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以貌取人的哈佛校长

以貌取人的哈佛校长

收录日期:2025-11-20 13:39:54  热度:15℃

哈佛大学政府与企业关系学教授罗杰·波特一次在课上这么说道:“大家都知晓斯坦福大学,现在它以它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几乎与我们哈佛齐名。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今天的斯坦福人要感谢我们的一位校长。”故事是这么展开的:

很久以前,哈佛的校长为一次错误判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便宜的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人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老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在那里等。

秘书终于决定告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傲慢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竖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就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他们的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出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都超过了750万美元。”

这时,女士沉默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创立了斯坦福大学,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智慧点睛

以貌取人的人其心理上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感让他们显得不够谦恭。

骄傲与谦恭是水与火一样不相容,自大的人往往眼睛高过于顶,所以看问题也就不能接近真实。如果适当的谦恭能够得到如此巨大的财富支持,大概哈佛大学的校长肯定会放弃以貌取人的做法,因为由此而带来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取得成就的人,往往会上演一幕小人得志的丑剧,将最初的谦恭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其实上不具备谦虚的美德的,但伟大的人则不会如小丑般,他们的谦恭是由内而外、自始至终的。越在名利的顶峰处显示出的虚心,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 最美好的承担

    我在东马遇见一位女记者,身形玲珑却充满能量。她曾是一个田径选手,刚到东马跑新闻的时候,也是第一个骑着摩托车满街跑的女人。只要有新闻,她便像箭一样地冲向前去,从不迟疑。她曾独自潜入连警察都不敢涉险进入的小岛,采访那些以劫持、抢夺为生的非法移民

  • 台风刮来的爱情

    台风“海鸥”悄悄地向东南沿海逼近,路上的行人已能感觉到它的汹汹来势。玉澜正艰难地骑着摩托车向售楼部驰去,风沙四起,她本能地眯着眼睛。突然,一辆小车从拐角处闯出,她来个急刹车,一下摔倒了。小车自顾绝尘而去。她又委屈又尴尬地爬起来,不由四下里一

  • 多希望我不爱你

    悠悠是个活泼开朗,爱玩爱闹的女孩,她胖嘟嘟的脸上永远带着无忧无虑的笑容。她爱音乐,特别爱弹吉他,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一个五人乐队,时常在酒吧、夜店演出。一次演出结束,五位朋友坐在酒吧里喝酒,歌手小兵瞧着她,认真地说:“悠悠你和一种玩

  • 爱的跟踪

    多格是一名私人侦探。他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侦探服务所,生意倒是挺不错的,几乎每天都忙,时常忙得几天几夜都不回家,为此,他的妻子玛丽常常生他的气。这天,多格难得有空,他优闲地坐在服务所里喝着咖啡,等待着需要帮助的人上门。没多久,一个男人就走进了多

  • 报答

    “爸,你就答应搬到城里去吧,以后我们也好照顾你啊!”“这样挺好的了,我和你妈在这里守着这个家,况且还有那么多学生都舍不得我呢。”舅舅和外公的声音依次从房间里传出来。这段对话不过是父子俩生活中最平常的一出。听妈妈说,外公一直在离村很远的一个小

  • 守夜人

    素雅轻轻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从十点到现在,她已经在床上躺了四个小时了,还是一点睡意也没有。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毛病,整个人一到夜里就精神,也许是黑夜带给了她安全感,又也许是让她掉进了生活的又一个名叫回忆的大坑。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她已

  • 一只眼的爱

    母亲只有一只眼睛,另一边是黑乎乎的疤痕,早已经深深地凹进去。我们村比较穷困,大部分成年男子都去工地里干活,剩下的妇孺就留下来在村里负责农务。家里有六个孩子,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却一直很开心,因为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争气,在学校表现很好,成绩也是

  • 愿我们都走过耳听爱情的年纪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这本书我看过很多遍,可每读到这句,依旧眼湿。1998年,她87岁高龄,却在这时接连失去亲近的女儿和深爱的伴侣,该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