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胡适的保护人

胡适的保护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15:27:25  热度:11℃

两人虽住在同一间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成就,更不会知道他们此刻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很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做个评价,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3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做定夺呢?

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11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于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此后不久,章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受到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这些国学大师的器重,尤其黄侃,更是视其为高足。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为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说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他便做了件漂亮的赶走教授的壮举。据罗家伦回忆: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学时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退出。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

“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当然了,胡适继续留在北大教书,不能说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来说,若是一出马便失了前蹄,从马上栽了下来,对日后事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障碍。可贵处还在于,傅斯年从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没向胡适说过。傅斯年去世后,胡适在怀念文章中提及此事,动情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思想一般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两人虽住在同一间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成就,更不会知道他们此刻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很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做个评价,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3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做定夺呢?

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11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于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此后不久,章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受到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这些国学大师的器重,尤其黄侃,更是视其为高足。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为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说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他便做了件漂亮的赶走教授的壮举。据罗家伦回忆: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学时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退出。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

“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当然了,胡适继续留在北大教书,不能说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来说,若是一出马便失了前蹄,从马上栽了下来,对日后事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障碍。可贵处还在于,傅斯年从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没向胡适说过。傅斯年去世后,胡适在怀念文章中提及此事,动情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思想一般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猜你喜欢

  • 比她多爱18年

    那一年我上高二。我为那次约会策划了好几周,拉彻娜终于同意出来和我见面。全校的人都知道,她是个高傲的女孩子。全校人都知道,她父母对她管教得很严,就像我父母对我管教得很严一样。我对父母撒谎说,学校将组织一次短途旅行,这样我就争取到一天的约会时间

  • 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我与父亲郑渊洁

    与老爸斗,其乐无穷。不按常理出牌是郑渊洁的一个标志,作为郑渊洁的儿子,80后的郑亚旗同样继承了父亲离经叛道的特质。因此,这两个同样有着独立个性的男人之间的战争”也更加精彩。18岁,父亲将我扫地出门”2001年6月30

  • 民工父亲的“幸福”

    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

  • 快递30个吻

    大卫的广告公司面临破产,他却无心应付。他原本不是这样一个颓废的男人,35岁的他勤勉上进,有一个他深爱的妻子和一个7岁的女儿,然而半年前的车祸夺去了妻子的生命,从此大卫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修边幅,无精打采,公司就此慢慢陷入瘫痪中。那个星期日上

  • 最完美的爹娘

    残疾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他们却生了一个完美的天池给我。这个傻天池,这样的爹娘,无法再完美了”结婚那天,妈问我:坐在角落里像两个要饭模样的人是谁?”我看过去的时候,那个老头正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

  • 最心酸的秘密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这儿。父亲四十多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看上去只有一米六的样子;儿子长得好看,脚却不好。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

  • 北京时间不到点

    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床。每天上午10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晚上8点以后、早上10点以前,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 不曾读懂的父爱

    我的青春期从父亲离开开始我的青春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从杨逸远正式离开我和妈妈那一天算起吧。杨逸远是我的父亲,只是自从记事起,我从来没有喊过他。我想,我对杨逸远全部的情感,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一个源于血缘和基因、植在血与骨头里的字&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