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感悟人文

感悟人文

收录日期:2025-11-20 18:46:23  热度:8℃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说得清楚。

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着我们的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我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我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下来了,下来一位先生,对我们的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回到车上,把车靠边,让我们先过。我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告诉我:“他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他还说,‘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异国的侄儿也给我讲过另一个故事:一次周末休闲,他随一位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台湾同胞去悉尼近海捞捕鱼虾。每撒下一网都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同胞总要挑拣一番,然后将剩下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我侄儿不解地问,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位同胞平静地回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去海里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尺寸的魚虾才可以捕捞。”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不管你啊。”那位同胞淡淡一笑道:“处久了你就知道,在这里,不是什么都非得要别人来提醒,来督促。”

两则故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我们常言的“素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诚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最朴素的层面,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

对照别人,看看我们自己,我想,感到羞愧的不应只是梁晓声。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得好:“文化可以立国。”我想,为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也为我们自己更自在,补经济课,补科技课,补法律意识课,都不错,但我们现在最需要补上的应该是人文这一课。

猜你喜欢

  • 粽子王的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说,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夫。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的人;将许多人都喝

  • 黄乒乓告状

    黄乒乓的一亩三分地被张财主的地紧紧包围着,显得很单薄,张财主便找上门来说,老黄啊,你瞧,你的地和我的地搁在一块分不清谁是谁的,干脆你把地卖给我吧。”那可不行,”老黄斩钉截铁的说,我们家三代都种这块地,怎么能卖呢。&r

  • 月老换亲

    从前,有两对夫妇,比邻而居,经常见面。天长日久他们彼此间开始羡慕对方的伴侣,甚至觉得对方的伴侣更适合自己。于是他们一起来到月老庙抱怨说:我们的婚姻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希望您能从新给我们安排伴侣令我们幸福。”他们的祈求正好被前来查看

  • 曾雅彦草鞋写“一”字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人写字都是用毛笔,没有听说用草鞋写字的。但在泰和却流传着曾雅彦用草鞋写字的故事。曾雅彦(1425——1503)又名曾彦,字子美,泰和沙村南坑人。明成化戊戌年(1478)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修撰、南京翰林

  • 丢鸡

    刘二是个非常小气又爱占便宜的人,常常借邻居东西不还,偷拿街坊东西无赖说成自己家的,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怕了他,见面都躲着他走。这一天,刘二家隔壁新搬来一户人家。刘二鬼头鬼脑地趴在院墙上看,发现新邻居家的鸡笼没关好,一只母鸡跑了出来。他眼前一亮

  • 烧书做饭

    古时候有位家里很穷的孩子,拜当时一位有名的学者为师,学习做学问。可是孩子来了几天,学者只教他做一些农活,却不教他怎么做学问,孩子不免有些心急。他看见学者的书房有很多书,就偷偷地拿了一本读了起来。学者见孩子不做农活拿着本书念念有词,于是走过去

  • 山庙

    传说在一座深山老林里有一座庙。此寺庙正坐落在山腰上。你说怪不怪,在这个村庄里竟然没人知道那半山腰上有寺庙。不是村里人不上那山,村里人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去那山上砍柴之类,但就是没人发现那座寺庙。难道该寺庙自会隐身不成?物也,非能所隐。堂堂而立的

  • 老国王的忧虑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国王,他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样样都很出众,兄弟俩的感情好的让人羡慕。时间一天天过去,兄弟俩都长成了大小伙子。而国王渐渐老了,有一天邻国的使者送信来说:我们的老国王去世了,他的小王子继承了王位。”老国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