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毁约风波

毁约风波

收录日期:2025-11-20 15:27:14  热度:11℃

毁约风波

这年头,合同在办公桌上签得少了,在酒桌上签得却多了,而我在公司立下过规矩:合同,绝不沾酒水。不为别的,因为喝酒误事真不是说说的,我就切切实实误过一回大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市里一家规模不大的国营机械厂工作,负责机床、零件的采购。说是负责,其实就是跟在采购科的李科长屁股后头,给他打打下手。

那年,李科长带着我到西安一家全国知名的大企业订购2台机床。当时机床难订,我俩跟那家企业几个小头头拼了好几场酒,才在酒桌上签了提货单。

顺利完成任务,我们便准备返程。李科长突然心血来潮,让我把提货单拿给他看看。这一看,李科长顿时蔫了,他哆嗦着手把单子递给我:“小子,看看你干的好事,这下娄子可捅大了!”

我接过单子一看,脑子瞬间一片空白。当时的提货单十分简单,违约费用、延期赔偿等项目都是提前印好的,只要把数量、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上去就行。提货单用蓝印纸垫着,一式两份,付款后盖上专用章,就能提货了。我们本来是要采购2台,可现在单子上那个“2”后面,却鬼使神差地多了一个“0”!好家伙,当时一台机床就好几万,这20台机床可不得把我们整个厂都赔进去啊!我整个懵了,要知道,数字是我填的,那天实在是喝大了啊!

李科长蹲在地上,狠命抽烟,脸比阎王爷还难看。

我怯怯地说:“现在机床这么紧俏,我们要不倒腾这么一下……”

李科长猛地站起来,冲我怒吼道:“这样的瞎主意你都敢想?这上百万的货,咱们稍微倒腾得不好,戳了窟窿,拉出去都够枪毙的。再说倒货也要本钱,你上哪里弄去?”

我哆嗦着嘴唇说:“要不咱们毁约,赔他们点钱?”

李科长气得直瞪眼:“赔?小子,你赔得起吗?单子上写得清清楚楚,退货收20%的费用,这一笔算下来得20来万,抵得上咱们俩半辈子的工资了!”

我真觉得天要塌了!李科长蹲在那里,整整抽了一包烟。最后,他把手里的烟屁股往地上一扔,说:“走,把车票退了。”我还敢说什么,赶紧去退票。

算上退票的钱,加起来还有不到两千块。当天晚上,李科长又把那几个小头头约了出来,还选了个更好的饭店。

酒过三巡,李科长赔着笑脸说:“今天兄弟我还得麻烦各位老总,我们厂本来是要22台机床的,结果,我这个没用的手下上次喝多了,少写了个2!所以今天还得麻烦你们,再多批2台。”

那个领头的笑着说:“你个老李,我就说你不会平白无故请我们吃大餐,不就2台机床吗?没问题,我这就给你签。”说着,他从公文包里翻出提货单。

我一听,脚心都吓出了汗!李科长这唱的是哪一出啊,手上那烫手的20台还没着落呢,咋又要买2台?

那顿饭折腾掉一千九,在那个年代实在是了不得。这下我们手里只剩一百来块钱,李科长晃着醉醺醺的脑袋,把我带到城墙根下,用脚蹬了蹬地,说:“咱俩今晚就睡这里了,那一百来块钱留着明天再请客。”

我吃惊地问:“还请谁?”

李科长眨了眨眼,说:“请今天晚上这帮人的头—他们的大领导!”

我说:“咱就剩一百了……”

李科长点了点头,说了句:“知道”。

第二天下午,我们蹲守在那家企业门口,过了好久,一辆小汽车驶了过来。李科长赶紧迎上去,着脸说:“刘处长,您看您晚上能赏个脸吗?我是来买一批机床的,想请您老坐坐。”

那个刘处长看了看李科长,沉着脸问:“你打算买多少?”

李科长哈着腰说:“我们打算买20台……当然,能不能买到,还得您说了算,晚上我定了不错的饭店,您看—”

刘处长又看了看李科长,说:“上车吧,坐车去你说的饭店。”

上了车,我的心“怦怦”跳个不停,李科长想干吗?车子到了一个灰不溜秋的肉夹馍小店,李科长突然喊了声:“停车。”刘处长闻言一惊,眉头一皱,一脸迷茫地看着李科长。

李科长笑笑说:“刘处长,咱们下车吧,就是这家店。”刘处长耐着性子下了车,让司机在门口等着他。

进了那家店,屋里胡乱摆着两张桌子,苍蝇乱飞。李科长大度地伸出手:“老板,来十个肉夹馍,三碗羊肉汤,再来一瓶好酒,就按二十块一瓶的拿。”

刘处长一听这话,脸上乌云密布,他不耐烦地说:“饭就不吃了,你说说吧,这20台车床,你打算怎么买?”

李科长连忙说:“我想现在就让您给我们签个单子,一台车床我们给您抽一百块钱,您看怎么样?”

刘处长一听,几乎气得要跳起来。说实话,这样的回扣,简直比一毛不拔还过分!估计刘处长平时都是吃香的喝辣的,今天这一趟算是被李科长拿着当猴耍了。刘处长霍地站起来就要走,李科长赶紧走上前去,递上了原先签好的那张单子,说:“刘处长,您别生气,您看我这还有一张单子,本来是想买40台的,昨天找人买了20台,今天这20台想麻烦您……”

刘处长一听这话,不由停了下来,他接过单子,看了看编号,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把单子递给了李科长,嘴里只是“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直到此时,我依然不知道李科长究竟想干什么。李科长把那瓶白酒打开,我们每人倒了半杯,喝上了。末了,李科长说了句话:“我们该做的都做了,是死是活明天就能见分晓了。”

第二天一早,李科长带着我又到那家企业门口晃荡。到了八九点钟的样子,就看见之前和我们大吃大喝的那个小头头走了出来,李科长主动上前打了招呼。一见是我们,那个小头头顿时松了口气:“老哥,太好了,你们还在西安呢,出大事了,坏事了!”

李科长赶紧问他怎么了,小头头叹了口气:“一言难尽,我们处长不知怎么了,今天一早到了办公室就发疯,非要让我们把你们那20台的单子追回来不可,否则就要撤我的职……兄弟,对不起,领导发难,这单子你还是给我吧,我得拿回去注销。”

我一听这话,眼泪很不争气地立刻淌了出来,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了李科长的全部用心。

没想到李科长这回却摆起了谱:“那怎么行?这单子都签了,咱们得履行才行啊!”

一番好说歹说,李科长总算同意把这张提货单还给了小头头,另外一张只有2台的单子,小头头没提,李科长也就没拿出来—这2台机床,才是我们此番来西安的全部目的啊!

半小时之后,李科长带着我,从容地到那家企业的会计室领了两万块钱——按照违约赔偿规定,如果是企业无法按时提供机床或取消订单,每台机床赔款一千元。

拎着沉甸甸的一包钱,我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大门的,可李科长像个将军一样,很有风度地不紧不慢踱着步,等我们俩离开那家企业好远了,李科长谨慎地问了一句:“没人跟来吧?”我赶紧回头看了看,摇摇头。李科长突然脚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额头上直淌汗,两条腿不停地哆嗦。可见李科长之前该有多紧张!

之后,我和李科长带着两万块钱回到厂里,厂长一听,不仅没批评我们,还和我们一起把钱给分了,钱是这么分的:厂长一万,我和李科长一人五千。李科长没把钱给我,而是弄成个工友基金,隔三岔五让大伙儿吃上一顿好的。我还记得第一次用那个钱喝酒时,李科长喝大了,反复地说着:“我以为完了,可谁想到还能有酒喝啊!”大家都听不懂这话,只有我能听懂。

李科长酒醒了之后,找我认真谈了一次,他说:“咱们之所以能过关,因为两头都是国营企业,你也看到了,咱们这种机械类国营企业都成什么样了,你还年轻,我建议你能单飞就单飞吧。”

李科长这句话让我感激他一辈子。

就在下一个月,我买断了工龄,买了张票南下深圳,不久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活得很好。对了,还有一件事,我所在的那个机械厂,还有西安那家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企改制大潮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破产……

猜你喜欢

  • 那年的天真无邪

    张明和李敏曾经是大学同学,毕业十年了,终于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相见。此时两人都已结婚生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十年前,有那充满纯真的象牙塔中,他们本该是一对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还是散了。他们俩人都是本科生,但张明读大学时成绩并不太理想,读到

  • 两只蝴蝶

    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他飞累了,便落在一个花蕾中休息,还一边享受着那喷香的花粉。“蝴蝶老兄,你好啊?”突然,从花柄处面传来了一声问候,把蝴蝶吓了一跳。蝴蝶沿着声音一看,原来是一只毛毛虫,只见它浑身上下长满了蓬松松的茸毛,两只圆圆的眼睛长

  • 小弟,三哥看你来了

    按照常规,五六月份的农村的清晨,应该是空气清爽,适中宜人,但是,那天早上,给人的感觉却有些不同,有点寒意,在出门之前,母亲就叮嘱要加一件外衣,虽然我已成家,并且已为人之父,但在母亲的眼里,永远是孩子,母亲的话,我一向惟命是从,没有反驳的想法

  • 多么希望你是个酒鬼

    也许父亲不是一个好男人,嗜烟,嗜酒------吃喝嫖赌他占了两样。听说他赌技不错,可自从我记事起就没见他上过赌桌。所以,在我心里父亲的坏习惯也就是抽烟、喝酒。尤其是喝酒,简直就是一个酒鬼。小时候,从书上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我劝他戒了,他不听

  • 我为父亲盛碗粥

    星期六我带着儿子去乡下看望父母。母亲打过不下十次电话,说想孙子哩!话语里满是无奈,母亲晕车晕得厉害,否则早就进城来看孙子了。我刚下中巴车就遇上以前镇单位的一位朋友,多年不见,他非拉我去他家小聚。盛情难却只好应允。哪知晚上酒喝多了,天色已晚只

  • 书中自有颜如玉

    和女友是在一次去黄山的旅游中相识的,那天下山时下起了小雨,我见她没带伞,就把伞给了她,没想到在山下的宾馆里我们又相遇了,就这样我们相爱了,深深地爱着。小诗的父亲是这座城市大学中文系的中文系教授,他38岁才有了这个女儿,从小视小诗为掌上明珠,

  • 一个字,一辈子

    他和她是大学同学,他自从第一眼见到她就爱上了她,可他却没勇气说出来。毕业后出类拔萃的他分在了她从小生活的城市,他依然没有勇气说出那个“爱”字。他觉得他太平凡了,根本配不上天生丽质父母又都是高干的她。她知道他是喜欢她的,在大学里她总是被男生众

  • 生与死的情敌

    大春和大东两人趴在一条小舢板船上也不知在大海里漂了几天,当他们终于看到不远处的海滩时,两人的身子不由得颤抖起来,“哇”地放声大哭,九死一生的他们终于有救了。几天前他俩随着村里的七八个年轻男人上了一条大铁船,到黄海里张网捕有“软黄金”之称的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