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妻子的“催”

妻子的“催”

收录日期:2025-11-20 19:07:25  热度:8℃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我带着女儿上街玩。临行前,妻子对我说,回来时给她带个外卖。我笑着说:“当然可以,只不过,你不要催!”妻子答应肯定不催。就这样,我和女儿出门了。

玩了约一个小时后,我看手机,觉得差不多要给妻子买外卖了。可女儿说:“妈妈不是答应不催的嘛!爸爸,你陪我多玩会。”禁不住女儿的要求,我准备多陪她玩半小时。可刚玩不到十分钟,妻子的电话来了。我笑着对女儿说:“瞧,催命妈妈来了。”果然,接通电话,妻子大声叫道:“你们怎么光顾着玩,我都快饿死了,还不回来!”其实,离中午吃饭时间还早,只是妻子催习惯了。没办法,只得速买外卖打道回府。小家伙因为没玩过瘾,一脸的不悦。

不是责怪妻子,她以“催”风格见长。生活中,处处能见到她催的身影。上个厕所被她催,孩子起床穿衣服被催,帮她拿个东西,慢了点更是催。这让我和女儿都很不習惯,因为,我和女儿都是慢性子的人,以“慢”见长。因此,与妻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冲突引起不快。

因为被她催,时常忙中出乱。女儿被她催着上学,有时,难免会遗漏东西,不得不回来拿,反而更耽误时间。因为催,导致生活节奏很快,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地享受美食,愉悦地生活。她的这道“催命符”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身上,显得很不自在。孩子在她“快点”的催促声中长大,也不利于健康成长。也曾问过妻子,为何她会如此喜欢催?她说,一来天生是急性子;二来,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妈妈就是一个急性子爱催人的人,从小她也被催惯了,是在催声中长大的。

分析妻子的“催”,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所以催,是急着想把事情办妥,害怕耽误了。比如,催孩子上学,是怕迟到了。出门旅行上个车,嫌车子开得慢,一个劲地催怎么还不到。种种表现显示,催也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有点强迫症的味道。不光自己催自己做事,还喜欢催别人。

妻子的“催”,因为一次小病有了改变。由于长期在催促心理中快速吃饭,不但导致她消化不良,身体还有些发胖。对于特别爱美的妻子来说,胖体型特让她苦恼。在看过医生,得知与吃饭快有一定的关系后,妻子被迫进行改变,吃饭不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一段时间坚持下来,不但身体恢复了苗条,妻子催促的性子也有所改变。孩子有些磨蹭,她也不再强迫孩子去改变,随她去。连女儿都说:“我喜欢现在的妈妈了。”我开车时,她也不再催促,因为她知道安全第一。开门她也不催了,因为她知道,孩子被她一催,可能跑得快,容易摔倒,多等几秒又有什么关系。

妻子改掉“催”的毛病后,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变得不再急躁,不再风风火火,全家人的生活节奏恢复了正常,家庭生活也变得自然和谐。

猜你喜欢

  • 微笑才是冶金术

    一位冶金行业的老板去拜谒一位禅师,他想请禅师帮助自己的心灵解锁。 他问:“禅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我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用最好的人才,聘请最优秀的CEO,拿出收入的一半用来给员工发工资,为什么我的事业还是做不大呢?” 听了老板的话,禅师也

  • 凡人与大师

    凡人对大师说:“我象你一样勤奋努力,也象你一样执着追求,然而我依然是个凡人,而你却成了大师,这是为什么?”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假如现在横亘在你我之间是一条河流,你怎样跨越?” 凡人回答道:“第一条路径,如果有座桥

  • 只有一只眼睛的妈妈

    我的妈妈只有一只眼睛,我讨厌她,她的样子总让我感到尴尬难堪。 妈妈在跳蚤市场开了一家小店,只要是可以用来赚钱补贴家用的,她都卖。 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举行运动会,妈妈来学校看我,我感到很难为情。我朝她狠狠地瞪了一眼,跑开了。第

  • 一粒沙

    有这么一个传说。 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世的旅客。他每天都在赶路,他所走的路就是世界上的路。他很不幸,一开始便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这使他走起路来总不能十分如意。而且走了不久,他的鞋便挑进一粒沙。路既是世上的路,而这世上又遍地是沙土,跳进一粒

  • 嵇康父子两条路

    生个儿子当像谁?从外貌上来看,可能都想生个儿子都是自己的翻版的,如不像自己,那问题就大了。可是从对生活的设计上,是不是都想儿子是自己的翻版呢?大半人都希望儿子走的路不是自己的那条。鲁迅是中国第一文豪,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去做空头文学家

  • 那个曾经任性的女孩,一夜长大

    我们学校的门口有一个煎饼摊,每天放学,那里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同学们说那里的煎饼果子是全城最好吃的。然而,我从不曾光顾那里。不仅仅是因为我口袋里根本没有支付一个煎饼果子的2块钱,还因为那是我早已经熟悉了千百次的味道。 是的,那个每天在门口

  • 自私的男人

    您的爱犹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男孩的父亲突然全身发抖,肌肉萎缩。母亲忙把父亲送进医院,医生说要动手术。 家里穷,母亲急得四处借钱。还没有凑够给父亲治病的钱,此时,男孩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医生说这是遗传,同样得动手术。母亲既着急又伤心,借

  • 青春走不出那张地图

    那年,我刚上高二。开学的第一天,同桌林江便凑过来和我咬耳朵:“今年的班主任是从上面调下来的,教地理,人送绰号追命先生。” 开课第一天,我见到了被称之为“追命先生”的魏老师30多岁,一件很旧的蓝西服,蔫蔫地穿在瘦小的身体上。与他落魄外表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