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同桌”妈妈甘当儿子“耳朵” 母爱有多深

“同桌”妈妈甘当儿子“耳朵” 母爱有多深

收录日期:2025-11-21 16:33:47  热度:8℃

2011年8月,当陶艳波拿到儿子杨乃斌的大学入取通知书时,不仅紧紧抱住了儿子,两人泪流满面……一瞬间,往事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在脑海里。这些年,为了聋哑儿子能和正常人一样接受教育,她辞职做了儿子的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如今,儿子不仅学会了说话,还能和正常人一起学习和交流,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母爱里有多少不舍与坚定

都说十聋九哑,难道儿子从此要面对残酷的无声世界?陶艳波心有不甘,带着杨乃斌四处求医。陶艳波不知跑了多少医院,北京、天津、南京,只要能够治疗聋哑的医院,她都跑遍了,可是没有地方能医好杨乃斌的病。

为了给儿子治病,陶艳波整个人瘦了一圈,不少人都劝她:“你也尽心尽力了,就别再跑了。如果能治好孩子的病,这么多医院跑下来也该有结果了。”还有的人干脆劝陶艳波再生一个孩子,不要对杨乃斌再报任何希望了。可陶艳波下定决心不放弃:“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我就会竭尽全力让孩子好起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杨乃斌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按说,应该送杨乃斌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却不顾丈夫的反对和疗养院的挽留,辞去工作,带上儿子返回老家齐齐哈尔,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陶艳波自学唇语,教孩子学知识。

在陶艳波不厌其烦地耐心教导下,杨乃斌学会了汉语拼音声母、韵母的发音,陶艳波笑了,她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欣慰。能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正规教育,是陶艳波始终不变的想法。除了继续教唇语外,陶艳波还让杨乃斌学习画画,为的是让他把想说的话画出来。正是杨乃斌的画,最终成为他进入正常学校的敲门砖。

带着杨乃斌,陶艳波找了附近的好几所小学,校长得知孩子的情况后,都拒绝了陶艳波母子俩。后来,陶艳波来到了齐齐哈尔铁路六小,她接连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都带着杨乃斌从早晨开始站在学校门口,直到最后一次,校长被陶艳波母子俩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决定让杨乃斌留了下来。但校长说:“孩子听不见声音,怎么来完成学习呢?”陶艳波略加思索:“那我能陪他一起上课吗?我充当他的耳朵。”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的“同桌”,在学校成了一抹独特的风景。

课堂上多了一位聋哑同学和一位阿姨,这让班里的学生十分好奇。有些调皮的孩子搞起了恶作剧,不是把杨乃斌的助听器当玩具就是把陶艳波的板凳藏起来。陶艳波没有生气,她想:要想儿子能和这些同学一样正常学习,就必须融入到孩子们中间。为此陶艳波经常帮杨乃斌班上的同学削铅笔、打扫卫生,有时就像母亲一样关心着他们,后来那些调皮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再拿陶艳波母子俩开玩笑了。

课堂上,陶艳波让杨乃斌看老师的唇语,而老师讲课的语速比较快,杨乃斌根本跟不上老师的口形,上课总走神,为了让儿子集中精力听讲,陶艳波在儿子走神时,常会掐杨乃斌,让他注意看老师的口形,一堂课下来,陶艳波和杨乃斌常常是一身大汗。身边的人也开始劝陶艳波:“还是让孩子去上聋哑学校吧,不要这样遭罪了。”可陶艳波没有放弃,她相信只要更多的付出努力,儿子一定会进步的。

上课的时候,陶艳波还要忙着记笔记,她把老师讲的东西尽量多地记下来,回家后讲给儿子听。尽管陶艳波下了很大功夫教杨乃斌,可儿子的成绩很不理想。有时候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陶艳波讲了不知多少遍,杨乃斌还是做不出来。陶艳波有时也会偷偷落泪,但一想到儿子还要继续求学,不管多难多苦,她都一个人咽到肚子里。

儿子的进步是妈妈的骄傲

1999年秋天,杨德智从北戴河到齐齐哈尔看望陶艳波母子俩,一家三口吃饭的时候,杨乃斌想吃桌子上的螃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够不着,情急之下竟然喊了一声“妈”,尽管发音不是很清楚,陶艳波还是从厨房冲了出来:“什么?儿子你再叫一句!”杨乃斌笑了笑。陶艳波和丈夫杨德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儿子会说话了!儿子会喊妈了!”陶艳波笑着,眼角还挂着晶莹的泪珠。

儿子无意间叫出的一声“妈”,让陶艳波的信心大增,她加大了对杨乃斌唇语的训练,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学习,日积月累,杨乃斌慢慢地可以借助助听器和唇语和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随着学习的汉字数量增加,杨乃斌开始练习笔画顺序,一次放学回家,陶艳波教他学习汉字的笔画,可杨乃斌总是把一些笔画搞混淆或是倒插笔,一连练了一两个小时,杨乃斌失去了耐心,把助听器拽了下来扔到地上:“我不要学习了,我不要上学了,这样学习我很难受。”陶艳波非常生气,打了儿子一巴掌,杨乃斌委屈地抽泣起来:“我为什么不如别人,我怎么听不见声音,我心里多么着急,多么害怕啊,妈……”看着儿子传递出的自卑与胆怯,陶艳波不由得鼻子一酸,她一把搂过儿子:“不要怕儿子,妈妈就是你的耳朵,只要你和妈妈一起努力,你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超过别的孩子的。”说完陶艳波也是泪流满面,杨乃斌懂事地帮妈妈擦掉眼泪,使劲点了点头。

从这以后,杨乃斌非常刻苦,每次回到家妈妈辅导他做完功课,他还要自己多练习几遍,直到妈妈再三催促才上床睡觉。在陶艳波和杨乃斌的感染下,许多同学也很友好地帮助他们母子俩,主动和他们交流,而陶艳波和杨乃斌也成了学校活生生的励志故事。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为了让杨乃斌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对他单独进行辅导,有时一篇作文会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杨乃斌也不嫌烦,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提高。渐渐地杨乃斌的成绩上去了,每次测试都名列前茅,这让陶艳波感到非常欣慰。而更让她高兴的是,杨乃斌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真正融入到了同学中间。

猜你喜欢

  • 做什么都要尽力而为

    1903年,我在纽约参加一出名叫《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其中一场是询问某件事情的场面。一开始,是我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的表演,他们一个是通过电话和我争吵,一个是在我桌子边和我争吵。这出剧得到了各种不同的评论,后来我们剧团移到一个小剧

  • 一条冻鱼的魅力

    在美国有一个皮革商非常喜欢钓鱼,他经常到离家不远的纽芬兰海岸去钓鱼,那里有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下了一整夜的大雪也未能阻止他来到纽芬兰海岸。天气很冷,冰凉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皮革商费了很大的力气在

  • 仅仅是张车票吗

    日本东京福本贸易公司是家刚成立的小公司。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人订票。这其中就有一位是德国大型公司的总裁,因为业务需要常常往返于东京和大阪之间。这位总裁不久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他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边的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面的

  • 做到极致

    泰国的东方饭店堪称亚洲之最,几乎天天客满。不提前一个月预定是很难有入住机会的,而且客人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东方饭店的经营如此成功,是他们有特别的优势吗?不是。是他们有新鲜独到的招术吗?也不是。那么,他们究竟靠什么获得骄人的业绩呢?要找到答

  • 会做苹果饼的女孩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这一次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耶鲁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怎么能只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

  • 改变人生就在一念间

    2001年的春天,一个从北京郊区来的农民游客,受朋友之托,在韩国的一家超市买了四大袋约30斤的泡菜。在回旅馆的路上,身材魁梧的他渐渐感到手中的塑料袋越来越重,勒得手生疼,他想把袋子扛在肩上,又怕弄脏了新买的西装。正当他左右为难之际,忽然看到

  • 你是那个送信人吗?

    一百多年前,一篇补白的小文章放进了杂志里得以出版,而这篇看似不经意的文章却获得了永恒的生命。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麦金莱需要相关的情报。因为他明白,取胜的关键在于同古巴的起义军协同作战,这就必须了解在古巴岛上西班牙的兵力有多少,他们的战斗

  • 第三块砖

    那是初中时的一堂翻越障碍墙的军训课,因为我们这些学生个子都太矮小,教官在障碍墙前的起跳处摞起了两块砖,又在上面盖了一块帆布。同学们虽说动作不算规范,但都相继翻了过去。轮到我了,我是班里最矮的,紧张得心怦怦乱跳。默默重复着教官讲解的要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