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60张汇款单

60张汇款单

收录日期:2025-11-20 19:12:11  热度:11℃

前三张汇款单:还债

我永远会记得17年前的那个周日。早上八点,母亲已经在地里干了好几个小时的活儿,回到家发现我还没起床,就在院子里骂起来,内容千篇一律:“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懒女儿,早上不跟着去干活就算了,居然还不起床做早饭。”我就在她响彻小院的骂声中懒洋洋地爬起来,睡眼惺忪地一看。鸡已经出笼,猪正在栏里吃食,米已经淘好放在灶上,只等我去烧火。

我不耐烦地点火。7月的时候坐在灶前烧柴火,极热。灶房的另一头,她在洗菜。正在这当儿,锅里的米饭滚了。她扔下手里的菜。从饭里撇出了一大碗浓白的米汤,并非常迅速地将一只生鸡蛋冲进汤里,倒入一小勺白糖,然后气呼呼地将一大碗米汤蛋放到桌子上,对我说:“将灶里的柴扯出来两根,去叫弟弟起床,一人一半喝了米汤。”

我站到台阶上一边喝自己的那一半一边叫弟弟,喝完后侧耳倾听屋里,没有听见弟弟起床的响动。我贪婪地看着大碗中的另一半米汤,悄悄地又倒了一半再一次一口气喝完。

刚放下碗,便听见弟弟哇哇大喊:“妈,她只给我留下了这么一丁点儿。”她远远地瞧一眼弟弟手里的碗,劈头盖脸地又冲我骂起来:“你是猪啊,一个劲儿和弟弟争食。弟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没有多留一点给他就算了,还要吃掉他的。”我原本被米汤平息的火气再次被激起,我冲到她面前:“你就是偏心,他平时不也喝我的,怎么不见你骂他?平时我吃一根雪糕,你让他吃两根;你给我一块钱,却给他两块;你不让我读书却拼命供他读书!”我与她离得很近,我喷火的眸子紧紧地瞪着她。她气急败坏,扬起手便要打我。17岁的我已经比她还高,双手一推,她猝不及防地跌倒在地。我听见她尖利地叫了一声,仿佛是摔痛了,又仿佛是心痛,接下来是一长串的怒骂。

我冲进屋里,提着前一天已经收拾好的旅行包。在她枕头下翻出300块钱,从侧门扬长而去。

两天后我来到了在深圳打工的表姐的工厂宿舍。之后,我成了工厂里年龄最小的员工,那时候,我还未满17岁。因为表姐苦苦哀求,我才被破例招进去。

我来排队,是为了寄50元钱回老家,寄给我母亲,还那300元的债。

终于轮到我了,写完地址和名字后,我在留言处,挥笔写下了两个大字:还债!第二个月,我寄了150元,第三个月,我还是寄了150元。我在留言处写:50元利息。

四至八张汇款单:怜悯

接下来三个月的时间我没再寄钱。母亲得病,我是从姨夫写给表姐的信中得知的。说是母亲偏头痛越发严重了,有时在地里干活,干着干着就晕倒了,却无论如何不肯去看医生,因为没钱。我知道她没钱,有爷爷奶奶要赡养,有弟弟要上学,还有各种肥料农具要买,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根本没得剩。

这时候我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母亲的样子来:夏天时总穿着一条蓝色的尼龙布长裤,汗一出,深蓝色的裤子上就会泛起白色的盐渍。而上身是一件因为年代太久而变得无比单薄的的确良浅色衬衣。她的衣服极少,好一点的需留待外出时穿,在家时,自然就穿这些旧衣服。

她的头痛病一发作,通常都要持续好几天。那几天里,她包着退色的头巾,面色苍白,却依然要强打精神给我和弟弟做饭,操持家务。

我蓦然心酸,走进邮局,给她寄去200元钱,就算是怜悯吧。她生在那样一个时代,又嫁进了一个负担过重的家庭。即使是普通的亲朋,只怕也会拿点礼物或者钱去探望她的病,何况,她是给了我生命的母亲。

就那样,我每个月都寄200元给她,留下200元左右给自己。我得花钱,也得存点,为自己的将来打算。

九至二十五张汇款单:还她的情分

第八张汇款单后,弟弟给我来了信,说是母亲拿着我寄回去的钱,去了县城医院看病,吃过药,身体已好转起来。我寄回去的钱,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不仅给母亲交了医药费,给弟弟交了学费,还给爷爷奶奶买了新棉被。信里说,母亲觉得那天早上不该那么骂我,我还小,这时候应该在家里与家人在一起,却因为母亲而出来打工。弟弟才12岁,小学六年级,写信词不达意,我看了又看,才勉强读出了一些母亲的内疚与想念之情。

夜里没盖好被子,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生病了,发烧、咳嗽、头晕。表姐给我买来早餐后便去上班了。上午10点,我一个人摇摇晃晃地起床准备去工业区里的小诊所。五层楼的楼梯,我脚下一滑,滚了下去。正在做清洁的阿姨看见了,连忙将我扶起来送到诊所里。我含着泪向她道谢,她怜惜地说:“小小年纪,离开妈妈,真是受苦了啊。”

我霎时间泪如泉涌。记起一年前生病时,正是农忙时节,母亲却每天清早起床赶上6里路去镇上买肉给我这个病号吃。听说我一个人在家无聊,就特意提早回家。虽然回家后她又要忙家务,但是,一个人躺在屋里的床上,听着母亲在屋前屋后用或高亢或柔和的声调逗着猪儿、羊儿、鸡儿吃食,听着她做饭时弄出的响声,心中就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了。

虚弱地坐在长椅上打着吊针,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妈妈!”

病好后,我去了邮局,还是同样寄200元回去。此时的我已略略知晓了母亲对我的付出,这些钱,就算是还她这17年来对我的付出吧。

第五十九张汇款单:让她过得好一点

那200元的汇款单,一寄便是几年。我与弟弟通信,无非就是那几句话:好好学习,不要担心没学费。而面对母亲,我则不知要说些什么。中间有两次过年我都因买不到车票而不曾回家。在那个春节来临时,表姐积极地为回家的车票奔走。而我听说厂里留人看仓库并付平时双倍的工资时,立刻就报了名。然而,送表姐上了火车后,心里忽然充满了忧伤,还有我不曾预料到的浓厚的思念。

那三年中,我回去过两回,在家的时间很短。母亲完全将我当成了客人,不让我动手干活,好吃好喝地供养着我。我在那样的礼遇下,拘束却也心安。

当我拿到那4万元钱,简直不知所措。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忽然之间拥有了一笔巨款。那一刻我特别想马上告诉母亲,我有钱了,很多很多钱。但那时候还没有电话,我无法立刻让她知道。三天后,我终于想到要用那些钱干什么了:我要将钱寄给母亲,让她去县城买套房子,与父亲、弟弟一起在县城生活。我甚至想象着她去那里之后的生活,她那么勤劳,完全可以去卖点水果或者早点之类的,

猜你喜欢

  • “私奔”和“情书”

    由惊心动魄转向温馨浪漫我第一次听到“私奔”这个词,大约十岁,也许是小学四年级,记忆中是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正和客人说话。我坐在方桌边照着大楷描红本写字,一个字写一行,枯燥乏味。大人闲聊的话题总是吸引我,客人说:“阿翠和毛根私奔了。”母亲大惊

  • 身边的“老抠”

    “老抠”叫欧昌华是环卫部门的一名工人,他十分吝啬,工作服补丁重补丁也舍不得丢,劳保鞋破了几个洞依然穿在脚上,牙刷柄上的毛掉了一半还在使用。在食堂吃饭时,几乎没见他买过一角钱以上的菜。他床头放着个泡菜坛。常常是在食堂买了饭后,从坛里夹一两块泡

  • 罗生门

    黑白无常新抓了三个死鬼到阎王殿。仨鬼给阎王爷磕头作揖后,便开始作自我介绍。到了阎王爷这里有个规矩:先作自我介绍,再进行组织考察,论生前善恶赏罚!第一个死鬼西装革履,双耳垂肩,头发都快掉光了,只有额上还耷拉着几缕。他拉了根凳子坐下,呷了口茶,

  • 找政府

    一位老农从风雪中走来,他上身只穿了一件“的确良”中山服,衣袋已尽数脱落,脚上着“解放牌”胶鞋,后跟也瘪了下去。他将几张字纸卷成筒,伸进衣袖,紧紧攥着,径直朝县政府办公大楼走去。他看见政府门口跪了男女老幼几十个人,周身上下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像

  • 迟来的道歉

    李嘉琪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她去应聘多家公司,但都因为学历不够而被拒绝,这天她正在家里愁这件事,但突然有人打电话过来说有一个待遇不错的工作,问她愿不愿意做,她喜不自禁,欣然同意了。她找到那人说的这个地方,心一下就从空中跌到了谷底,这是一家殡仪馆

  • 瘸妹

    瘸妹一开始不叫瘸妹,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但那个名字再好听,大伙也不在意了,自从出事那天起,村里人就开始叫她瘸妹了。那一年秋天,瘸妹救了一个孩子,一辆失控的货车朝孩子开过来,瘸妹飞一样的跑过去,一把把孩子推开了,孩子没事,瘸妹的腿却残废了。

  • 十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伸了伸懒腰,花白的胡茬衬在他颓靡的脸上,那饱经沧桑的皱纹若隐若现着,他顿了顿足,随即又向前走去,终究没有回头。那黑屋子将被改装成学校,再也找不到红卫兵写下的批斗。回到村里,村口的石狮被砸的粉碎,大字

  • 舅舅家的那群鹅

    舅舅家不远就是一条小河,河边长满了芦苇和柳树。舅娘是孵鹅儿的行家,就是这项副业就给舅舅家带来了不少的收入。孵鹅儿缺少不了优良的种鹅,舅舅家里的那只白公鹅十分讨人喜爱。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