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工地上的母亲

工地上的母亲

收录日期:2025-11-21 15:18:51  热度:11℃

周末的晚上,妻在厨房做饭,我在整理一周的报纸杂志,突然电话铃响了。是父亲,隔着一千里大山的距离,用老家村委会的公用电话打的。我们村就那么一部电话呵。父亲劈头就问我:“穆木,你妈给你打电话没有?”听得我一头雾水。父亲和母亲不都在老家吗?怎么会母亲给我打电话,而父亲不知道的呢?忙问怎么回事。

父亲说:“你妈打工去了,在城里一家建筑工地上。”

我一下子愣住了。

春节回家时,母亲曾提说起这事。她说过年后,趁地里“活路”不紧时,准备出去打一段时间工,挣点儿油盐钱。当时我就竭力反对,并以她年纪大了,在外我们不放心,而且父亲有病在身,小外孙女也需要照顾等理由劝她。

母亲一向很听从我的意见,见我这样说,便没再作声。当时我还以为母亲不过随口提提而已,也便没再多说。没想到,母亲终究还是去了。

停了半晌,在电话那端,父亲又嗫嚅着问我有没有办法寄点儿钱回去。他说,他的病又犯了,母亲不在,家里一时找不出买药的钱。父亲的声音,显得很犹豫。说时,伴随着一阵令人心紧的咳喘。见我没做声,他停了停又说:“娃哩,我知道你们手头也紧,但实在……”

听着父亲瑟缩的话音,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莫名的凄惶。没等父亲说完,我忙表示立刻寄钱,又叮嘱几句“注意身体”之类,便挂了电话。

父亲的支气管炎,是老毛病,久拖未治,导致肺气肿;每年冬春时节,最难将息。去年冬天,曾一度加重,差点儿出危险。父亲一直硬撑着,直到实在没办法了,才电话告诉我。学校工作紧,我也只是寄了点儿钱。后来听说好多了,才略略宽了心。春节回家临走时,又特意多留了些钱,让父亲坚持服药。没想到,现在又犯了。

给父亲寄了钱回来,仍想着打工的母亲。我忍禁不住一阵心酸。

结婚没几年,父亲就为病魔所困,身体虚弱,气喘气紧,不能干活。母亲便以她那单薄、孱弱的身子,撑起了我们那摇摇晃晃,仿佛风都吹得倒的家——在农村,一个家庭要靠女人来“支门立户”,那该是多么艰难啊。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没一天不是辛苦地早出晚归、奔波操劳。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因身体原因,便学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以生产队的名义(单干是不行的,那是“资本主义尾巴”,被割的对象),走村串户去挣钱。似乎是“承包”,有定额的。父亲挣了钱后交给队里,再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超支、现金,诸如此类,我闹不清楚。但我知道,父亲那时,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母亲只好更忙、更累了。除缝连补浆,生火做饭,洗锅刷碗,养鸡喂猪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在队里抢挣工分。母亲那时年轻,手脚利索,也颇有力气。上坡下田,肩挑背扛,耕犁打耙,样样都拿得出手。那时队里男工,一天能挣十分,女工,不过七八分,唯独一个九分,就是我那矮小、单薄的母亲的。虽是如此,我家仍是年年“超支”,粮食不够吃。

像绝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母亲将自己一生大半的精力和心血,都花在“盘儿盘女”上了。小时候,常听母亲跟人念叨“有儿穷不久,无儿久久穷”之类的老话;成年后,我曾不止一次听别人问及母亲,你一辈子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总该存下不少钱了吧。每当此时,母亲总是朗声说道,钱倒是没存下个啥,但我供养出了五个儿女,还有一个是大学生,当了作家,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存款!

现在想来,我不知是该为母亲感到骄傲、自豪,还是悲哀、无奈。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每次回家,都听村人对父母说,现在儿大女成人了,大娃又吃上了“商品粮”,你们两个老太爷、老太婆,也该享点儿“清福”了。可是,除开逢年过节和父母的生日,寄一点儿钱回去外,我并没能让母亲享受到多少“福分”。甚至有好几回,为节约一点可怜的路费,春节时我连老家也没能回,而让父亲和母亲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冰锅冷灶地在乡下过年。

前年春节回家时,与父母闲谈,无意间说到我想调动一下工作,可能要花不少钱,母亲当即起身,翻箱倒柜,找出家中仅有的900元钱递给我,说:“少是少了点,多少总能做点儿事吧。”

我知道那些钱“攒”得多不容易。那是母亲从牙缝里,一点儿一点儿抠出来的,是母亲从油盐酱醋里,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省下来的。母亲一直患有胆囊炎和胆道蛔虫病,每隔几年就发作一次。每次发作,都痛得大汗淋漓,在床上撕被子、摔枕头地直打滚儿。可她一直拖着、忍着,再怎么也不肯去医院治疗。“没得啥子,不痛就算了。”母亲淡然地说,“再说,去一趟医院,那得花多少钱啊!”——母亲的钱,我怎么忍心伸手接?

见我不肯接,母亲又说:“老大咧,我晓得,你现在也难,毕竟成家了。以后没啥事,就不用再给我们寄钱了。”

我依然推辞着,母亲又说:“我和你爸,能过就行了。再说,我们还能有多少日子?娃哩,你的路还长,调动工作要紧……”

说时,母亲那双略有些浑浊、老花的眼,一直望着我,望得我眼睛直红、直痛。

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想着母亲,我怎么也放心不下。刚好单位要到市里办事,我便假公济私地讨来差使,到了市里。

在父亲说的那个工地上见到母亲时,她正躬着身子,推着一小车水泥浆,在坎坷不平的建筑工地上,吃力前行。

几个月不见,母亲似乎又老了一截,又瘦了一圈。那被泥汗濡湿的头发,粘成一绺一绺的,在料峭的春风中,微微抖动着,禁不住寒冷似的。

我含着泪轻轻叫了一声妈,赶忙跑过去帮着推起车子。

母亲一下子怔住了:“老大,你……你怎么来这儿了?”母亲瑟缩的神情,有些激动,又有些惶乱无措,仿佛做错了什么事情一般。

“妈,你不是答应不出门的吗?”我低头推着车子,闷闷地问道。我不敢抬头看母亲。我怕她看见我脸上悲哀而无奈的泪水。

“我……”母亲看了我一眼,也低下头去,顿了一顿,才说,“地里活忙过了,反正没啥事,闲着也是闲着。”母亲嗫嚅着说,仿佛真是做错了什么事:“再说,一天下来,除开伙食,好歹还有八九块钱……”

八九块钱!母亲这样整天在工地上忙着,累着,奔波着,而其劳动所值,竟然只是八九块钱!我几乎要愤怒地叫出声来了!然而,一块断砖卡住了车轮,也似乎卡住了我的心。好半晌,我才缓过气来。望着母亲那被微微的汗和泥洇湿的脸,平静地说:“今天做了,我们就回家好吗?爸一人在家,谁都放不下心……”

母亲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装满水泥浆的小车,点了点头。“我也正这么想。”母亲说,“那几亩地的麦子和油菜,也该浇水施肥了。”

母亲说这话时,眼睛一直望着远方的山野。那里,一小片油菜花模糊地开着,在灰冷的春日天空下,显得有些暗淡、憔悴,像一块褪色的布。

我知道,母亲最挂念的,其实还是那几亩土地。虽然那土地上的出产,并不能给她带来多少实际的价值,但毕竟,那是她卑微生命的依托和慰藉。

猜你喜欢

  • 站起来的次数

    站起来的次数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儿子苦恼,都已经十六七岁了,却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毫无办法之际,他去拜访一位拳师,请求这位拳师帮助他训练他的儿子,重塑男子汉的气概。拳师说:“把你的男孩留在我这里半年,这半年里你不要见他,半年后,我一定把你的

  •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校长把学生带到海边去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他为界,只准在水浅处玩。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水,终于,大家都玩得尽兴了,纷纷上岸。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校长吓得目瞪口呆。原来,那些一二年级的

  • 分苹果的故事

    分苹果的故事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

  • 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大卫——我的隔壁邻居——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有一天他教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当他正教他如何在草地尽头将割草机 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大卫刚刚转身,凯利就把割草机推倒草坪边

  • 山外的楼

    山外的楼一位20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女教师。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引起了小小的争议。他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

  • 狠心的妈妈

    狠心的妈妈那是我在百货店玩具柜台工作时遇到的一件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对不起,您能听一下这孩子的话吗?”我被一位30多岁的母亲叫住,有一位小学一年级左右的男孩子紧张地站在母亲身旁。那男孩儿像贝壳一样闭着嘴,眼睛只是向下看。他的母亲以严厉的

  • 老师的眼泪

    老师的眼泪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只是个普通班,比起由尖子生组成的六个实验班来说,考上大学的机会不多,因此除了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很努力外,大多数人都等着混个文凭,然后找个工作。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是个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他非常敬业,每日催着

  • 左手与右手

    左手与右手故事发生在小学校里。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一个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起他来的时候他却答不上来,引得下面的同学窃笑不已。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叫他傻瓜。于是,老师就和他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