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杨靖宇的故事

杨靖宇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4:31:40  热度:8℃

一个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地叛变了,出卖了抗日联军。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

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出去,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解释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

杨靖宇留下来,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3次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这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吃的一点没有了,当地群众也联系不上,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

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

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

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火,杨靖宇身边是剩下两个小战士。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的,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

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敌人发现了杨靖宇,而且就他一个人。几个敌兵追了过来,举着枪大喊:“快投降吧!有你的大官当!”

杨靖宇拔出两只手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敌人倒下一大片。蜂拥的敌人将杨靖宇围了上来,一个敌兵又喊道:“快投降吧!你跑不了了!”

杨靖宇的左手受伤了,他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一窝蜂拥上来。杨靖宇狠狠地向敌人射击,几个敌兵又倒下来。可是,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

在危急时刻,身负重伤的杨靖宇,身靠一棵大树,吃力的举起了手枪,怒视着凶恶的敌人,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敌人吓得目瞪口呆。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万恶的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将杨靖宇的头割下,又解剖了他的尸体,要看看他肚子里有什么东西,使他坚持了那么多天的战斗。结果,他们发现杨靖宇的肠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在我们享受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要牢牢地记住,这幸福和快乐是像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像他那样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为振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 公鸡喔喔啼

    小伙伴们约好明天早晨去爬山,大家都推荐公鸡来叫早。你真的会那么准时吗?没问题!我一定让大家满意。别担心,你没听说过母鸡咯咯会生蛋,公鸡喔喔会报晓吗?报晓?你真是小笨猪,从古到今,人类常常请公鸡去报晓,因为天一亮公鸡就会喔喔啼。是呀,无论晴天

  • 绕过“弯路”等于走更大的弯路

    工作以后,父亲经常对我说,工作中不要怕走“弯路”,更不要试图绕过“弯路”。起初,我对父亲的话不以为然,彼时的我意气风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可是很快,父亲的话就应验在了我的工作中。那天,公司有一张计划表需要我用两个小时完成。

  • 凭本事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

    偶然在某公众号里发现自己的一篇旧作,居然有好几万的阅读点击。那一瞬间,我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暗自佩服自己,随手写的小东西也能引来万人围观。清醒过后,当然明白,这海量阅读与文章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跟自己的才华更是没半毛钱关系,应归功于那个公众

  • 摁坏了12部手机的拇指作家

    在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一名戴着眼镜,头戴小白帽的中年妇女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就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参政议政。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女科学家或各部门的女领导,而是从大西北的黄土地上走来的一位回族农村妇女,她叫马慧娟,她的另外一个身

  • 100次的失败是为了101次的成功

    1949年,吴孟超在华东军区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当住院医生,有幸成为裘法祖教授的学生。当吴孟超提升为主治医生,为选择一个固定的外科方向而迷茫时,裘教授对他说:“我国在肝脏外科方面还是空白,如果你有决心,可朝这个方向发展。”吴孟超茅塞顿开

  • 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成功的因素,1000个人恐怕会给出1000种答案。个人的经历、机遇、特点都不相同,促成其取得成功的因素自然不一而足。有的人是因为锲而不舍的坚持,有的人是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有的人是遇到千载难逢的机遇。外界条件和环境我们无法左右,可总有一些共

  • 俯下身子去接近梦想

    当你驾车行驶到成渝公路中段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门外排着长队的路边店,店名叫“唐僧柚长生店”,也许你会好奇地停车看一看。说起这“唐僧柚长生店”,还有一段温馨的故事呢。这家店店主叫张可,是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前年,张可大学毕业,揣着毕业证到处

  • 成功,先要弯下腰

    台商罗田安3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十几家企业的董事长。那个时候,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正处于腾飞时期。有幸踏着这个腾飞的浪潮和节拍,罗田安的财富和事业也演绎着加速度的膨胀和“腾飞”。他的资产迅速飙升到几个亿。“我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