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大学,如果没有人文

大学,如果没有人文

收录日期:2025-11-20 08:42:38  热度:10℃

来到港大之前,我对港大一无所知。这份一无所知,属于“台湾人对香港无知,香港人对台湾无知”的整体“无知”结构里。为什么两个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历史关系如此密切,却又如此疏远,彼此努力漠视对方,是另一个话题。我想从我对港大的“发现”谈起。

“冷血”的张爱玲

我的研究室在仪礼堂,紧邻着梅堂,是两座1914年的古典红砖建筑,立在山腰上,望着南海的方向。老房子和老人家一样,每一个房间、每一条皱纹里,都有故事。我很快就发现,仪礼堂和梅堂原来是学生宿舍,高中刚毕业、才19岁的张爱玲,拖着一口笨重的大皮箱,来到港大校园,就住在这样的宿舍里。可是她住过的那一座,早被拆了。

于是我回头去读《烬余录》。大概在1944年,张爱玲离开香港两年后,她追忆在港大的烽火岁月。别的作家写战争,可能是愤慨而激昂的、痛苦而浓烈的,张爱玲却写得疏淡空旷,好像从哈哈镜里去看一个最神圣的东西,荒谬的感觉被放大到极致:

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消息的时候,宿舍里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她是有钱的华侨,对于社交上的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行头,从水上舞会到隆重的晚餐,都有充分的准备,但是她没想到打仗。

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啦啦啪啪”像荷叶上的雨。因为怕流弹,小大姐不敢走到窗户跟前迎着亮洗菜,所以我们的菜汤里满是蠕动的虫……

今天一万四千个港大学生里,有多少人熟悉张爱玲的作品?

散步的朱光潜

仪礼堂后面,有一条山径,洋紫荆艳丽无比,百年樟树浮动着清香,九重葛烂漫攀爬。沿着山径往上到山顶,可以眺望南海上的山光水色。然后,偶然之间,我读到朱光潜回忆自己的港大生涯:

我们一有空闲,便沿梅舍后的小径经过莫理逊舍向山上走,绕几个弯,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爬到山顶。在山顶上望一望海,吸一口清气,对于我成了一种瘾……香港大学生活最使我留恋的就是这一点。

朱光潜,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写了《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在1930年代的北京,从欧洲留学归来的朱光潜还在家里主持一个文艺沙龙,每月集会一次,朗诵中外诗歌和散文,探讨辩论诗歌理论与创作的各种问题。沙龙的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朱自清、郑振铎、冯至、沈从文、冰心、凌叔华、卞之琳、林徽因、萧乾等人。沙龙所讨论和争辩的问题,又会从小小的客厅里辐射出去,成为文艺界注目的问题,或者影响到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流变。

朱光潜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说,是港大的四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今天一万四千个港大学生里,有多少人知道朱光潜是谁?

不吃“敌人面粉”的陈寅恪

许地山,知道的人可能稍微多些,台湾人早期也读过“落花生”的小品。胡适之向港大推荐聘请许地山做中文系系主任,主要因为台湾出生的许地山既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又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双重学位,是一个学兼东西的人。在1935年到1941年的六年间,许地山不但改革了港大中文系的课程内容,对整个香港的人文教育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四处演讲,宣扬国文程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

但是,我以前不知的是,许地山如何把陈寅恪带进了港大的历史。

1925年陈寅恪回国,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共事。1940年,陈寅恪为了应英国牛津大学之聘,离开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但是欧战情势加剧,他因此“卡”在香港。这个时候,许地山就成了留住人才的中间人。

许地山在1941年过世,陈寅恪接了他系主任的职位。香港在1941年底沦陷,陈寅恪在饥饿困顿的情况下闭门治学。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在这段艰苦时期内完成。日本人占领香港以后,据说曾经对陈寅恪做过两件事:一是送面粉给他。当时生活物质极端困窘,“大概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军部行文香港司令,司令派宪兵队照顾陈家,送去好多袋面粉,但宪兵往屋里搬,陈先生陈师母往外拖,就是不吃敌人的面粉”。第二是据说“香港日人以日金四十万元强付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寅恪力拒之,获免”。

今天一万四千个港大学生里,有多少人听说过陈寅恪,或者读过他的著作?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泉源

来港大之后,做了种种发现,但是最大的发现还在于:人们一般不知道港大曾经包容过、孕育过这么重要的文化遗产。大政治家,人们记得;大文学家,大历史家,大思想家,没人知道。没人知道,是不是因为,人们太不在乎人文的价值?

香港大学以它历史的悠久和财力的丰沛,一直在为香港培育两种人:优秀的政府官员;优秀的专业精英,譬如律师和医师。可是,就以政治家、律师和医师这三种行业来说,哪一行是可以不以对“人”的深刻认识作为基础的呢?

所谓人文素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刚好是我今天所谈到的朱光潜、张爱玲、陈寅恪所代表的,其实都是研究“人”的专门学问。你可以说人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科学。而如果我们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的政府官员、律师、医生,什么技术都是一流的,但是独缺人文素养,独缺对“人”的最深沉的认识,你会不会很不安呢?

当你了解了港大曾经有过朱光潜、张爱玲、陈寅恪、许地山这样的文化遗产,你就发现,是的,在人文精神上,港大似乎有一个断层。你们的副校长提醒我,这种断层,和殖民政府1950年代开始推动的“去中国化”是很有关系的。现在香港跟中国人文思想的“断层”,不只是香港大学的问题,是整个香港的问题。

日本殖民台湾时,也是努力培养农业和医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压抑台湾人对思想学科的追求。“去中国化”恐怕还是表面,“去思想化”才更是殖民主义的核心。而今天如果我们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加深人文精神的培养,岂不更要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呢?

当外面的世界对香港人的刻板印象是“功利”、“势利”的时候,我自己的发现却是:香港有特别多满怀理想主义的有心人,总在寻找为社会奉献的机会和方式。

那么给予时日,或许将来的港大,会栽培出新一代的张爱玲、朱光潜、陈寅恪。不是偶尔南来或者不小心“卡”在香港的文学家、史学家、美学家,而是香港自己土壤里长出来的才气焕发的人。

猜你喜欢

  • 老干妈

    我和妻子正在家中赋闲,一个亲切的问候声不期而至:“这是小姚的家么?小姚在家吗?”我和妻子同时闻声奔去开门。 “刘阿姨您好!”妻子首先招呼并介绍:“这是我现在的老公小张。”她还紧接着对我说:“这就是我的干妈!”原来是老干妈来了,我立即反应过来

  • 当我不在了,请不要再想念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晚上,我像平时一样在看体育新闻,妻子洗了澡出来对我说:“我的身上怎么多了几颗黑痣?”我是一个毫无医学常识的人,觉得女人都喜欢大惊小怪,就没有理会她。我太太以前是一个药剂师,有一点医学常识,她知道这种莫名其妙、不痛不痒、忽然

  • 谁为血迹负责

    谁为血迹负责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一天傍晚,塞纳昂驾着一辆伏特汽车从波特兰赶往谢里登签一份订购合同。因为这是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谈判才取得的成果,塞纳昂异常高兴,一路飞奔,六百多公里的路程不到两个钟头就跑完了。泊车的时候,借着灯光,塞

  • 谁搅乱了我的生活

    张春水最怕见的人就是赵文福。但这两天他有点儿盼着见赵文福了。张春水和赵文福原是极好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又分到同一所学校教学,住前后楼。没事的时候两人喜欢一起去吃饭,你请我一次我回请你一次。张春水课教得极好,在学校很有名气。张春水就常常和赵文福

  • 永不放弃

    演习刚一打响,作为红军方的我的战友中就有近一半被“消灭”了。他们身上用于标志“死亡”的装置不断地冒着白烟,向人们宣布着自己的失败。剩下的七八个战友也跑散了。和我在一起的只有班长何胜文。向东100公里是我们的目的地,也是这个山脉的最后一座较高

  • 裸婚

    一对蟑螂幸福地生活在某个房间里,男的叫大卫,女的叫小妞。有天晚上它们正聊得欢畅,突然“啪”的一声,壁灯被打开了,主人李晖带着女友刘佳回来了。大卫和小妞立刻以旋风般的速度携手钻到了墙洞里。李晖和女友一起看电视相亲节目,有位嘉宾说起“裸婚”的话

  • 无一幸免

    幸福街上有四个小老板:竿弟、胖哥、胡须刘和陈文轩,四人的职业依次为:开发廊,开包子铺,在菜市场摆摊卖猪肉,开日化用品商店。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四个人,却成了生死冤家,这事真有些奇了怪了。竿弟的发廊叫“竿弟美发屋”,隔壁就是胖哥的“胖哥包子铺

  • 一个座位五百元

    赵大壮是个开货车跑生意的,虽说自己没啥文化,但儿子小壮书读得好,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给他这个当爸的争了不少面子。这天,赵大壮接到老婆电话说,儿子小壮的座位被新来的班主任调到了最后一排,这大老爷们跑生意的劲头顿时全没了。可不是么,这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