幽芳的香气。

我也不喜欢一个老气横秋的同学每每带着怨气絮叨:“这个国家坏掉了……”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陈文茜郑重其事的坦言:“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日子不是一天比一天匮乏,反倒是一天比一天有希望,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幸福。”她并非盲目闭塞,她只是看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忧患与安逸,悲剧与欢乐,永远并存”。

前几天看书,财经作者吴晓波面对一名大学生对于大学教育的失望与不满,他说:“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他讲了自己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时,将数千篇新闻稿件肢解分析,一点点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因为老师说知识每一秒钟都在日新月异,所以他将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最后读到珍本库。如今他说:“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而我也愿意相信,无论酷暑隆冬,无论受难与否,日日都是好日。在我们至短至暂的生命里,希望并非聊胜于无的东西,它是所有生活的庸扰日常。改用廖一梅在《恋爱的犀牛》中的一段话:它是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它支撑着我们日复一日的梦想,让如此平凡甚至平庸的我们,升到朴素生活的上空,飞向一种更辉煌和壮丽的人生。

既然逃无可逃,就一起死磕到底。

我想,总会有一条路能带我们走向最想去的地方吧。

猜你喜欢

  • “耳背”夫妻的秘密

    有一对和我家相处了很多年的邻居,夫妇俩平平凡凡活了一辈子。这一辈子,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都很普通。但有一个故事却有点不平凡,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称呼很特别。男人叫自己女人的时候,永远是这样一句:“喂,耳聋的。”女人唤自己男人的时候,永远是这样一

  • 爱在枪林弹雨中

    这些天首都的报纸电视上反复报道这样一则寻人启事:一位叫伊布的老头寻找数十年前的初恋情人萝莎。事情是这样的:老伊布年轻时深爱着萝莎。可因为一次不算激烈的口角,年少气盛的伊布一气之下远走他乡,等他冷静后回来。却再也找不到萝莎了。就在他离开的这段

  • 我只能为你说一个小故事

    他坚称自己是黑天使,可人们都喜欢唤他死神。盘旋在城市上空,引渡刚刚离世迷路的灵魂。坏人下地狱,好人排队入天堂。那女孩出车祸的前两分钟,他正蹲在这城市最高的楼顶。灵魂从她身体飞出去,轻轻的。伴随满天飞散的梨花,他轻盈地直飞而下,悄无声息地落在

  • 安公子妙赚丑奴儿

    四月十五这日,连州城的棠院里海棠大盛,娇美异常。到了晚上,一年一度的“海棠社”开始了,皎洁的月亮升起,连州城的文人陆续来到棠院,甚至外州县的人也慕名而来,一边欣赏海棠,一边感怀吟赋。安在邦去年秋闱高中第一名,他在莲亭占了一桌,桌上放的是十年

  • 值得的旅行,值得的船票

    2007年夏,长沙贺龙体育馆。天空黯淡,只有几颗星星试图点亮夜空。男孩照例踱到环形体育馆的顶端,放肆地高声唱着湖南民歌,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多了一个听众。“咦,你没看见那么多人笑话你吗?你还敢唱?”女孩羞涩低着头小声问。男孩没有回答,反而唱

  • 梨园绝恋

    一、“招聘”来的爱情东江市是东南沿海一座年轻的城市,近两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发展也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这不,为弘扬国粹京剧艺术,从台湾归来的台商杨书义及其儿子杨宏斥资300万修建“兰芳大剧院”。目前工程尚未上马,却从《东江日报》传来消

  • 一个人的春天

    咖啡馆里并不常见老先生。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人还穿着短风衣。老先生的头发已经灰白,没有染,国字脸上有很深的法令纹。他自我介绍姓方

  • 木偶缘

    一、台湾访客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正在隆重举行,许多华人、侨胞纷纷组团前来参加观光活动。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各项文艺活动有条不紊地举行着,盛况空前。在广场的一角,县木偶剧团正在演出传统剧目《西厢记》,剧情正演到张生泪别崔莺莺。由于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