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沈括为什么要陷害苏轼?沈括的小故事

沈括为什么要陷害苏轼?沈括的小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6:19:17  热度:8℃

沈括,生于公元1031年,去世于公元1095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发明家。沈括浙江杭州钱塘县人氏,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沈家在当地算是一个书香官僚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在朝为官,外公和舅舅也在朝任职,所以沈括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小的时候受母亲亲自教导,长大之后跟随父亲四处任职开阔眼界。皇佑三年父亲去世之后,以父荫补海州沭阳主簿,嘉佑八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

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新法,作为坚定的变法派,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受到牵连被贬为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守卫边境的时候,又因为永乐城惨败一战而被朝廷责备,贬为均州团练副使,政治生涯宣告结束。

晚年沈括移居润州,修梦溪园。绍圣二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留下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为后人敬仰。

沈括和苏轼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一位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变法派,另一位则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派。新旧两党之间的对立,还不是这两位历史名人最紧密的联系。将两人紧紧的牵连在一起,甚至到了后世也常被人拿来一起辩论的是历史著名的乌台诗案。

事情的发展大概是这样样子的,当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将变法一事搞的风生水起,新党在朝中掌控权柄。作为守旧派中流砥柱的苏轼,在这个时候被宋神宗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

虽然苏轼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统治阶层心中的地位还是不低的。所以等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监督变法事宜的时候,还特地嘱咐他: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沈括到了地方之后,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善待苏轼,而是迅速的搜集苏轼所作的新旧诗词。随后将这些诗词整理分类,找出其中认为是诽谤的诗句,加以详细的注释,回到首都后交给皇帝。

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因为这一类的诗句,苏轼以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下狱,甚至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虽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是也被流放黄州,彻底远离权利的中心。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许多人认为沈括之所以要这样诬陷苏轼,是因为文人相轻,他嫉妒苏轼的才华,为了争夺文名,所以对苏轼进行迫害。

但是小编个人认为,沈括一生最重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面,对于文名之类的应该并不看重。他之所以会下意识的搜集苏轼的这些有诽谤含义的词句,应该只是因为新旧党之间的争斗。

乌台诗案,真正的主导者也不是沈括,而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投机分子。

沈括小的时候,母亲让他背诵唐诗。当背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十分疑惑。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他与小伙伴们相约去山上实地考察。

那个时候正值四月,山脚天气还不错。一行人一路往山上走去,走的越高发现温度越低。等到了山上的时候,大家都冻得瑟瑟发抖。在寒风中不住颤抖的沈括,却一下子茅塞顿开。山上的桃花之所以开的晚,原来是因为气温比山下低的多,所以花季才来的晚。

小的时候就有这种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也难怪日后会写成我国科学史上的著作《梦溪笔谈》了!

猜你喜欢

  • 比开粥铺

    在扬州城,最有名的大粮商有两家,城西的永盛行和城东的满仓行。两家平时相互为敌,比着在大街上摆粥铺,但两家的粥铺倒是救了不少吃不上饭的穷人。因为永盛行掌柜姓刘,满仓行掌柜姓马,人称刘善人”和马善人”。

  • 赛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歇马镇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好让经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这天,县台办给镇政府打来电话,说台胞唐剑雄要来歇马镇投资办企业。这个消息对歇马镇来说是个大喜讯,由于镇长魏世东去市里开会了,镇委书记古田亲自出马,在镇上最好的酒楼设宴为那

  • 远去的水荡

    水三爷一辈子靠捕鱼为生,风里来浪里去,如今头发白了,背也驼了,整个人看上去像一只风干的大虾米,大伙真担心他说不定什么时候会一头栽到水里。儿子和媳妇要接他到城里享福,水三爷只回一句话:我离不开水荡!”

  • 三退松茸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勇家位于西南边陲一个出产松茸的小镇,名叫石溪镇。每到秋季,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常常在夜里到山上去采松茸,卖了松茸可以换来一笔不菲的收入。不过,他今年加入了镇里组织的松茸协会,协会里的事不少,他也没时间采松茸了,眼

  • 两棵古树鉴清官

    新农村建设搞得如火如荼,市长乔大明正忙得不可开交,办公室的门突然被叩响了。请进!”乔大明话音还没落地,秘书小刘就急火火地闯了进来。乔大明见他这副神情,不禁问道:小刘,我不是让你去给我拿份文件吗,怎么刚出去就回来了?”

  • 书法神医

    明朝崇祯年间,京城有个叫沈静的破落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在当地小有名气,尤其是他的狂草,深为书法爱好者所欣赏。

  • 宝镜异事

    话说隋炀帝大业八年,王度见皇帝暴虐,朝政腐败,就辞官返家了。回家途中寄住在好友程雄家里。这天一早,王度漱了口,洗了脸,刚坐下来揽着自己的那面宝镜梳发,只听见背后扑通”一声。王度转身一看,见程家丫鬟鹦鹉莫名其妙地跪在门口,一脸诚惶

  • 神仙指

    清朝末年,河北沧州城内有座岳王庙。庙不大,虽已破旧不堪,却经常有乞丐夜晚在此栖身。腊月初六这天,天空昏暗,大雪漫天,寒风呼号,不时传来野犬的狂吠声。这时,一个叫岳保六的叫花子钻进庙里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