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被“删改”的童年

被“删改”的童年

收录日期:2025-11-21 12:40:58  热度:10℃

暑假过去,学校开学,小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学年。女儿拿出她的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让我给她讲讲第一课课文一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钱买书,在书店里看书的故事。文童的确是林海音的风格,但读起来很不连贯,不少地方感觉不合理。

比如女儿问我:“课文里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她为什么要踮着脚尖钻呢?那不是正好顶着大人的胳膊了吗?”

我也想不清楚门道,只好猜测:“也许是大人们离得太近了,她得踮着脚尖让自己薄得像片纸才能挤过去吧。”我还站起来向女儿演示,她表示半信半疑。

女儿还问了个问题:“爸爸你看看这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她为什么惧怕呢?难道有人要赶她走吗?”

这个我回答不上来,就在网上找教学课件,没找到答案,看到有个老师还对学生说“快乐,也很惧怕”是这篇课文的要点,但他同样没解释为什么要“惧怕”。

另外,我对女儿讲题目中的“窃”字,也许是林海音从鲁迅的《孔乙己》里借来的,孔乙己由于“窃书”被打折了腿。但是,这课文通篇与“窃”无关,并没有人干涉作者读书,也看不出作者有偷偷读书的必要,为什么叫“窃读”呢?

我们在网上搜索林海音的资料,意外地找到一篇文章,也叫《窃读记》。经过比较发现,这是林海音的原文,那篇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改写的,但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女儿问的“踮脚尖”的问题,原文是这样写的:“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真相大白了,作者是要挤过顾客和书柜之间的夹缝。我很疑惑,多么准确生动的描写,编写课文的人为什么要乱删改呢?关键还把对的给改错,难道怕小孩理解不了吗?女儿表示,“改得可真傻”。

还有“惧怕”的问题,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的怕是有缘由的。她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我用几乎耍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有了这样的遭遇,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决乐又惧怕的心情,也才有“窃读记”这个妥帖巧妙的题目,后面的很多心理描写也才能够成立。编写者把这个场景给完全删掉,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结尾更是改得莫名其妙,课文最后,作者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看过原文才知道,又有重要的场景被删掉卜书店的一位店员,特意把畅销书的最后一本收起来,留给作者看。作者在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服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先生们,一个“爱”字是洪水猛兽吗?

读完之后,怒发冲冠,原文和改编后的课文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篇文章了??;原文不仅写读书,还写了世间百态以及孩童心事,但课文只剩下“读书乐”了。

拙劣的篡改已经让我生气,但让我感到震惊并“惧怕”的,是他们把原文第二段删了一句话。

课文的第二段这样写:“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但实际上原文是:“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

读了又读,百思不解,这句没任何语病的话到底犯了什么错,竟惨遭课文编写者的剪刀手?因为这句话描写了爱情,怕小孩子读了会学坏?担心读课文的女孩子心发慌?怕她们读了这句去早恋?

如果什么都不为,你们为什么连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来?

前面的那些删改已然很严重,我反对但会试着去理解,也许需要把文章改得更短一点、更简单一点,只不过改得比原文差罢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删掉,这绝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有关思想,是有人想“净化”孩子们的思想。

林海音2001年去世,她多年担任《自由中国》杂志的编辑,一向对作家文字敬惜若命,若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改成这个样子,不知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

再联想到作家叶开质疑《鸟的天堂》等文章被恶劣删改,我不能不担心,在语文课本里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窃读记》成了“窃改记”,这就是学校给孩子们上的开学第一课?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食粮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管中窥豹,我不能不心怀疑虑: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你就给我们这样的国民教育?

猜你喜欢

  • 婚姻路上的红绿灯

    婚姻,就像一场旅行。路上,两个人共同努力,就能微笑携手,处处绿灯行:有时,一些小毛病,看似无伤大雅,却在消耗婚姻的元气,如同路遇黄灯,需要引起警惕:还有些时候,一些重大“障碍”会让婚姻之路充满坎坷,好似驶到红灯处,及时刹车才是明智的选择。发

  • 别把婚姻当成谋生的工具

    《她的二三事》里,结好说:“母亲的家教就是不向男人要任何东西。”当时看到,为之一震,因为当下大多数女孩子接受的家教是:“长大了,一定要找个好人嫁了。”好人的概念非常广,包含钱、爱、人品等。如果皆备,最好不过;如果不能求全,那么,没有很多很多

  • 一生感念两件事

    我退休后闲来无事,向老伴发牢骚:“我们结婚几十年了,你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你知道我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你知道我喜欢哪一种花吗?你记得我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送过我什么礼物吗……”一连串的问题想难倒他,企图“秋后算账”。他却说:“我只记得在

  • 最后一个长时间拥有爱情的夏天

    2010年时,微信还没发明。那一年我认识的朋友,后来都四散在人群中。九年后,有个女生再次加上了我的微信,说,你记得吗?我是家伟的女友。噢,我记得,家伟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在那一年的春天,被女朋友甩了。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失

  • 婚姻不需要“精装本”

    爱是一种模式,一种轰轰烈烈地向往。相识1年后我们结婚了。在结婚登记处,办证人员从抽屉里取出两本结婚证让我们挑选。一本是烫金的精装本,10元钱;一本是只有一页纸片的简装本,5元钱。他说要简装本,办证人员看着我,我顺着他的话重复了一遍。我想,两

  • 千万别被美丽耽误了

    她在城里的汽车界小有名气。因为她是一位车模,城里每次举办车展,车商们都会找到她。在圈子里,她是一个“大腕”级的人物,每年的收入颇丰,有人说她住的是别墅,开的是奔驰跑车,还有人说她被一位富商包养了,钱多得花不完。其实,她还是她。秋天里,城里又

  • 金大娘子的爱情

    金大娘子是满人,属正黄旗,一位正经八百的格格,跟她阿玛在宁远镇守进京要塞。辛亥革命打落了她头顶上的“大拉翅”,这个没缠过脚、会舞枪弄棍耍大刀的格格,自愿流落民间,过个平民日子。想过平民日子,还真难。哪个敢娶大清的格格?这格格却说:“姑奶奶急

  • 总有人默默爱着你

    故事1:漆黑的夜里,一个女孩坐在窗前,满脸忧伤,她想自杀,于是用手机发帖提问:“手上的动脉在哪里?越具体越好。”故事2:女孩想买一本《时尚芭莎》杂志,报亭老板不但不肯卖给她,还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快走吧,别烦我!”把女孩赶走。故事3:大雪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