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猪的宿命

猪的宿命

收录日期:2025-11-20 17:16:15  热度:10℃

在一片肮脏带着丝丝臊气的昏暗角落,我看着兄弟姐妹们在奋力争夺食槽里的食物。我,只是在一边静静看着,虽然腹中饥饿难耐。我把头望向窗外,那一片碧蓝的天空,还有点点的白云,为了它们,为了心中的执着,我要忍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比同类们要聪明一点,他们也不笨,只是每天想的是如何争夺更多的食物而已。而我,想的却是如何掌握自己的猪生,我不想和父祖辈一般,好吃好喝后,拿自己的身体买单。看着他们一天天壮实,膘也疯狂的在猪群蔓延,我感到害怕和悲哀,我不甘心,我想要自由,是的,自由。

“什么?!”猪圈炸开了窝,我的想法被他们认定为天方夜谭。猪群七嘴八舌的对我进行劝说和教育,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做事,这么舒服的日子,即使是给我们食物的人类,也享受不到的。我说,付出和收获是相等的,不付出,却能安稳的吃住,最终的结果就是像先辈一样,拿自己的身体抵债。众口铄金,我还是难以说服他们同我一起行动。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母亲开口了,孩子,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宿命么,我们注定要被吃掉吗?我不信。

明天,明天。

一个傍晚,兄弟姐妹们都昏昏欲睡了。我借着星光,把圈门轻轻拱开,最后回头看了看我的兄弟姐妹们,我走了。却不想猪二发现了,不是给我临别赠言,却囔囔大叫,他想唤醒主人抓我邀功。其他同伴也被吵醒,纷纷效仿。只有母亲,用急切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明白我做了母亲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我发疯一般奔跑,身后传来人类追赶的脚步声,和同伴们幸灾乐祸的笑声。

不知跑了多久,也不只知我四条腿被刺穿划伤了多少回,我身后一路都是血迹,但我摆脱了人类的追捕。多亏我一直控制着自己的食量,不然带着一身的膘又怎能成功逃脱。我忍不住留下泪水,站在山顶,像狼一般嚎叫,我的自由!自由!

狼来了,一匹昂着头咧着嘴的狼朝我慢慢走来,不时低头舔一舔我流下的血迹,眼中透露着异样的兴奋,仿佛人类男性对裸体女性一般。我猪目圆睁,打算同他拼个你死我活。

一番激烈的大战后,我以一只耳朵,两根肋骨的代价,将他拱下了山崖。我很累,决定找个地方好好养伤,以后好好把握自己的猪生。

我回头朝山下走去,印入眼帘的是十几只绿着眼,咧着嘴滴着口水的狼。

猜你喜欢

  • 爱情就是家常事儿

    在古代,爱情算是一种比较隐晦的情感,很多人都是在结婚后才知道对方的样子。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晴朗的夜空中,将闪烁的星星以神话的方式写出一条银河,既是表现了人与神的差距、平民与皇权的隔阂,又表达了对于忠贞爱情永久的考验。小时候,无

  • 不与人比,不与己比

    克里希那穆提说,人应当认识自己,按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不与人比,也不拿真实的自己与应该的自己比。这是很智慧的说法。人从小就学着跟别人比赛、竞争,比上了就得意洋洋,比不上就羡慕嫉妒恨。人们的才能本来是各种各样的,你这样强,别人那样强,即使

  • 有一件事不可以等

    前年回国,父亲一脸喜悦地答应我说,他计划夏天来欧洲避暑,在瑞士过含饴弄孙的日子。谁知道到了签证的重要关头,因为突发胃出血,父亲就在电话那头说,算了,爸爸年事已高,你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和照顾家庭,怕给你们增加麻烦。我在自己的地方,万一有点什么

  • 母亲笨拙地活着

    至今,母亲只会用手机里的接听键和拨打键,而手机里的联系人里只有我和我姐姐,其他什么号码都没有。我第一次意识到母亲笨拙的生活方式,是在我高中的时候。高中在郊区,公交车少。那段时间,我身体不好,需要吃中药调理。几乎每天早上五点,母亲从家里出发,

  • 猫大王

    猫哥哥做了猫大王,老虎大王送来了一张上好的老虎皮。虎皮铺在椅子的中间,威风凛凛,给猫太王增添了几分威严。一天,猫妹妹听说猫哥哥做了猫大王,就来看他。猫太王的官府戒备森严,猫妹妹根本见不到猫哥哥。她只能站在窗户边,透过玻璃向猫哥哥招手。她兴奋

  • 种子法则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棵苹果树上大概有500个苹果,每个苹果里平均有10粒种子。通过简单的乘法,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棵苹果树大约有5000粒种子。你也许会问,既然种子的数目如此可观,为什么苹果树的数量增加不是那么快呢?原因很简单,并

  • 别人的力量

    一粒雾渴望亲近大地,为此它已等待了很久很久。终于又到了一次气温降低的时候,它发誓要把握这次机会,完成它的愿望。它努力地靠近大地,可身体的轻浮让它无能为力。它知道必须借助风的力量,否则就回不到地面。它焦急地在空中飘荡,它再也不想过没有根的生活

  • 人贵在诚实

    只化妆,不伪装我的爷爷、奶奶相信:人,要么是诚实的,要么是不诚实的,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在他们起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极其通俗的格言:“人生就像刚刚下过雪的一片原野,我走的每一步都会显示在上面。”他们不用高谈阔论,而是用他们的生活实践来诠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