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饶宗颐自述家学经历

饶宗颐自述家学经历

收录日期:2025-11-20 15:44:12  热度:9℃

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家人很会做生意,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家庭条件非常好,可以玩儿的东西很多,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从此我跟祖母住在一起。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除了家学,少年时对我影响很深的还有两个人:一是孙诒让,另一个是顾炎武。我治甲骨文的动机来自孙氏,他是我学问最早也是恒久的指路人;而我肯钻进去,肯走艰辛的学术之路,顾氏对我的影响最大。

我认为,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宗颐”名说“选堂”字说

父亲为我取名“宗颐”,是期望我师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颐。因缘巧合,后来在山西华严寺、日本大德寺均有过一主持叫“宗颐”,我想或许他们就是我的前身。至于“选堂”,主要是我读书喜欢《文选》,绘画喜欢钱选,还有道教的创世纪遗说“选擢种民留伏羲”里讲到“选民”,也是对我的一个发现作个纪念。

我作书画和题词,落款最常见的用号是“选堂”,有时也用父亲为我起的这个名——宗颐。我的兄弟排宗字辈,我二弟名叫宗械,为什么叫宗械,因中国宋朝有位理学家叫张械,父亲希望二弟能师其见识高,践履实。除了乳名之外,我还有两个大家少知的别号,一个叫伯濂,一个叫伯子。濂是濂溪的濂字,父亲是希望我像周敦颐一样;伯是大,我是长子,所以叫伯子,我作的书画曾题饶伯子。

治学格局应开阔轩昂

我看了王国维(静安)的书受到他的影响。我从他的治学规模与识见中,懂得治学的格局应该是开阔轩昂的。只有这样才使学问做得圆融、有通识,才能开拓学术之区,补前修之未逮。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印度人,印度汉学家白春晖的父亲白老教授。在印度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他治学的精神和方法,令我震动。他著了一本印度文化史,里面每个概念都穷追到底,追到源头,给人非常透彻的感觉。后来我做学问也这样“溯源”不已,然后再“缘流”而下。

我11岁时写了《后封神榜》,很可惜这本书不知散落何处,至今还没办法找到。我七八岁时读《封神榜》,最引我入胜的是一个“神”的问题,这样我就写了一部小说叫《后封神榜》。

学问起步于编著乡邦文献

我自少年时代就留心乡邦文献,弱冠尝着手辑《韩山志》,访耆老,征遗文,连类及之,又为潮州广济桥撰志,以一桥之细,勒成志书,其例罕观,而广济桥以浮舟作“活动桥”,成为桥梁史上之特例,茅以升先生评定该桥为全国五大古桥之一。1936年前后,我考证广济桥史料,成《广济桥志》,刊于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专刊上,所撰《韩山志》,惜稿已轶。

16岁编撰父亲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使其成为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18岁完成该志的续写,因《潮州艺文志》见重士林,19岁时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治古代地理即植基于此时。

我父亲饶宝璇,又名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曾任《南粤报》主笔,也是南社4成员之一。他平生致力考据之学,一生殚精竭力,集乡先哲遗籍,上溯唐宋,下迄清季,凡所搜括,不下千种,迨至纂辑《清人别集》,竟以劳而致疾。弥留时,深以属稿未成为憾。他对平生著作俱不之惜,而独倦倦《潮州艺文志》。父亲为的是表彰先贤,故十分心切。我经过三年时间的奋心寻检,对全书20卷订讹补遗,终于补订成编。初刊于《岭南学报》1935年的第四卷和1936年的第五六卷。

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叫王韩的老师对我影响较大。我上中学第一年时,他是我的老师。他原名是思愈,意思是学韩愈。他原来是反对佛教的,后来日本密宗大僧“权田雷斧”给他灌顶,他开始参修佛法,成为佛法大师,称王弘愿。他家里购有一部小印刷机,他自己的讲道很快就能印出来,这可以说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香港的佛教受他影响很深。

从幼年起,我朝夕浸泡在天啸楼读书,家藏十万部书,我究竟读了多少,现在无法想起。这样一来,上正规学校反成为“副业”,我总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我早已知道。还有我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家学正适应我的学习特点,不上学也变成顺其自然之事,父亲也同意了。但是,我的古文老师王慕韩有一个主张对我影响极大,就是做古文要从韩文入手,先应其大,养足其气,然后由韩入古文,化百炼钢为绕指柔,这是作文正途。

中山大学给了我许多学问

我的学问确实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我十分感谢中山大学。我还要感谢我最早的知己——顾颉刚先生,他非常了不起,不拘一格,任人唯才。我是他第一个提拔的人,他在《禹贡》看到我发表的文章,不知道我多大,其实我当时18岁。这是我最早发表的论文,此前我同顾先生都还没见过面。在大名鼎鼎的岭南才俊中,我是晚辈后学。

猜你喜欢

  • 理发尸

    小区门口的杂货店主是个离婚女人,独自带着一个六岁男孩,艰难度日。两年前,小男孩得了不治之症,女人把所有收入全部用来给儿子治病,杂货店就是她们娘俩的救命稻草。后来,大伟看上了杂货店的地理位置,想尽办法把杂货店盘了下来。具体用的什么办法,没人

  • 推理题

    两年前,我一个朋友买了一座平房,很便宜,听说那里面死过人。这个朋友不在乎,他带我去看新居的时候,还给我出了一道推理题——某个冬日,一个女孩在这个房子里吊死了,一周之后才被发现。她吊在屋梁上,双脚离地面一米多高。尸检之后,警方排除了他杀的可

  • 狂海龙少

    搞艺术的人,往往都有着一种偏执。他也是一样。自从在哥哥那里看到那支古篇,他便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住了。可是他也知道,这支货真价实的古筲对哥哥意味着什么。与热爱音乐的他不同,哥哥只热衷于古董。古只有一支篇。他爱,却不忍夺爱。其实,他并没有奢求哥哥

  • 拉布拉多

    我养了一条拉布拉多犬,我在《胆小鬼》上写过一篇它的故事。那是故事,现在讲的不是故事——白天我去上班,把它自己关在家里。下班后,只要我一进家门,它立即会把拖鞋叼来,然后围着我摇头摆尾上蹿下跳。我不在家的漫长一天它都干些什么?很好奇。这天我离

  • 悲伤的敲门声

    我租了间平房,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正常,有一天,我要去上班,发现房门莫名其妙地被人反锁了。谁干的?从那以后,这种事又发生了几次。我觉得这个房子有点不对头,于是就跟邻居打听,结果从邻居口中得知,这间平房过去住着一户人家,他家的小孩15岁,迷上

  • 35个座位

    我认识一个艺术家,她叫孔宁。她在门头沟的山上建了个玫瑰山庄。一天,她邀请我、诗人赵丽华、官场小说家于卓去山庄玩儿。我们去了。她的山庄里有个小型电影院,她带我们在里面看了她拍的一个短片,名字叫《刹车》。过去,孔宁是一个律师,她曾经亲眼目击了

  • 继母的秘密

    屠阳憎恨继母。他3岁丧母,7岁时父亲又死了。父亲带继母外出,半路上三轮摩托车跌进深沟,父亲当场死亡,继母则瘸了条腿。安葬了父亲,屠阳和继母相依为命。父亲活着时,继母对屠阳不错;可父亲一死,继母马上像变了个人。放学回家,屠阳被继母指挥得像个陀

  • 卖艺人

    一个卖艺人坐在街边,他手脚头并用,用五根线绳控制一个木头偶人的手脚头,它就舞动起来,引得很多人观看。我也是围观者之一。那个偶人像1岁婴儿那么大,只是脑袋很小,跟鸡蛋差不多一样。我想,就算它的脑袋里真的装着大脑,也不会有多少智商。它脸上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