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杜仲花开,密林深处“富二代”的爱感天动地

杜仲花开,密林深处“富二代”的爱感天动地

收录日期:2025-11-20 17:18:17  热度:10℃

一个花天酒地的“富二代”,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原始森林,两次登上高高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寻找一种叫做杜仲的植物。途中,他历尽艰险,更有令人意外的离奇遭遇……他为何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不顾安危的行为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命和尊严在呼唤:

寻爱的哥哥要为高原少女建澡堂

看着14岁的冯丫丫那一丝不挂、冰冷的尸体,张晓光的心如同被刀子狠狠地绞动着:“不能再让这里的女孩们这样没有尊严地活着了,一定要尽快帮她们建好澡堂。”

张晓光,成都市青白江区一个建筑商的儿子,典型的“富二代”,从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没有寻找工作。优越的家境,让他全无生活追求,成天和朋友们一起吃喝玩乐。在认识钟琳琳之前,张晓光也许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放弃这样糜烂的生活,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萌生出帮这些贫穷的高原少女建澡堂的愿望!

2008年4月,在一次朋友的生日派对上,张晓光被纤巧灵秀的钟琳琳迷住了,他马上展开了爱情攻势。可钟琳琳却直率地拒绝了他,她轻蔑地说:“我不会嫁给一个穷人!”

张晓光一愣:“我都算穷人?”钟琳琳说:“你显摆的是你父亲的产业,而你自己呢?”张晓光就像挨了当头一棒,悻悻地说:“我会证明给你看的!”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请你上香格里拉大酒店吃晚餐!”钟琳琳毫不示弱。

同样是“富二代”的钟琳琳和张晓光截然不同,她读大学的学费都是靠自己挣的,平日里从不胡乱花钱,而且热衷公益活动。

了解到这些,张晓光对钟琳琳的敬意油然而生,并有生以来第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自己已经24岁了,却没有任何作为,终日如寄生虫一般生活……张晓光觉得,只有提高了自我,才有资格去追求钟琳琳。可该怎么做呢?张晓光想了很久:钟琳琳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心理医师,那我就应该去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啊!

2008年5月,5·12地震发生了,张晓光担心钟琳琳在地震中受伤,赶紧和她联系,可她家里的电话是钟琳琳的父亲接的,他告诉张晓光,钟琳琳已经去绵阳的重灾区当志愿者了。

张晓光再次被钟琳琳的行为所震撼,他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不再是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男子汉!就这样,5月15日,张晓光来到了平武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村,做了一名临时的代课教师。3个月后,灾区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张晓光也打算回成都。可走的那天,几十名孩子却围住了他,恳请他能再停留一段时间。张晓光十分为难。一个叫冯丫丫的女孩“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流泪说:“张老师,救救我吧,我爹要我嫁人了。”冯丫丫才14岁啊!张晓光震惊了!多次交涉后,冯丫丫的父亲终于让女儿继续求学了。

可就在2008年11月的这天,张晓光却见到了冯丫丫那冷冰的尸体,一场意外,夺去了这个女孩的尊严和生命。

原来,在这些贫穷的高原地区,由于没有公共的澡堂,家里的环境也非常简陋,因此,洗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般来说,这里的人们从头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就不洗澡了。而即使在夏天,男人们或下河去洗,或只穿着内裤就在门前洗,而女人们,特别是青春少女,只能端一盆水到卧室里擦擦身子。两年前,一个女孩在夏天的时候,把家里的被单拿出来,围住四周,提水到树林里去浇着水洗澡,被蛇咬伤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女孩在树林里洗澡遭到歹徒强暴的事件。从那以后,洗澡成了女孩们禁忌的话题,也是她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2008年11月里的一天,天气很好,冯丫丫在自己卧室的墙根刨了个洞,烧了两大桶水放在凳子上,往身上浇水洗起来。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在冬天洗上热水澡,那种舒适畅快的感觉使她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虽然墙根刨了流水洞,但大量的水还是溅到了墙上,年久失修的土坯墙,又被地震震过,再经水一泡,“轰”地一声塌陷了。被人刨起来时,一丝不挂的冯丫丫,身子已经渐渐冷却了……

“你怎么想起在大冬天洗澡啊?”冯老汉撕心裂肺的哭声像针一样扎进张晓光的心,并让他萌发了尽快为这些高原少女建一座澡堂的愿望。

可建一个这样的公共澡堂需要多少钱呢?张晓光找人核算了一下,大概需要10万元。要是在以前,这点钱对张晓光来说算不了什么,可现在他却觉得有些沉重,因为他不愿意伸手向父亲要钱,他想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这个壮举!

雪宝顶的传奇:

用神奇的药材馈赠爱心使者

为了筹到这笔钱,那年寒假,张晓光背着家人,到处征集募捐款,可千辛万苦,却只凑到了近两万元。“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弄到钱呢?”张晓光心急如焚。

春节的时候,有人送给张晓光的母亲一包杜仲茶,说明书上注明是采摘杜仲树的嫩叶和花朵加工而成,具有养颜和降血压的功效。张晓光一下子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乡下不是有很多杜仲树吗?能不能利用这个赚钱建澡堂呢?张晓光迅速查阅了资料,才知道杜仲树全身都是宝: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药店收购价高达每斤20元。

大年初二,张晓光急忙忙地从成都返回平武,说服孩子们提前来学校上课。因为张晓光打算清明节过后,就暂时停课把孩子们一起带到野外去采收杜仲。很快,附近的杜仲花叶和树皮被采集一空,张晓光又带着孩子们往深山里走,把方圆十几里的杜仲皮都割光了。

2009年5月,张晓光把晒干后的树皮运到绵阳的药材市场一卖,足足赚了两万多元!当收购商听说他的杜仲是来自于平武县偏远的乡下时,惊喜地说:“高原上的杜仲生长缓慢,皮厚,颜色深,药效好,如果你们能吃苦,离你们那儿80公里外就是岷山的主峰雪宝顶,那里的杜仲树有一个人的合围之粗,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如果能割下那里的树皮,我可以出100元一斤!当然,你甭想骗我,我把你的树皮拿到酒里一泡便知真假。”

张晓光立刻动心了,只要能赚更多的钱来建澡堂,甭说上雪峰,就是上火山也行!但毕竟路途遥远,家长们都不让自家的孩子跟着去,也反对张晓光去。有两个与张晓光同龄的年轻人感动了,愿意和张晓光一起去雪宝顶。

张晓光一行在原始丛林里穿行。脸被荆棘划破了,脚上打起了血泡;渴了喝溪水,饿了啃干粮;夜晚的时候,他们就生起一堆火防止野兽的侵袭。就这样,张晓光一行三人在密林里跌跌撞撞走了两天,7月4日傍晚,浑身挂彩、并发着高烧的张晓光和两个年轻人终于来到雪宝顶的山脚下,他们找了个农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拖着像灌了铅似的双腿上了山。

药材商说得不假。雪宝顶北面的山坳里,一片连一片,全是水桶粗、二十多米高的杜仲树。即使他们三人只取树干的精华部分,恐怕连割三个月也割不完。张晓光纳闷,这么好的药材,怎么就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呢?也许是这座深山里的山民不知道杜仲是个宝贝吧!

满山的杜仲花送来阵阵芳香,张晓光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全身的肌肉也不那么酸痛了。没多大一会儿,他们就割取了三大麻袋。

就在张晓光高兴地盘算着还要割多少才能赚足六万元钱时,山谷里突然传来阵阵呐喊:“不要让他们跑了!”“把那三个贼抓住!”刹时,几十个山民抄起棍棒,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张晓光的脊背直冒冷汗,叫苦不迭:“我就说嘛 ,这天下原本没有白吃的午餐啊!难怪药材商要出那么高的价!”两个伙伴更是吓瘫在地,不敢动弹。

虽然张晓光他们急急忙忙地解释个不停,但那些山民根本不听,没收了他们采下的药材和工具,并将他们捆绑起来,连拖带拉地下了山。

张晓光他们被扔在村里的一个晒场上,一个村长模样的中年人问话了,要他们老实交代,为什么要来偷他们的药材,否则,就将他们扭送到派出所!听到对方说的这些话还有些法律意识,张晓光想:这就好办了。他挣扎着,将真实情况讲了出来:“为了这些可怜的小女孩能洗上热水澡,为了她们的生命和尊严不受到侵害,我们才这样做的,请放我们一马!采了你们的药材,该付多少钱,我们付,我们只求挣点人工钱和路费差价好吗?”

猜你喜欢

  •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

  •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

  •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

  • 将心比心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庄王不

  • 心灰意冷

    在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不识妖怪红孩儿变化,不听孙悟空再三劝阻,非要搭救。红孩儿乘机使神通压住孙悟空,弄起一阵旋风,走石扬沙,摄了唐僧,去得无踪无影。等行者甩去重负,风已经停了。只见白龙马战兢兢嘶叫,行李丢在路下,八戒伏在崖下呻吟,沙僧蹲在坡

  • 平易近人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一直忠心辅佐武王和成王。姜子牙被封在齐地。过了五个月,姜子牙回来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情况。周公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快。”周公

  • 不贪为宝

    鲁襄公十五年,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宝玉,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宋人说:我把它给玉工鉴定,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宝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