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真假文凭

真假文凭

收录日期:2025-11-21 04:23:19  热度:9℃

一次,他看见一家酒店招人,他便对主管说他不要工资,只要给吃住就行,主管答应了。谁知,第二天去上班时,主管却告诉他,另一个年轻人只要给吃就行了,酒店于是录用了他。

降低要求还是被别人钻了空子,他想到了“零求职”。又流浪了半个月,一家电子厂在招人时,他毛遂自荐地说:“试用期后再给我开工资。”他的这种“零求职”让领导十分欣赏。他决定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便把厂里很多额外的事都给干了,同事给他取外号叫“劳模”。3个月后,刚过试用期的“劳模”便被破格提拔为拉长。

他一边认真干好工作,一边加强学习。当他得知营销部很能锻炼人后,毅然找到领导,要去营销部做推销员。推销是没底薪的,全靠提成,放着拉长不当,却要主动去做推销员,这让领导很不解。他说他只想多锻炼自己,希望领导成全。从那以后,他做推销员一干就是3年。3年时间,他把市场营销知识从理论到实践都掌握得透彻了。这时,他想到了跳槽,可一想到自己是初中生,又只得作罢。

一次,他认识了一家著名家电企业的副总,当他得知副总进公司前也是初中生时,他震惊了,他决定挑战自己。不久,国内一家名气极大的电子公司招策划部经理时,他决定拼搏一把。可激动之余,他又有些心虚了,毕竟招聘的条件是相关专业硕士以上文凭。这时,他想到了那位和自己起点一样的副总。为了不瞻前顾后,没有了生存危机的他,决然辞去了工作,抱着斩断退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去应聘了。

面试时,老总也在场。在要求出示文凭时,他问老总是要看真文凭还是假文凭,老总说当然要看真文凭。他从包里拿出3本厚厚的本子,里面记录了他这么多年做营销的心得体会。老总看后又要看假文凭,他大方地掏出了初中生毕业证,面试室里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他大声地说,硕士、博士和我的初中毕业证都只不过是张纸,公司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我相信我的能力会让硕士、博士都自愧不如……

老总瞪大了眼睛,半天才说,你很狂,我记住了你。3天后,他接到了录用电话。人事负责人告诉他,你的真假两个文凭都没打动老总,但你的勇气可嘉,老总决定给你个机会展示你的能力。随后,他被分配到外地一个商场当营业员。上岗后,他一直在琢磨如何兑现自己的狂言,虽然一时他没想到好点子,但他知道要想在公司立足,自己就必须做个对公司有用的人。那些博士、硕士都比自己多念了几年书,可公司不可能给自己时间去读书啊,如何能尽快赶上呢?

一次,他看到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后,恍然大悟:博士硕士知识全面,如果将博士、硕士比作圆柱体的话,那么自己只要像圆锥体那样在一个点上做透,照样可达到圆柱体的高度,这样不就可以和大家平起平坐了。这样一想,他决定不像博士硕士那样做“全才”,自己只做一名“专才”。思想上的梗塞疏通后,他突然倍感轻松,他决定从营业员做起,做出别人所没有的精彩。

过去自己就有丰富的营销经验,他在短时间内将公司所有产品的性能、优点等掌握得倒背如流。他十分珍惜在公司的每一分钟,每天商场还没开门,他就早早来到大门前。对待顾客时,他很巧妙地将有的放矢和遍地撒网结合起来,做到既灵活又不累赘,他甚至能记住每个客户的姓名,让客户觉得十分亲切。他的这种特别导购方式让他的业绩不断攀升。

再小的岗位也有精彩,他的努力让他得到了回报,连续3个月被评为金牌导购员。不仅如此,每当销售旺季,送货繁忙时,他都自己亲自送货上门安装调试。忙的时候,他经常连续工作到深夜,一次,他竟然累倒在送货的路上……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得到了客户的极大认可,客户纷纷将他介绍给自己熟悉的人。付出就有回报,他的销售业绩在公司所有分卖场中排名第一。

他的努力老总看在眼里,一年后,他被提升为大片区销售主管。每次开会,他都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没想到,做营业员和主管时却锻炼了自己的口才。更为意外的是,他的口才得到了公司总部领导的青睐。他们立即将他调回总部,并成为公司首名被派往台湾跟陈安之教授学习人才潜能开发的员工,随后又师从黑幼龙教授和香港梁立邦老师学习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学成后,他成了总部一名普通的培训师。位子虽小,他却看到了自己的专才得到了认可,他决定再接再厉,创造更多的辉煌。

就在他打算大干一场时,麻烦接踵而至。在给公司中层和新进人员培训时,他便将在老师那学习的经验传授给大家。由于一些老员工知道他的出身,根本看不起他的初中学历,所以在培训时,经常出现尴尬场面,这让他苦恼不已。他给恩师打电话求教,恩师告诉他,你以往只在营销上成为专才,那么,此时,你该慢慢让自己成为总公司的专才!要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向他们灌输,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一语道破天机,他顿悟,如果将公司每个中层的管理才能和经验研究透彻了,并加以兼收并蓄,那么自己不就是公司最优秀的管理人了?!

随后,他将“我讲你听”式培训变成了“谈心交流”式,让每个人谈自己的经验,最后他再补充些自己的观点。“谈心交流”式让大家兴趣倍增,不仅解决了场面尴尬问题,他还趁机免费学习了很多独特的适合公司的第一手管理经验。做培训师后,他觉得眼前最关键的事就是充电了,他记住了恩师的话——必须从一个领域专才向多个领域发展,直至发展为全才。为此,他报考了经济学自考,孜孜不倦地吸收着理论知识的营养。

他的独特培训方式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经公司综合考核,不久,他被提拔为人力资源部总监。从一个初中生到大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他刷新了自己的人生,当初进公司时那句狂言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的确,他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确实超出了硕士甚至博士,可他没满足,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的内心特别感恩,如果当初公司没给自己一个机会,那么现在自己还不知道漂泊在何方。他觉得公司培养自己这么多年,是回报公司也是检验自己专才的时候了。在总部任职时间长了,他明显感觉到公司的机构臃肿,很多岗位的负责人都是公司一些领导的亲戚,公司要想壮大发展,家族式企业经营模式无疑是公司前进的绊脚石。在仔细研究后,他将自己的见解以文字形式写了下来,并冒着出力不讨好的风险递给了老总。

他的意见书得到了老总的极大认可,一直为公司如何更快发展操心的老总,在和董事会研究后,决定将改革的重任交给他。接到老总的决定,他在欣喜之余却又觉得这是个难事。因为,要改革就必须撤销臃肿的机构,分流人员。这样一来,无疑将自己多年辛苦建立的人脉断了,甚至还可能遭到别人的报复。如果改革不成功,公司高层肯定对自己非常失望,他这是出力不讨好啊。短暂的担忧后,他清醒过来,公司不发展,再好的人脉又有何用?自己不是要感恩吗,那何不从眼下开始呢?

为了消除那些员工的误会,他多次在会上讲解现代企业制度等知识,有时甚至单独找员工谈心,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大家明白了,改革不是在害自己,而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公司发展了,员工的福利自然水涨船高。在他的奔走努力下,公司的管理层减少了3层,效益提高了近亿元。

改革的成功,老总被当初这个口出狂言的初中生彻底征服了。他的确看到了,这个拥有真假两个文凭的初中生,他的能力的确让硕士甚至博士自感不如。一个领域的专才再慢慢成长为多方面的专才,直至全才的理念,让他获得了公司一系列荣誉,经董事研究后,升任为总裁助理,年薪近百万。

从一个初中生到年薪百万的总裁助理,这看似是无法逾越的高山,可却被他征服了。他在人生各个阶段的特别打拼计划,成就了他辉煌的今天。读者朋友,如果您学历低,也想干一番大事业,那么,这个初中生的打拼故事无疑就是您奋斗的榜样,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得到前进的动力!

猜你喜欢

  • 为何而学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而言,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陶大哭了。办公室有个新来的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

  • “低就”未必低人一等

    戴着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打算正式进军台湾岛之前,他们需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进行公开的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颇高,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都未能通过。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

  • 自我反省

    人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不断重建自己,使自己终于能知道如何生活。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

  • 少了一个发夹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有一天早上,大

  • 有黑点的珍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它就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可是,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

  • 暴雨起时莫下山

    人若怕鬼,鬼就吓人;人不怕鬼,鬼就怕人。一位参加夏令营回来的同学问我一个问题:假如在登山的时候,下起了暴雨,你该马上下山还是等待救援?我说:“应该马上下山。”同学说:“错了,应该继续前进。”我奇怪地问:“山上的风雨不是更大吗?”那位中学生告

  • 走进星星的世界

    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你自己。有一个美国年轻军官接到调动命令,人事令上将他调派到一处接近沙漠边缘的基地。他不想新婚的妻子跟着他离开都会生活前往受苦,但妻子为了证明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执意陪同前去。年轻军官只好带着妻子前往,并

  • 拖船的生活哲理

    多年前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乘船经过某个都市。站在舰桥上四处眺望,夜空中辉映出岸边的万家灯火,都市喧嚣之声依稀可闻,在船的另一侧只见无尽的黑暗和无边的海水。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平日生活中的烦扰也变得微不足道。我在船上生活了二十五年,现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