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为书疯魔痴狂的名人

为书疯魔痴狂的名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11:01:52  热度:9℃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嗜书成性,爱书成癖,甚至为书疯魔痴狂。

曲波“挖书”:当代文学名著《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12岁时读《说岳全传》,对书中秦桧非常痛恨。一怒之下,将书中所有的“秦桧”二字都用刀子挖掉,未曾想连背面的字也给挖掉了,他怕父亲责怒,赶紧向父亲解释。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又买了一套《说岳全传》以示嘉许。

鲁迅“补书”: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每次看书,他总是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小心将它擦干净。他还学会了补书的本领,备有一套小刀、锥子之类的工具,如发现书有破损,便立即修补,使之面目一新。

余光中“玩书”:书是用来读的,而台湾诗人、散文家余光中,阅读之外,还要对书“欣赏把玩”。所谓读,即读书的内容;所谓玩,即玩书的外表装帧、插图之类。一般人买书,多视其内容来决定取舍;而余光中先生,看到精美华丽抑或装帧考究的书籍便一见倾心,也顾不得内容是怎样的。他曾经这样来形容自己“欣赏把玩”书籍的情形:“资深的书呆子通常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他们坐在书桌前,并不一定要读哪一本书,或研究哪一个问题,只是喜欢这本摸摸,那本翻翻,相相封面,看看插图和目录,并且嗅嗅(尤其是新的书)怪好闻的纸香和油墨味。就这样,一个昂贵的下午用完了。”

华罗庚“猜书”:华罗庚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猜想书会分为几章几节去写,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郑所南“沉书”:宋代著名学者郑所南,他把文天祥抗元、张世杰崖山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下来,写成《心史》一书。为避过元兵的焚毁,他把书稿装进铁匣里,外加密封,沉入苏州承天寺古井里。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久旱井枯,乡民掏土时意外发现书稿,使这部沉埋350多年,绝无仅有的史书重见天日。

刘绍棠“敬书”:作家刘绍棠爱藏书,他家中的书10个书柜也装不下。他说:“其实我这些书没有一本贵重的,只是不忍定时清理,卖‘破烂儿’换酒喝,我出身于文盲世家,我家没有文化的老人视字为圣物,教育我自幼敬惜字纸。”

王亚南“绑读”:我国《资本论》第一个完整三卷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之一、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在由红海向欧洲驶去的船上,因遇风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读书。

闻一多“醉书”:诗人闻一多新婚那天,亲朋好友一大早就前来贺喜。可好久不见新郎出来,大家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口时,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他仍穿着那件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兴味正浓。家人都说这个大喜时刻不能让他看书,因为他一看上书就“醉”。

猜你喜欢

  • 越幸运,越努力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是一个典型的80后,我没上过高中。我邻居家有一个孩子,七岁,想学芭蕾舞,我陪着这小孩去学芭蕾舞。到了那里以后,那个老师就一直盯着我看。她说你这形象长得跟洋娃娃似的,应该去搞文艺啊。邻居回来就跟我爸妈说了,我就在我爸

  • 26岁成为亿万富翁是第一步

    26岁的美国青年戴维·卡普最近真是出尽了风头。他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的消息,让卡普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戴维·卡普,是继马克·扎克伯格以后,又一位美国30岁以下的亿万富翁。这个喜欢穿格子衬衫、灰色拉链套头衫的瘦削男孩,看上去完全不像国际媒体声

  •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作为台湾最高产的作家,林清玄曾出版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60多部散文集,连续七次获台湾“时报”文学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可谓人气十足,极具影响力。可是,最近他来大陆访问,在广东珠海文化大讲堂上演讲

  • 追梦男孩梁博:用好声音丈量青春的高度

    醉美木吉他:爱上你不是我的错这件事发生在梁博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这天,梁博到一位同学家玩,同学家的墙上挂着一把木吉他,这是梁博第一次见到吉他。出于好奇,梁博随手摘下来,抱在了怀里。他用手轻轻地拨动了琴弦,木吉他便发出了清脆的声音,这声音把梁

  • 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很多时候无须在乎天空的阴霾,因为你就是你自己的太阳。小时候我特别害怕过马路,因为有一年家里一个保姆带着我过马路去公园玩,当时她看到一辆面包车疾驰而来,她一紧张,就甩开我那正紧握着她的手,自己跑了。我张着嘴傻愣在原地,然后听到轮胎剧烈摩擦马路

  • 一个盲人的发明

    “妈妈,我要眼睛!妈妈,我要看到你……”181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在法国巴黎附近库普雷城的一个鞋匠家中。一个5岁的小男孩儿用拳头使劲地捶着自己的头,用手使劲拉着蒙在双眼上的纱布,绝望地哭叫着。这个男孩儿名叫布莱叶。他3岁时玩要父亲补鞋子的锥

  • 李时珍的求真精神

    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人;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l岁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在撰写《本草纲目》一书的过程中,李时珍

  • 凯文的追求

    2010年,我在肯尼亚第三大城市基苏木拍摄一部反映艾滋病孤儿生活的纪录片,在一条泥泞的小巷里,导游带我们穿过成排的、泥砌的简陋小屋,他在一扇褪了色的绿门前停下,敲门。一位俊秀、精瘦、头发剪得很短的少年走入我的视线,他谨慎地看着我们,用当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