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北宋诗人郑侠简介 郑侠人物结局?

北宋诗人郑侠简介 郑侠人物结局?

收录日期:2025-11-20 22:14:57  热度:11℃

郑侠是北宋时期诗人,出生在一个小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郑翚曾任江宁酒税监。郑侠是在北宋嘉祐四年,出生在这个清贫家庭的。

在现代一个小官家庭,怎么也是小康层面,怎么郑家就清贫了呢?这不是乱说的,首先当时的整个社会发展就不能与现代可比。酒税监职位低微,根本没多少俸禄可拿。郑侠的父亲又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从不中饱私囊,以权谋私,捞外水。而除了郑侠之外,家中还有不少的姊妹兄弟,开销挺大,所以郑家只能勉强度日。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郑侠自幼就立下矢志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古代科举读书才是改变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在郑侠的努力下,他的学识渐渐丰富,名声也逐渐远扬。

治平二年,郑侠到父亲任职之所读书,就读于清凉寺。当时王安石正好在江宁做知府,听说了郑侠的名字,于是特意召见了他。郑侠不是花架子,一番交谈下,王安石对这个年轻人十分赞赏,多次出言勉力他继续读书,成为国家 有用的人才。

在王安石的关照和勉力下,郑侠在两年后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七岁,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

后来王安石受到宋神宗重用,提为参知政事,并全力主持新法,进行变法事宜。郑侠受到王安石的提拔,成为光州司法参军。任职期间,郑侠依法处置各类刑事案件,但凡有疑案,只要郑侠审清楚上报,王安石都会给予批复。

熙宁五年,郑侠任职期满,王安石的新法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当时王安石召见郑侠,并表示希望郑侠通过考试新法选举人才的考试,这样可以越级提拔回京。

郑侠在地方任职的时候,见多了新法实施的弊端,于是不同意进行此类考试。当然他也不好直接拒绝,找了个不熟悉新法的理由推辞。

郑侠此后多次找机会劝谏王安石,向他阐明新法推行的弊端,说明在在各州县施行过程中给人民造成的危害。然而王安石对此不予理会,郑侠感到十分失望。尽管日后仍然会写信劝谏的,但是两人的感情到底还是渐渐疏远了。

熙宁六年,宋朝遇到大灾荒。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因为饥饿而死。然而那个时候正直秋收时节,官府还一个劲儿的催促百姓交换上年青苗法的本息,更使得百信生活越发艰难,许多人因此丧命。

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些都是郑侠亲眼所见。对出现这样的情况,郑侠十分痛心,坚定了反对新法的道路。

熙宁七年三月,郑侠画成《流民图》,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奏疏送到阁门,不被接纳,只好假称秘密紧急边报,发马递直送银台司,呈给神宗皇帝,疏称: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宋神宗看了郑侠的奏报,看了他画的流民图,夜不能寐,变法的决心受到动摇,有了停止变法的想法。第二天就命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三卫上报熙河用兵之事,诸路上报人民流散原因,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等。

虽然最后因为新派人氏的辩论而变法恢复,但是仍然动摇了变法的根基。郑侠因为此事,受到新党攻击,最终被罢职。

回到家乡之后,郑侠住在一所将倒塌的僧屋中,英州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十分钦敬郑侠,让子弟跟随郑侠读书,为郑侠建房居住。此后郑侠一直在英州居住,一直等到宋哲宗登基,大赦天下,郑侠遇赦才得以回到福清。后来经苏轼、孙觉的联名推荐,被起用为泉州教授。

等到章惇掌权,新党再次执政的时候,郑侠又被贬到英州。

宣和元年,郑侠罢职回乡十二年,在家乡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猜你喜欢

  • 乞丐公子

    1.公子变乞丐古时,城中有位王员外,家财万贯,妻子美若天仙。唯一不足的是,儿子顽劣不堪,十五岁的年龄,别人家的公子都该考上秀才了,他却痴迷唱戏,流连青楼,还时常打架斗殴,惹是生非。人们都议论,这王员外为人谦和善良,是全城有名的善人,这儿子是

  • 救命的戏法

    清朝末年,金堂县白庙村村民吴大明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去镇上找瑞生堂的大夫看了,大夫说可以治,但治这种病需要用人参、鹿茸之类的名贵药材,第一笔医药费就要二十两银子。吴大明家里有祖上留下来的几亩薄地,一年收的庄稼,除去家里的口粮,再除去苛捐杂税

  • 绝妙的计策

    清朝嘉庆年间,江南泾县县城里有一间杂货铺,铺主是杨掌柜。杨掌柜有个儿子叫杨勤多,勉强考中了个秀才功名,杨掌柜却一心指望他出人头地。杨家的杂货铺旁有一家高记丝绸铺,铺主是高掌柜。杨家杂货铺的生意原本不错,但高掌柜经常暗中使绊子,使得杂货铺的生

  • 自己索命

    清朝末年,唐县大旱。刘大胖一双手难以养活两个人,只好辞别新婚的妻子,约了邻居李小个子,去东北挖人参。两个人在深山老林里转了大半年,刘大胖连个人参毛也没见着;李小个子倒挺幸运,挖到了一棵棒槌参。李小个子心肠好,说:“咱们两个是一起出来的,这人

  • 道士的预言

    清朝乾隆皇帝统治的第三年,秀水人祝宜臣在乡试时考中了举人。中举之后,他便和朋友一起到外地游玩去了,只剩父亲祝某和奴仆在家。祝某的父亲早年中举,顺风顺水过关斩将,曾担任过清朝的按察使,被乡邻称为祝进士。所以他花大价钱延请名师,把儿子从秀才培养

  • 刨底与挖坑

    清末,省城有个大富商叫蓝河。这年大年初一,他逛庙会来到了城隍庙,赶上说相声的孙讽正在撂地,就驻足听了一会儿,谁知这段子听得他怒火中烧。孙讽说的这段叫《知县见巡抚》,讽刺不学无术的富商花錢捐官做了知县,见到巡抚时丑态百出。正巧蓝河也曾捐过官,

  • 五分钱地主

    从前,山东济宁一个村子里,有个姓曹的地主叫曹三金。曹三金家大业大,但日子过得很节俭,一个破底的茶杯,他都能用上好几年不舍得换。那年秋天,老天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村子变成了鱼塘,用土挑成的毛坯房被水泡得摇摇欲坠,村民们都不得不往县城逃难。这

  • 建文帝迷雾

    1。太监失踪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之后,南京城里展开了一次大清查,皇宫里每个人的身份都要经过反复核实。这可忙坏了锦衣卫统领赵克用,皇宫里太监宫女有好几万,想要统计清楚,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赵克用查来查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