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一份我们担当不起的爱

一份我们担当不起的爱

收录日期:2025-11-20 15:33:43  热度:10℃

去年他去了。那天我茫然地走在大街上,心里难过的洪流冲击着眼眶,寻遍所有理由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语可以解释这眼泪。

爱吗?不!他丑、他笨,他没有很深的文化;亲吗?不!在最难过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他;近吗?不!几个月接不到他的电话都不觉得意外。

记得最后一次他打电话来,说中午喝酒的时候,失去知觉两个小时。我逗他说:“你可不要告诉我,你家存折在哪里。”他大笑说:“我知道我虽然有点钱,但你不稀罕。”这句话让我感动,现在人们聪明得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在别人身上。但他不,他总是用心去看别人。那天他还是认真地嘱咐我说:“我是想,如果有一天我突然走了,你一定要送我。”

最后,他说出一直不肯说的话,他告诉我说:“我一直都很敬爱你,因为敬在前,所以不敢太靠近你。更何况我什么也不能给你,更不能给你的家庭带来伤害,以后就不打电话给你了。但我再说一遍,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真有那一天的时候,你一定送送我”。我当时觉得奇怪,想岔开话题,就开玩笑说:“小小年纪怎么这么胸无大志,行!我送你,我一定手捧鲜花,带着墨镜,像香港电视剧里的演员一样去送你。”

我知道他走的消息是在6天后。他脑出血,很快,走了。应了他说过的话。

我们是同学,住得很近,他一直对我很好,但他从不表白什么。他一直很孤单,他父母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先后去世了。在他结婚的第4年,他那从农村娶来的漂亮媳妇认识了一个有钱的男人,带着3岁的孩子和他离婚走了。他让她带走了家里所有的东西,他知道自己很笨,不能给别人幸福,所以他不耍赖。

我没能送他,他托付我的这一件事我都没能做到,走在他常走的大街上,眼泪无法抑制,店铺里那首萨克斯曲《回家》格外刺耳。去了他家,他弟弟在,他说,邻居们送他的队伍很长,直到把送葬的车装满,大爷大娘们说:别让这孩子孤单地走,他才40多岁,他是个好孩子,他帮助我们时从没有半点虚假。

他大概会欣慰一些,这么多人没忘记他。可我无法抑制难过,心疼,一种无所适从的疼。从此失去了一种可以不见,可以不想,却实实在在的惦念。它是生命的元素,是一份我们曾经担当不起的爱。

清明节,无法不再去想他,终于来到他的墓前,送上一捧鲜花。看见墓碑上孤单单的名字,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对他说,知道你为什么这么早就走了,你是嫌孤单了,想从头开始了,就像小时候做作业,写乱了从头再来。在这,我祝愿你幸福!

猜你喜欢

  • 炊烟里的父爱

    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鲍鱼和咸鱼对于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他爱吃,也爱煮。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

  • 母亲墓地向北

    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我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在努力地左奔右跑了一阵子之后,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了起来,一面哭一面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吗?”后来,还真

  • 妈妈,让不够优秀的我消失吧

    我16岁的日子,是苦涩的。那年,我正读高一。课余时间,我把自己埋在图书馆里,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我觉得,我对文学是一种“饥饿状态”,我“吞咽”中外名著。书看多了,思想也复杂起来,对人生的爱恨别离感觉特别敏锐。我常常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

  • 父亲的“怕”

    那天,一位同事看了一段关于父爱的小故事,十分感慨地说:“爸爸就是那个一边教育你勤俭节约,一边偷偷给你零花钱的人……”同事有两个女儿,他非常疼爱孩子,却也对她们管教很严。据说孩子们每次离家要去学校住宿时,他总会叮嘱她们不许乱花钱,然后又悄悄在

  •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在我40岁以后,在我的事业和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时,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是加油站。母亲一生都在乡

  • 重复辜负母亲

    外婆去世时,刘英16岁。她是外婆和母亲共同带大的,但外婆的付出甚于母亲。半夜一哭,外婆立刻翻身起床,伺候外孙女吃喝拉撒;学走路时,外婆整天弓着腰,耐心地护着她一步步前行;上学后,外婆风雨无阻坚持早晚接送……刘英没法接受外婆已经走了的事实。那

  • 与我有关的母亲

    一曾经,总在清明前后梦见去世的姥姥。老家习俗说,先人在烧纸的日子托梦,是有所惦记。母亲嘱咐我,烧纸时念叨念叨。“姥姥收着钱过好日子吧,别惦记家里啦”,这类话念着念着,梦里姥姥影像就淡了。很像在最古老的送别路口,连个弯儿都没转,一个眼错,姥姥

  • 文盲母亲写家书

    我们现在很少用书信沟通联系了,但时间退回去十几年,那时鸿雁传书是异地交流的最普遍方式。母亲曾给我写过一封信,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母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经常说自己是睁眼瞎,因此她一定要让我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