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只认死理的毛毛虫

只认死理的毛毛虫

收录日期:2025-11-21 13:19:29  热度:12℃

在非洲和地中海一带,有一种毛毛虫,它们习惯于成百只地集结在一起生活。在外出觅食时,通常是一只队长带头,其他的毛毛虫一只紧跟着一只排成一列前进,等到吃饱了肚子,它们又排好队原路返回。可以说,它们是一种非常有纪律有原则的物种。

这种虫子的行为引起了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的注意。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爱吃的松叶。

由于这些毛毛虫天生有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的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一圈圈的绕着花盆,这群毛毛虫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其间也稍做休息,但对近在咫尺的松叶就是事儿不加班。

时间慢慢过去,守纪律的毛毛虫队列丝毫不乱,依然没头没脑地兜圈子。连续七天七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到6英寸远的地方,结果它们却一个个饿死了。

后来,约翰·法伯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写道:“这其中,任何一个毛毛虫只要稍稍有点与众不同,就会吃上新鲜的松叶,过上更好的生活。”

毛毛虫的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犯过同样的错误,做一件事,自己不动脑思考,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尾着别人的屁股,一条道走到黑,进入死胡同儿出不来,殊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敢于不认死理,脚长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大脑长在自己头上,要相信自己比别人棒。不认死理,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 舌见上的无知于偏见

    (一) 作为一个正宗的南方人、湘西的土家女,小时候我对面这种东西几乎是到了厌恶的地步。当然,一个人厌恶一个地方的食物,莫名其妙地也会厌恶那个地方的人。 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一个北方女生,每天早上去食堂买五个馒头,一粒米饭都

  • 细胞、老鼠和医生

    堂侄自小学业优秀,考取了一所有名的医学院。接着读研究生,硕士课题做的是老年痴呆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用试管养了一年多细胞,对培养液的配制、温度、湿度,免疫组化、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发了几篇文章。然后读博士,用小白鼠做

  • 路上遇见的几个人

    去贺兰山旅游,满目苍凉,绝少草木。不知不觉转进大山深处,颇有空山寂寂之感。忽闻歌声,男子粗犷的嗓音,虽音律不准,却有着一种豪迈的情绪。急急向上走,看见了那个40岁左右的男人,手提一丝袋,正在山石间找寻着什么。 慢慢与之攀谈,知晓他

  • 一生是游不完的旅途

    动物里,只有鱼像雕刻工艺品。几百枚云母片对称黏在鱼身上,叫鱼鳞。每一片鱼鳞如一片贝壳,比人的指甲更圆,是鱼的铠甲。 鱼在水里漫步,却没有脚。它始终在沉思,水让鱼沉默并成为习惯。 人的身体有正面与背面,对鱼来说,是左面右面。鱼

  • 花样人生

    养了盆兰草,我自顾自地唤它美人草。家人笑我缺乏花草常识,可我依然我行我素,乐颠颠地陶醉在花花世界里。 美人草花期长,足足美了两个多月。这60多天里,我几乎每天都要看它好几回,比如看电视,视线会不自觉地游离到它身上;来回拖地板,时不

  • 别等到花儿都谢了

    父亲种了一棵稀有品种的兰草,数年未见开花,每每希望又每每失望,于是更加精心地侍弄,浇水施肥,以寄希望于下一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久的等待之后,那株兰草终于芬芳吐蕊,幽香袭人。父亲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语无伦次地说:花儿开了,真的开了

  • 那些统统不是我们的人生

    找深度 亲爱的宝宝: 听说有人在电视里面找深度耶。我好诧异。 电视很方便,但很肤浅,在电视里面找深度,太看得起电视了,太看不起电视没出现前的文明史了。 何苦看电视找深度啊?为什么不去看书呢? 误解 亲

  • 谁是最可怕的人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回国。一次在返程中,我和邻座的小女孩聊上了。她虽然离开大学校门不久,却满脸是成年人的自信与干练,举手投足间处处流露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自信与老练。她告诉我她是到美国去攻读商科硕士学位的。 第一次出国,心里有点紧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