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成吉思汗的管理学

成吉思汗的管理学

收录日期:2025-11-20 13:42:04  热度:8℃

人们往往认为,铁木真是一个军事天才,就像毛主席所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殊不知,铁木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管理学家,他的最大优势,不是指挥哪场战斗,而是在草原上推动一场制度改革,以此奠定了竞争优势。

在铁木真之前,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基本上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极少数贵族、少数平民和大量奴隶构成每个部落的人员结构,当贵族对外发动战争时,一旦胜利,战争基本上就会演变成一场抢劫。分配模式主要是两种:比较小的部落,就是各抢各的,谁抢着算谁的,人们往往会因为急于抢劫而放弃继续战斗;比较大的部落,所有的战利品,都要上交贵族首领,然后,贵族占有大部分,极少部分会分发给平民,奴隶一无所获,仅能糊口生存,人们的战斗热情不高,经常因为分赃不均,产生内讧。

铁木真改变了这种状况。他制定严格的分配比例,确保人人都能从战斗中获益。在这个分配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铁木真作为可汗,只分配战利品中的百分之十;二是奴隶的子女,也有财产继承权。

这样的分配模式,极大地释放出了潜在的生产力。由于实际战斗参与者的利益,甚至会超过可汗,一个优秀的战士,往往可以通过一场大的战斗,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所以,大家从为铁木真而战,转变成为自己而战,打造出一支前无古人的举族而战、全民皆兵、主动请战的军队。

与此同时,他们面对的宋、金等敌人,实行军饷制,为“工资”而战的部队和为“命运”而战的虎狼之师,一旦交锋,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此时,铁木真一无所有,只是凭借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征服了人心,其他部落的精锐纷纷投奔于他。

同时,铁木真做了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管理变革”,接近于公司中的组织架构调整。草原各部落间存在不同的派系,什么白骨头、黑骨头、蒙古人、色目人等,铁木真建立起一套“千户”制度,大手一挥,把所有人混编在这套架构中,原有的派系就此取消。千户、百户、十户,上马是统一指挥的战斗单位,下马就是屯垦放牧的生产单位。通过对95个千户的分封,保证“一切蒙古人、自由人、战士、蒙古的庶民和家臣,全部拥有可以从事游牧的私有牲畜”。

这样的架构,配合上述分配制度,等于将生产资源一次性分配到底,按照基础单元“十户”独立核算,所以,铁木真的军队,全部是男子满15岁开始从军,而且自备马匹、武器、口粮。加上蒙古人特殊的饮食习惯,军队不需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后勤系统,机动性、奔袭能力极强,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能打“闪电战”的军队。

当然,铁木真还算得上是一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者。蒙古人早期没有文字,口头传令失误率极高,铁木真除了建立驿道系统外,还让人编写一系列的歌曲,不同的曲调,代表不同类型的命令,再把简单的歌词嵌入进去,由于曲调固定,人们很容易记忆和传播。今天,我们能够听到那些美妙的蒙古长调,还要好好谢谢铁木真建立的这个制度呢。

猜你喜欢

  • 纪昌学射

    一天,有个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想跟着飞卫学射箭。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管得可真叫一个严啊!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说:“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

  • 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平王听信大夫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但是又怕伍奢两个在外地的儿子起兵报仇,就又设计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骗回来杀掉了。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幸免遇难,辗转周折,逃到了吴国,发誓一定要报父兄被杀的仇。伍子胥足智多谋,勇冠

  • 买椟还珠

    从前,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动脑筋将珍珠好好包装了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珍珠的“身份”也会升高不少。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

  • 孜孜不倦

    【注音】zī zī bù juàn【出处】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后汉书·鲁丕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用法】作谓语、状语;

  • 滔滔不竭

    【注音】tāo tāo bù jié【典故】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释义】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用法】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结构】补充式【近义词】滔滔不断、滔滔不绝【押韵词】杜门自绝

  • 不三不四

    【注音】bù sān bù sì【出处】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解释】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品行不好【结构】联合式【相近词】不伦不类、非僧非俗【相反词】

  • 因地制宜

    【注音】yīn dì zhì yí【出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具体

  • 不自量力

    【拼音】bù zì liàng lì【典故】不度德,不量力。《左传·隐公十一年》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战国策·齐策三》【释义】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