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玫瑰从来不卑微

玫瑰从来不卑微

收录日期:2025-11-20 14:55:45  热度:7℃

他和她都很贫穷,为了生计,只好来到城里打工。她在一家宾馆做服务员,他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他们分别住在各自单位的集体宿舍里,每天只能忙里偷闲地见上一面。

一天,细心的他发觉她脸上隐约有些泪痕。他问她,她却凄然一笑,说:“没什么。”然后就撇开了话题。他多了一个心眼,再来她的宿舍时,便用心了些。他发现,几乎每一个女孩儿的床头或案上,都放有鲜艳的玫瑰,惟独最美丽最浪漫的她,床头空空如也。他的心不禁一颤,狠狠咬了咬嘴唇,没有和她说一句话,就悄悄地走了。

第二天见面时,她的眼睛瞪得老大老大,似乎不敢相信。原来,他的手里竟捧着一束火红的玫瑰,虽然,每一朵玫瑰都是那样小,而且还未开放,她的心里已像喝了蜜一样,甜透了。令她更不敢相信的是,此后每次见面,他都会送上一束玫瑰,再辛苦再劳累的她也没了疲惫和失落。

一段时间过去,再见到他送来的玫瑰,她像是有什么话要说,却欲说还休。为什么他送的花朵总是干枯的那种?而且那么小、还未开放?她不再心花怒放和神采飞扬,因为同事们总是取笑她的玫瑰还没“发育”。他像知道她的心事似的,微笑着解释道:“它象征着我们的爱情和生活,始终在蓄积着力量,等待着、期盼着那灿烂盛开的一刻!”她释然了,幸福地偎依在了他的怀抱里。可有一天,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偷偷告诉她,说看见过好几回他在一家花店附近捡那些别人丢弃的玫瑰。她的头一下子炸开了,怎么会呢?她觉得自己简直没脸见人了。他再来时,她不但不理他,更拒绝接受他的玫瑰。她说:“你什么时候解释清楚,你送我的玫瑰,到底怎么回事?”

过了几天,他来了,与往日不同的是,没有玫瑰,只有一封信。信上说:“我爱你,我不想看到你面对别人的玫瑰时的那份失落和自卑。你是美丽的,你完全应该享有跟她们一样的风光和自豪。可是我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还得为婚礼而辛苦劳作。我送你的玫瑰都是花店丢弃的,对不起。如果你觉得它们太低贱、太卑微,太有失你的脸面和尊严的话,我……”

她一把攥紧信纸,丢得远远的。泪水飞扬中,她冲出门去,追上他,扑进他的怀抱,好久才仰起满是泪水的脸,说:“这样的玫瑰我每天都要,虽然是枯萎的,但你对我的爱情永远不会枯萎。为了我,你可以不顾脸面去捡那些被丢弃的玫瑰,那是别的男人做不到的。我爱你,因为玫瑰从来不卑微!”

后来,他们结婚了,并在这座城市开了一家花店。对那些行将枯萎的玫瑰,他们也舍不得扔掉。别人为此甚是不解,因为只有他们明白,玫瑰从来不卑微。

猜你喜欢

  • 因为那个沉重的代价

    公司开始放国庆假,我想利用这几天假回衡阳老家看看,当晚便买了武昌开往衡阳的车票。离549次开车还有整整3小时,我提前进了候车室,找了个靠墙边的座位坐下来静静地看新买的杂志。有人从我身边经过,凭直觉我睁开眼睛,有位男子翩翩走过,头发理得整整齐

  •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你养得起我吗

    我戏称自己刚刚经历的这段恋情为电话恋情,因为它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晚晴,一位27岁的黑龙江女孩,三年前开始孤身闯北京,通过婚介机构在报上登了征婚广告。在婚姻问题上她不想将就,她说: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我更注重人的素质,如果遇到个

  • 一封信让我赢得了你

    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你,因为它几乎重建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朋友对爱情的纯真信仰和信心。尤其是当主人公终于同意把那封感人至深,同时也是改变两个人的命运的信拿出来,我就知道你将得到的肯定不只是感动康巍的故事那是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夏天,我们办

  • 一条横线的激励

    在20世纪60年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敢为天下先,最先使用了坚固耐用、规格统一、且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开创了集装箱货运的先河。 由于统一使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以前散装运输更经济、更有效,所以世界各国的运输业竞相效仿。 然而,当时负责

  • 我们的青春谁做主?

    最近在一个报社实习,奉命主持一个该报英语周刊上的栏目,叫《翻译秀》。周刊的责编会在头一期的报纸上给出一小段中文,热心读者看了之后把它翻译成英文,然后给周刊发过来。我的任务就是挑选两三个读者的翻译,指出其中的错误,然后给出自己的改译。 报社另

  • 毛遂自荐无非小勇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

  • 以色事人和以貌取官

    眼下,女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难找,但是美女除外,不用统计就知道,漂亮的女大学生肯定比相貌平平的同学就业率高。其实,到找工作的当口,无论男女,相貌都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那些爹娘没有给个好皮囊的,怎么都要吃点亏,不仅今天如此,古代也差不多。看

  • 全才VS专才

    两个中文系的同窗在毕业8年后不期而遇。一个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全国市场总监,年薪三四十万,另一个还在出版社当编辑,编着不畅销的书,一个月五六千元。 然而8年前的情形却迥然相异。穷编辑当时可是系里的头号才子,写得一手好诗,自编自导话剧,文章引经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