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跟谁一起走危桥

跟谁一起走危桥

收录日期:2025-11-20 18:29:48  热度:10℃

我们家,婆婆强悍,公公懦弱,婆婆退休了还到私立学校代课;而公公50多岁就从社会大舞台上退下来,窝在家里给我带小孩——带孩子也带不清爽,常常把我女儿身上穿成一团糟,惹我暗地皱眉。

婆婆从不皱眉。婆婆下班回家,立即抱过小孩,让公公“歇一会儿”。公公真开始歇了,且慢悠悠地喝杯茶详详细细地述说一天的功绩:怎么忙,怎么累,怎么有耐心……婆婆则一脸心疼、感激和宽慰……

这种夫妻关系总让我觉得纳闷。

一天去乡下走亲戚,一家子跟在亲戚后面抄近路。近路是一条田野里的小埂,刚能走摩托车。亲戚带着我,先生带着婆婆,婆婆抱着我女儿,公公一人骑车。小路必经一条河,河上搭一块板当桥,桥下潺潺流水,桥面只半步的宽度,我们下车来,看着看着都感到心悸。亲戚走惯这桥了,骑在摩托上,集中注意力驶过去了。公公和先生俩人推着摩托也过去了。我学儿歌里的小熊,不朝河下看,三步两步也过去了。到得岸上发现婆婆还在那头呢。婆婆抱着孩子喊:“我不敢过!”我和先生返回去,我接过女儿,先生扶婆婆。婆婆赖住不肯走。亲戚来了,要扶她过,她亦不肯。再劝,她眼泪就下来了:“怕!怕死了!心里慌!让华山过来!”

动作最慢的“华山”终于在对岸撑住摩托车,返过桥来接婆婆。公公不年轻也不力壮,但心慌意乱的婆婆牢牢拽住他,终于寻到靠山的感觉。公公让婆婆闭眼婆婆就闭眼,叫婆婆迈步婆婆就迈步,婆婆亦步亦趋、弱风扶絮,平时的强悍丝毫全无,而公公紧紧拥着婆婆,一脸谨慎,仿佛脚下是万丈深渊。先开始我一直在偷乐,看着看着,却有泪钻出来。

危桥面前,婆婆不要儿子扶,不要媳妇扶,不要亲戚扶,只要“华山”扶……此时,我终于明白,婆婆平时为什么那么护着“华山”,因为,在她心目中,他就是她的华山,生命中的危桥,她只信赖跟他一起走。

猜你喜欢

  • 母亲的婚纱照

    母亲去照相馆照了张婚纱照。照这张照片的时候,与母亲16岁结婚做新娘的时候已经相隔57年。而我的已经作古的父亲在地下已安睡16年。母亲完成的是一个人的婚纱照。母亲去照婚纱照之前,曾经颤颤巍巍地问过我,小区里有几个老年的朋友邀她去照相馆

  • 孩子,请闭眼

    从抱着儿子看电视的时候起,一遇到认为不宜孩子看的镜头,我就大叫一声:孩子,闭眼!他就乖乖地闭了眼,黑黑密密的睫毛像蚌壳一般合拢。等到我如释重负地说,好啦,过去啦!他才叭哒一声把睫毛打开。为了这一份责任和信任,我看电视的时候就很紧张。

  • 幸福的病人

    昨天下午,院里来了一位病人,大概五十多岁的样子,衣着光鲜,发型整齐,气度不凡,尤其是腰里别着的那只精致的诺基亚手机更是引人注目。他是一个人来的,没有人陪他,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自己给自己办好了住院手续。他刚一住进病房就掏出手机打电话

  • 母爱:穿越风雪的花朵

    母亲去世后很久,我常常有一种回不了家的感觉。节日里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能轻轻松松地说声回家”,我的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对于我来说,母亲仿佛就是家的全部,母亲去世了,家的概念也跟着模糊起来,可它必定

  • 把母爱织进毛衣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已没有多少能留下,而至今记忆犹新的,便是母亲给我织的毛衣了。 那时候,对于小孩儿来说,没有什么比穿新衣服更让人兴奋的了。买的衣服很少,大部分人都是自家大人用布缝制的,而母亲却总是用比布更贵的毛线帮我织毛衣。

  • 沉甸甸的母爱

    1995年,我有了女儿,特地把妈妈从老家接到了连云港。我和爱人在区法院对面开了家复印店,离家较远,我们常不在家,有时别人打来电话,不得不让妈妈接听。妈妈已六十多岁了,讲着一口盐阜话,不太听懂连云港的方言,听起电话来不免有点吃力。恰

  • 母爱如灯

    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时海岛封闭、天灾频发,上有爷爷奶奶年老多病继而又先后去世,下有我们兄妹三个嗷嗷待哺,守着祖上留下2亩祖茔地,全靠父亲镢刨肩挑,母亲划锄棰打,过着半菜半粮、半饥半饱的生活。每天的等待她深知那几乎都是空等,那是没

  • 藏在蛋窝里的母爱

    我们家有姐弟五人,四个女儿一个儿子。我是妈妈的幺女,但绝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很受宠爱的那种小幺女。因为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咱家已经盛开了三朵可人的梅花了,早不稀罕花啊草的。 可我偏偏不识趣,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冬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