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微信之父”张小龙:坚守纯粹

“微信之父”张小龙:坚守纯粹

收录日期:2025-11-21 13:20:30  热度:10℃

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张小龙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不善交际,但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

从推出foxmail到被腾讯收购,并为腾讯开发出qq超大附件邮箱,再到推出微信,张小龙走的是一条极客或产品经理之路。很多企业家亦经常自称为产品经理,如乔布斯、马化腾、扎克伯格、李彦宏、雷军、周鸿祎等,但产品经理不一定是企业家。2013年,与张小龙一样不善社交的扎克伯格已完成从极客向企业家的转化,而张小龙没有选择同样的道路。

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

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张小龙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foxmail创立者。1997年,张小龙自己编程的foxmail面世,并凭借口碑迅速拥有400万用户。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但他并未选择创业。2000年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买走。对此,张小龙说:“相比从程序员直接过渡到职业经理人,成为一个带着许多人一起做产品的产品经理更适合自己。”

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5年。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

2007年,qq邮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举成功,成为中国用户人数最多的邮箱,张小龙团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新的问题是,张小龙需要从比较“重”的软件思维转向比较“轻”的互联网思维。

张小龙的幸运在于腾讯较为灵活的机制,以及马化腾的知人善用。张小龙决定做微信产品时,只是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做了几点说明,马化腾当晚便回复同意。

在微信起步阶段,马化腾亦给予其较大的资源倾斜。2010年11月,微信立项,张小龙带领广州研发中心的几十个人开始尝试做中国的kik(美国一款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彼时,腾讯与360对战正酣,已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腾讯还处在可能被颠覆的焦虑之中。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是第一号产品经理,张小龙则被称为第二号产品经理。如果没有马化腾的果断决策,张小龙或已被埋没。

加入腾讯后的第7年,2012年年初,微信用户过亿,张小龙一举成名,腾讯也因此被评为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马化腾则修正说:不是船票,是站台票。

极客身份与文艺内心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与张小龙有过多次接触,他认为,张小龙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极客精神在中国的可能性:能理解用户需求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像张小龙这样,不是简单迎合,而是引导并让用户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张鹏认为,微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款成功的产品,还在于它把人机关系和交互模式彻底互联网化了,在过去两年,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并且未来还会对商业有更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张小龙的极客精神起了关键作用:好奇心、探索欲和改变世界的情怀。

在微信的版本升级过程中,不乏对微信的批评和质疑之声,例如发朋友圈文字太困难、对媒体不够友好、微信缺乏商业化能力等。对这些,张小龙不解释不回应,当然,也不为所动。

2013年6月初,微信5.0版本面世,对微信公众号作了折叠和调整,明确表示“微信不是营销平台”。

在众多产品经理看来,这种“改变世界,但不被世界改变”的做派颇具极客精神,张小龙亦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接近乔布斯精神的人,几乎被捧上神坛。

张小龙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出售foxmail让他实现了财务自由;腾讯集团的支持,又偏安广州研发中心一隅让他有了实现理想的机会。

虽然被冠之以“极客”称号,张小龙却认为,极客对互联网的推动作用或许被夸大了,商业公司对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大。当然,极客还有另一面:文艺。

在2011年秋的交流活动中,面对学弟学妹,张小龙说:“摇一摇不是简单的陌生交友,是人类两性需求的一种体现。”在讨论摇一摇的界面设计时,张小龙本来想用维纳斯或者大卫雕像,但考虑到“裸露”可能带来问题,就换成了一朵花。面对年轻的大学生,张小龙则建议他们多读读哲学类的书,即使从事技术工作,哲学也有助于“了解人性,而非所谓用户需求”。

在外界看来,张小龙的这种“文艺”特质对微信产品本身有很大影响,但张小龙本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对互联网产品来说,理性才是一款产品的基础。对现在的微信来说,不做大、不做平台,微信就会死掉。这时候,平台化、大而全就是美的,如果追求文艺范儿、小而美,反而会成为病态。

巅峰过后,身不由己

进入2013年,这些问题依次出现:微信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关注;微信威胁到电信运营商,并在合纵连横中与之达成妥协;微信在硅谷开设办公室,其国际化成败将证明微信成功的可持续性。

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紧迫关键,但似乎与张小龙自己的关系已没那么紧密。张小龙并非躲进小楼自成一统的“技术宅”,对产品和商业的结合与冲突,他有自己的想法。但随着微信外延的扩展,电商部门、支付部门、游戏部门难免与微信有嫁接与合作,他本人和微信都在经历这样的变化。

对于国际化,张小龙则认为,很多时候,人们把文化壁垒当作国际化受阻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要在产品本身和市场上下功夫。

对张小龙来说,随着微信的扩展,自身对微信的控制力会减少。对马化腾来说,张小龙和微信则有除了产品、平台之外的更大意义:成为腾讯自我革新的鲇鱼和杠杆。

“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在知乎社区上,张小龙回答道:“说明纯粹也能成功。”已经将微信送上轨道的张小龙,或许从内心深处,仍希望坚持这种纯粹。

猜你喜欢

  • 有奶是娘

    张贵三十刚出头,却是个十足的鸽迷,这几天,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前段时间花大价钱买来的一对极品火凤凰开始叼草垒窝,准备下蛋啦!碰巧张贵的爹进城,荽在城里住上一阵子,他见儿子迷上了养鸽,家里的事不管不顾,气得跺着脚,指着张贵的鼻子骂了一通,可张

  • 掌心里的爱情

    摊开他的掌心,我终于看清楚,那一道不肯泄露天机的感情线,原是我一生都不能去的禁区呵!浪漫的我最爱给人看手相,朋友们都戏称我是预测爱情的小巫女。一直都固执地认为,人的掌心是藏着玄之又玄的秘密的,所有感情的悲欢离合,都尽收在那条感情线里,闲时常

  • 我爱了你那么多年

    陈晓晓一直都记得,第一次见到林维的时候,自己只有17岁。领书的时候林维排在她前面,他个子很高,穿浅蓝色的格子衬衫,白色球鞋,后退的时候不小心踩了陈晓晓一脚,急忙回过头来道歉。陈晓晓看着他慌张的样子觉得很好笑,林维也笑了。他的笑容很干净,露出

  • 和会计师相爱的下场

    我是在去恒宇公司报到那天遇到高松这个冤家的。恒宇公司的人事处在18层。那天,我一脚踏进电梯,刚摁亮18层的数字键,就听得身后一声揶揄:“哼,十八层地狱!”我恼怒地扭过头去,看见一个男孩正斜靠在栏杆上——这家伙人长得挺帅的,却套着一身松松垮垮

  • 一块月饼的爱情故事

    50年代末,上海一所大学校园,一对男女学生相爱了。那时校园里绝对禁止恋爱,校方对他们一再劝阻、警告,两个年轻人却始终如胶似漆。校方只有使出最后一着,毕业时将男的“流放”到遥远的大西北,女的从宽留在上海,实际是将一对鸳鸯拆散。女的不肯独自留上

  • 非血之爱

    爱有无数种分类,我以为最简单的是以血为界。一种是血缘之爱,比如母亲之爱亲子扩展至子孙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亲属爱表兄、表弟、堂姐、堂妹……甚至爱先人爱祖宗,都属于这个范畴。还有一种爱在血之外,姑且称为——非血之爱。比如爱朋友,爱长官,爱

  • 爱情“备用扣”

    小雪的男友移情别恋,她陷入极度的悲伤中难以自拔。众人纷纷安慰她,有人还张罗着要给她介绍更优秀的男友,希望她早日走出失恋的阴影,可小雪偏偏旧情难舍,一直怀恋着那个负心的男人。这一天,从法国归来的女友慧子来看她。一见面,慧子便给小雪讲了一个真实

  • 他握住了那只颤抖的手

    在别人看来,他们是很般配的一对。他在广告公司任策划文案,她则搞平面设计。当然他很英俊,她很美丽。怎么会产生爱情的,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了。好像他们经常接触,谈创作,工作晚了也到酒吧里坐坐,他送她回家。后来,他们开始谈婚论嫁。要是没有广告公司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