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新娘的父亲

新娘的父亲

收录日期:2025-11-21 05:36:55  热度:9℃

那天下着小雨,她非要去逛◆文/洛水筝街,我只好打着一把雨伞去她家接她。在小区门口看到她父亲也撑着一把雨伞送她过来,走到我身边故作轻松地说:“好了,你给她打着伞去上街吧,我回去了。”他很快地转过身往回走,但没走几步就又转了回来叫住我说:“你那把伞是不是有点小,咱俩还是换一换吧。”

路上她说这两把伞不都一样大吗?在我们看起来,它们的确一样大,但这世界上有一类人却能看出最细致的差别,那就是新娘的父亲。就像你的父亲,也有那么一天会在一场婚礼上成为新娘的父亲。

至今为止,我已参加过数十场亲友的婚礼,婚礼上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十个八个地围坐一桌兴致勃勃地评论着菜肴的味道和新人们的风采。可也总会有这么一个人,鬓角开始泛白,穿着一身似乎并不合身的正装,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毫无胃口,一脸怅然的表情,在别人举杯欢庆的一刻,他会偷偷地叹一口气,之后紧接着一个僵硬的微笑。这个人,肯定是新娘的父亲。

他的女儿在婚礼这天可真美,无可挑剔的妆容,洁白无瑕的嫁衣。可他要做的只是牵着她的手,把她交给另外一位男子。这一天,新郎意气风发,接过新娘的手,幸福地走上礼台,而他只是一种陪衬,就像过去的二十多年一样,总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但我敢肯定地说,最爱新娘的男人就是这位木讷地坐在台下的配角,从满脸鼻涕的小丫头到亭亭玉立的大美人再到身材臃肿的老妇人,他对女儿的爱自始至终从未动摇。

司仪在典礼的尾声请求新娘去给她父亲敬一杯孝心茶并好好拥抱一下她的老父亲。在我们这个拥有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度里,相当多的父亲都是第一次拥抱成人以后的女儿,这是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喝完孝心茶,他的女儿就算是归属于别人了。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为之奋斗了二三十年的目标一下子没有了,他好像失去了生活里的色彩,和新郎那神采奕奕的眼神相比,和新郎父亲爽朗快意的笑声相比,他的眼神里多了几许失落,笑声里多了几许凄凉。

最后是新郎拉着新娘走下礼台向宾朋们敬酒,我分明看到,礼台下坐在椅子上的那个老父亲流下了一行浑浊的泪水。在他的泪珠里我看到新娘二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哭泣,每一次撒娇,每一次淘气,我看到那个女孩骑在他的背上走过了好多个春夏秋冬,直到今天以最美的样子走到新郎的身边。新人们又走了回来,他用袖子擦了一下脸庞,挤出一个僵硬的微笑举起杯子。

我很少见到饱经沧桑的男人流泪,除了婚礼上新娘的父亲……

猜你喜欢

  • 失恋不用探望

    失恋的时候,会被很多人惦记。有真正心疼陪着落泪的,有别有用心特地过来看笑话的,也有偶尔路过打酱油的。嘘寒问暖汹涌而至的时候,看似波澜不惊,却可能令人刹那间轰然崩塌。失恋是一场自限性疾病,如同感冒。发烧、咳嗽、流涕,诸多症状,不一而足;甲流气

  • 百折不挠,成功一半

    我祖籍山东,出生在上海,后来到了北京。小时候妈妈给我起了一个小名,叫老闷儿”。什么意思?就是我话少。但是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我的性格基本形成是当兵之后。1970年,我十九岁,加入了四十集团军野战军工兵连。十年的基层连队的从军经

  • 爱情是一次次滚石上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情意结:以为世界上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感情,一种一旦成就就再无变化的约定,以为这一次,自己将是对方世界里的最后一个,彼此互为对方情感生活的终点,自己的生命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种善良的愿望,对对方,也对自己,在一段感

  • 落魄时,你最怕见到谁

    每个人都有落魄的时候,落魄时,你最怕见到谁?又最想见到谁?有一年同学相聚,热热闹闹一大桌,一个同学忽然说起了一段往事:那一年,他在深圳,一连三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晚上,睡在冰冷的天桥下,白天去餐馆里吃别人剩下的饭菜。有一天,他正趴在餐桌上,

  • 一朵花就能看到宇宙庄严

    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人,我决心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事是到花店去买一束玫瑰花,鹅黄色的,因为我的女友喜欢黄色的玫瑰。往市场的花店前去,想到在一起5年的女友,竟为了一个其貌不扬、既没有情趣又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

  • 信仰使人失去力量

    澳洲曾经出现过一个野蛮民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个个孔武有力,赤手空拳也能和狮虎搏斗。残暴的性情加上天赋的力量,令其他弱小的族群长期生活在他们的欺凌之下。但经过调查,这支民族后来却是澳洲所有稀少民族中最先灭亡的一支。听说,有人暗查出这个民族传

  • 不要轻视和嘲笑你身边那些沉于幻想的人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喜欢幻想的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喜欢提出一些看上去不合逻辑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想法常常被当做笑料传播。不过,就在大家的笑声中,他们却获得了成功。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曾经举办过一场募捐晚会,由于当时的反战情绪比较强烈,募捐晚会以1

  • 奇迹出现了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当时,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仍然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对此,厂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