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许世友墓后惊人的事

许世友墓后惊人的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9:04:49  热度:8℃

        揭秘许世友葬墓中神秘的陪葬品

许世友丧事全程都由南京军区负责操办。许去世的当天,南京军区便派出了一个工程机械连,赶到许家乡,平整墓地,开挖墓穴。因为行动不方便公开,当地的老乡还误以为是秘密军事行动。而这在当时,也确实算是一项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因为全国上下都实行火化,作为高级将领却不执行火葬,北京高层担心在群众中影响不好,而许生前也不想给家乡造成太多的麻烦。

1985年10月31日,在南京军区举行告别仪式后,许的遗体并未立即往新县运,因为墓地工程还没有完工,而是暂停金陵。

一直到次月7日才动身。当天晚上 23点,得到启灵准备通知后,灵柩护卫官兵才开始忙碌。由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范志伦,任灵柩护送、下葬总指挥。出发的时间选在子时,车队走了两天,9日凌晨悄然到达墓地,连当地的鸡都未惊动。

这个到达时间是刻意安排的。根据首长事前的指示,一切都要秘密进行。一路上不摁喇叭,尽量不开车大灯,到达后也不通知地方。墓地四周,自工程开始后,便实行了警戒,外人不得而知。所以后来有老百姓说,“许世友是偷埋的”。

许世友是子时从南京来的,下葬时间选在卯时。这时正是清晨,按迷信的说法,不是凶死的人,不会选这个时刻下葬。许世友之死很正常,选这个时候,则是为了保密,不希望让多少人知道。为什么灵柩到后未立即下葬?则主要考虑照明问题,卯时天刚好亮了,可以借自然光,向老首长举行最后的告别,也方便梓棺起吊。

范志伦代表南京军区站在墓穴前讲了话,现场入殓。许身着一套老式军装静卧在褪了色的黄军被上,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全场肃立,向死者致哀。许夫人田普用手摸摸丈夫的额头作最后的告别。随后,盖上棺盖,用长钉将盖钉死。

许世友的葬具是楠木做成的大棺材,相当沉重。知情人士告诉我,这口棺材的木料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专门派员到广西,从当地原始森林里采伐出来的。广西是中国传统的楠木产地,在秦汉时这里出产的楠木便为北方人喜欢,因楠木做成的棺椁“千年不烂,万年不腐”。

楠木有很强的防腐功能,一是尸体防腐。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人在广西用楠木做好棺材,有意烧了一碗猪肉放在棺内。半个月后棺材运到北方,打开后发现,里面那碗肉还有热气,可以吃呢,由此可见楠木的防腐性能。再是,楠木本身不容易腐烂、变形,古代不少保存下来的古代葬具,大多是楠木做成的。

许世友的棺材相当沉重,有2000斤(重),从卡车上移下来,到下葬墓穴,很费了一番事。一个班的工程兵与请来的民工一道,才将许的棺材安葬好。先在墓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三角架,用绳索捆住棺体,吊起后再放入墓穴。由于现场规定不让拍照、录像,当时的下葬情况也无法看到了。棺材放妥后,工兵迅速覆土,做出坟头。地面上部分,用钢筋水泥铸成,形成了现在外界看到的坟形。等当地人上工时,许的新坟已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当时,许墓不设墓碑,但四乡八邻听说是许世友的墓后,纷纷前来参观探视。第二年,还是由王震提议,以私人名义竖了一块花岗岩墓碑,碑石上仅写“许世友同志之墓”,由著名画家范曾手书。

中国人死后下葬有“侍死如侍生”的观念,这也是厚葬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在《盗墓史记》一书提到的大的盗墓事件中,绝大多数是随葬财宝惹的祸。到了近现代,这种厚葬现象才发生改变,厚葬之风远去。

许世友坟前惊人一幕

东方终于露出一丝鱼肚白,千山万岭披上彩霞之际,隆重而又秘密的特殊葬礼终于顺利完成,我们的老司令许世友同志终于入土为安。从此,犹似唐诗宋词中描述的青溪绕田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景:英雄许世友之墓。

许世友的坟茔紧靠着父母的墓穴,了却了他“死后尽孝”最后的心愿。墓穴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却没有任何的修饰,当时中央规定,不许设墓碑。可是,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反映,一年后,由王震出面提出,为许世友竖了一块高高的花岗岩石碑,著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到墓前瞻仰的人们,暗地里传说着许世友的墓穴中存放着几件“宝贝”,这确有其事,也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寄托哀思,在灵柩里放了几件物品:许世友生前戴的奥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一百元人民币。

有人说,这几件随葬品了不得啊!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会通行无阻!

猜你喜欢

  • 妈妈牌鸡蛋面

    我总在深夜饿的时候,想起家里的一碗面条。那是母亲煮的面条,里边加一个煎鸡蛋,两片青菜。工作后,我被查出胃病,一直没跟母亲提过。但她有次在电话里问我,有些嗔怪:“你老是喊饿,一个人在外面,就别过得稀里糊涂的。最近有没有吃胃药?”我答应着:“知

  • 诤友难得

    朋友之道,我最喜欢诤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这友直二字说的就是诤友。诤友难得,能当面指出你的缺点,一点不留情面,这样的朋友,稀有啊!冰心先生之所以喜欢吴文藻,就因为他是她的诤友。在冰心与吴文藻恋爱时期,冰心已经是相当有

  • 相思两个字

    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个没有情爱的男人,至少他从没有在我和哥哥面前表现过对母亲的亲密。有时候我给他们拍照,义亲思是催促着我们赶紧照了他没闲工夫陪着我们。说完了又偷偷把身子朝前移一移,结果,几乎所有的照片里,都是父亲很伟岸地占据了“大半个江山”;而

  • 婚姻:“和谐”得靠“妥协”

    妥协他,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苏晓花丈夫是独子,纵有数不清的优点,婚后我还是发现他有让我难以忍受的毛病,比如自理能力不强、不懂得关心人,最主要的是懒。指不定哪一天,我就会在扫地或整理房间时从沙发下或者洗手间地上看到成团的脏袜子,就连孩子卧室的

  • 婚姻修补也成锦

    我父母的婚姻可以说是幸福的。虽然父亲脾气暴躁,但是他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他们修补婚姻的过程,更像是一出出闹剧。记得我7岁那年的一天,父母不知为了什么事吵架,母亲—边哭一边悲愤地整理行李,要离家出走。父亲坐在客厅里,佯装镇静地看书。幼小

  • 别让品性出卖你

    林则徐参加乡试中举之后,在家乡福州北库巷开设了补梅书屋,教授学生。一次,林则徐给学生上完课后,发现自己放在书房里的钱不见了。足足十两银子,绝不是一笔小数目。到底是谁拿了钱呢?学生们一直在上课,肯定没时间作案。况且书房是林则徐读书、写字的地方

  • 收下银子,放下架子

    有一次,托尔斯泰正在车站候车室里休息,忽然想到月台上走走。这时刚好一列客车停在那里,眼看就要开车了,一位太太探身车窗外喊他:“老头儿,快去洗衣间把我的手提包拿来,我忘在那儿了……”托尔斯泰急忙赶到那里,幸好手提包还在。那位太太递给他一枚五戈

  • 别给爱情“打白条”

    那时他们刚刚考上大学,他是从偏远农村出来的孩子,她也是。当被人嘲笑是“乡巴佬”时,他们总是会相互安慰,久了,两颗心就近了。和所有小恋人一样,他们一起打饭,一起逛公园。因为钱不多,大多时候她和他都泡在图书馆里。人虽然穷,但爱情世界里的光芒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