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声音的温度

声音的温度

收录日期:2025-11-20 19:34:50  热度:8℃

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为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十三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的远山像一副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嗥,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我们住在一所山村学校,叫喊声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家听见。忽然,我想起了口哨——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口哨。鼓起胸腔,我拼命地让全部的气流吹出尽可能最大的声响。渐渐地,我听见了家门前由远及近嘈杂的脚步声,大声说话的声音。窗外交织着手电筒的光亮。我听见了乡亲们喊我的名字。开了门,一群人扛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前,他们都是周围我熟悉的乡亲。善良的黑脸,热切的目光,一群人由衷的关爱,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

“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呱白……我渐渐地睡着了。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临近黄昏,乡亲们又来了,他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撞击出铿锵的声响,好像在告诉我:孩子,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伤不了你!

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似地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叮当声。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边走路边大声说话。我知道,这么黑的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说话声给我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我们都在窗外!

自此以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猜你喜欢

  • 爱,让我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

    童年给我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爸爸妈妈吵架。他们总是在吵。我抱着妈妈说:“妈妈你别难过,反正以后我也不会结婚了,以后的日子我陪你一起过。”我悄悄大哭了一场,心里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没有爸爸了,从今以后我是没有爸爸的孩子了。那时候妈妈带着我,

  • 我从来都不是好学生

    尹老师是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他没有念过大学。本来他可以去一个名牌大学读书,但是在高考前,校长告诉他,现在学校缺老师,希望他能留校。尹老师没犹豫,同意了。就这样,他和几个高考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高中毕业后就当了老师,一直到退休。他在讲课时,时常把

  • 成人社会给95后的信

    我想起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但我要谈的不是安迪,而是那个老黑人。州政府的假释委员会问他:你是不是改造好了,可以放你了?他前几次都乖乖的,最后一次,他说:你知道我看见什么了?我看见,就像在洞的另一头,一个浑小子,无法无天,虚度青春,糟蹋

  • “极限达人”陈盆滨的人生梦想

    2015年7月10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兴奋的观众将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场地中央的一个人。那个人汗流浃背,激动无比,正用力地挥舞着五星红旗。100天,跑出100个马拉松,没有人敢吧?陈盆滨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自己

  •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大概是我上大三,他也上大三的时候,我是清华的,他是北大的,我们共同上过《亚洲周刊》的封面。那个时候我是因为批评清华,他批评北大,我们作为时代的典型被上了这样的封面。但我看到他本人的时候,我非常难把他和我印象当中的这个人联系起来。当我看到他的

  • 见或者不见,你的价值都在那里

    1950年10月,他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意大利裔家庭。因为家庭贫穷,他从小便开始勤工俭学,并努力在学校中表现自己,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自己,改变他们对他这个外国裔学生的看法。可即便是这样,同学们依然排斥他,老师对他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

  • “手”的取舍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大师,曾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塑像。接到这个任务罗丹有些为难,因为他知道巴尔扎克是著名的文学泰斗,举世闻名,可他长得很丑,不但又矮又胖,而且肚子很大,怎么样把巴尔扎克塑造得完美一些,而又不失他本来面目,给人们

  • 每次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他从小就喜欢打篮球,高中时期曾入选麦当劳全美高中全明星。2005年,他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篮球队。哪知大一第一个赛季刚结束,父亲就卷入了一桩涉嫌毒品案件。母亲为救出父亲四处奔走,整个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二时,他提出退队,教练语重心长地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