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小魔鬼和小面包

小魔鬼和小面包

收录日期:2025-11-20 15:56:20  热度:9℃

从前,有个打柴的老爷爷,他很穷,每天出门打柴,只带一小块面包当饭吃。

有一天,老爷爷在树林里打柴,把面包放在一个树墩上。正好有个小魔鬼到树林里来玩,走到树墩那儿,看见了那块面包,香喷喷的,心里挺喜欢,就拿着回家去了。

小魔鬼回到家里,对大魔鬼说:“妈妈,我拿到一块面包,您来尝尝。”大魔鬼问:“面包是哪儿来的?”小魔鬼回答:“是树墩上拿的。”大魔鬼一听生气了:“你知道这面包是谁的吗?”小魔鬼摇摇头说:“不知道。”

大魔鬼告诉他,这块面包是一个打柴的老爷爷的,他每天辛辛苦苦打柴,就换这一小块面包,怎么能拿他的东西呀!大魔鬼见小魔鬼难为情了,就说:“好孩子,你快把面包送回去,再帮老爷爷干点好事。”

小魔鬼急急忙忙奔到树林里去,老爷爷肚子饿了,找不到那块面包,正在伤心呢!小魔鬼双手捧了面包,恭恭敬敬地对打柴人说:“老爷爷,对不起,刚才我拿了您的面包,妈妈让我送还给您;还要我帮您做点好事。老爷爷,您说吧!我什么都会干。”

老爷爷接过面包,指着一片水汪汪的洼地问:“你能把这块地变成麦田吗?”小魔鬼说:“能!”

那个时候,土地都是地主的。老爷爷到地主家,问地主.能不能让他在这片洼地里种麦子。地主听了哈哈大笑,因为洼地是不能种东西的。他笑老爷爷是傻瓜,就说:“行啊,你种什么都行。”

这会儿,老爷爷听小魔鬼说能把洼地变成麦田,高兴极了。小魔鬼真有本领,他一口气就把洼地里的大树拔掉,把水喝光,又把地翻得平平整整。接着,老爷爷就跟小魔鬼一起撒种,还经常来浇水、除草。

麦子长得真好,老爷爷和小魔鬼心想:这么多麦子收下来,磨成面,做成大面包,够他们吃个饱了。

他们正准备收割麦子,地主坐着马车来了。他说:“喂,打柴的老头儿,我答应你种麦子,可没说把麦子给你呀!”说着,他就叫他的仆人把麦子全都割了,捆到马车上拉走了。

眼看着麦子让地主抢走了,老爷爷和小魔鬼伤心得大哭一场。小魔鬼擦干眼泪说:“老爷爷,我一定想办法,把麦子全都要回来。”他就和老爷爷搓了一根长绳子。

小魔鬼找到地主,说:“麦子是我和老爷爷种的,你总得分给我们一捆吧,一小捆也行啊!”

地主看看来了个孩子,心想:我拉回来那么多麦子,就给他们一小捆吧!他满不在乎地说;“好吧,给你一捆,你去拿吧!”

小魔鬼一声不响,拿了那条长绳子,走进地主的打麦场上,绳子一甩,把所有的麦子捆成一大捆,一个人背起就走。

地主惊呆了,大声喊:“不许拿麦子。”小魔鬼理也不理,只顾往外走。地主气得直跺脚,他叫仆人打开牛棚,把一群大公牛放出来,向小魔鬼冲去。小魔鬼哈哈大笑说:“哎呀,我正累得慌呢,你赶来这么多大公牛,正好给我驮麦子。”他把一头头大公牛全捉住,让它们乖乖地驮着麦子走了。

地主眼看抢来的麦子没了,还赔了一群大公牛,气得两眼一瞪,两脚朝天,死了。

小魔鬼把麦子和大公牛全交给老爷爷,对他说:“老爷爷上次我拿了您的面包,我错了。这会儿您能原谅我了吧?”老爷爷高兴得拉着小魔鬼的手说:“好孩子,谢谢你。”

小魔鬼向老爷爷告别,哼着歌儿回家去了。

猜你喜欢

  • 太平天国内讧的故事

    "太平天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席卷大江南北,定都"天京",强烈震撼了大清王朝,几乎将其推翻。但如此浩大轰烈的运动,最终仍然失败,当然原因多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迅速、严重的腐败。 洪秀全虽

  • 送高帽的故事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行前,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官吏说:"没关系。现在的

  • 义士沈亚米

    澳门附近望区村有一个村民叫沈亚米,他父母早已去世,自己尚未娶妻,独自一人过活。对于葡萄牙人暴行,他早就看不惯,这次见这些强盗如此猖狂,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反抗怒火。他邀集了同村的郭金堂、李宝等七个伙伴,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葡萄牙强盗。他们打

  • 清朝民间吃法残忍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有一个山西一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他要吃炒驴肉丝的时候,要求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直接割下一块肉炒来吃。驴儿身上鲜血直流,就用烧红的铁板烙之,血就止住了。而驴活蹦乱跳,痛得死去活来。 清薛福成《

  • 贼开花

    据《竹叶亭杂记》记载,清代的四川有一种流行甚广的陋规,名叫"贼开花"。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既然认定嫌疑犯是官吏们的合法权力,关押嫌疑犯

  • 清朝的"黑社会"

    道光年间,烟禁很严。在广州一地,嗜鸦片烟者很多,有一位负责戒烟的千总,借戒烟为名,巧取豪夺,收入颇丰。当地有一个无赖,叫陈谭,靠骗人钱财为生,奸诈狡猾。这陈谭在千总对门赁民屋居住。千总出门经常看到他家客人三五成群,迎接客人的仆人衣着华

  • 一钱如爱我无儿

    清道光年间,有个状元叫戴兰芬,他七次赴考,48岁方中,期间历尽艰辛,苦苦攻读,百折不挠,而这些都与他父亲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戴兰芬的父亲是沂湖边上的一个老书生,虽然熟读诗书,却没能混个功名,一直以教书为业。戴老先生做人处事以&quo

  • "洋鬼子"与义和团

    清帝国的官员到人民,对洋人的鄙视惊人地相似:"非我族类,其人必异。"整个大清子民差不多都深信洋人不是人,是某种动物。有一位叫汪仲洋的写他第一次见到的英国士兵:"鹰鼻,猫眼,红胡,双腿不能弯曲,因此不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