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仙女造桥

仙女造桥

收录日期:2025-11-20 12:25:53  热度:11℃

对于仙女造桥的成因,历史上说法很多,有人说是大自然中海水潮沙的一个杰作;有人说是人工修筑的,但究竟是什么时候,谁修的不清楚。

传说很久以前,上天九霄宫三元仙子每年中元节去承受人间的香火供奉,不巧这一年上元仙子在炉中炼金丹未成不能离开,只好由中元和下元两位仙子驾五彩祥云飞下天界,来到渤海笔架山,见这里海秀山奇、人民淳朴,便心生爱意。为回报百姓的祭奉盛情,两位仙子见海岛与大陆交通不便,决定修一座海桥连接起来,以造福人间。于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术,顷刻间,那海桥即将修造成功。

渤海有条黑龙,凶残贪婪,常吞噬人畜,它发现两位仙女在笔架山下修造神桥,大为震怒,便兴风作浪,妄图破坏。中元、下元二位仙子与它搏击苦斗,又请来金翅大鹏助战,终于降服作恶多端的黑龙。

天朗云散,明月复照,一条神桥铺设在海上,沟通大陆山岛,自此它潮落现出,潮涨隐没,神奇绝妙,变化万千,堪称“天下一绝”。

莽莽群山,滔滔大河,广袤平原,织成锦州一幅美丽画卷。遥望锦州南35华里有仙女造桥,茫茫大海中现一小岛,形如笔架,一条天桥横卧大海,曲曲弯弯,那是仙家何处,不妨去看看这笔架天桥.

说到笔峰插海,仙女造桥。我不禁想起一个人,本胜法师,本胜法师从小出家,拜索和尚为师。家父和索和尚为挚友,我有幸结识本胜法师。本胜法师给我讲了不少故事,笔峰插海,仙女造桥就是其中之一。我听得出神入化,如醉如痴。后来本胜法师成了北普陀山一道著名风景线。

记得初一时,我曾和校友一起,徒步前往笔架山,从下午一点,一直走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才到海边,住在一所小学。第二天清晨,但见红日东升,茫茫大海中现出一道天桥,别提多神奇了。但见蒙古人手持圣水,亦步亦趋,返回大漠。使我不禁对笔峰插海,仙女造桥肃然起敬。这块土地太神奇了。朦朦胧胧使我对这块圣地充满神秘感。

笔峰插海,仙女造桥乃世界一绝。下面咱依次介绍笔架山景区胜景。笔架山风景区位于锦州本南沿海地区,距市中心有37公里。笔架山海拔76米,南北长4华里。景区内有大笔架山,小笔架山,天桥和海滨浴场等组成的自然风光,山上还有笔峰山门,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和一线天等景点,笔架山风景区大门,也叫海门。由北京清华大家建筑学院设计,分南北两部分,南侧是20米高的彩虹式的拱形门,象征着连接岸岛的“天桥”北侧是22米高,东西对称的两把金钥匙造型,寓意着两把金钥匙打开景区大门,让游客打开景区大门,让游客跨天桥登上笔架山。海门依我看意味潮退桥现,潮涨桥断。

过了海门,前面有一口水井,这里紧离海边十米,确是一口甜水井,喝一口水甘甜可口,令人趋指叫绝。海水是咸的。这水是甜的。你说奇怪吧!

过了甜水井,突现两位仙女,一立一卧,这两位仙女的雕像,旁边还注有“仙女造桥”四个大字,我想您一定不知道:这位卧着,而另一位是站着,意味什么?站着的那位手里还捧着什么?想干什么?

据本胜法师讲:远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后来二郎神担来两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大小两座海岛,也就是今天的大小笔架山。相传,在很以前,有两位九天仙女驾着五彩祥云来到大,小笔架山(在大笔架东北而2.5公里处,另有一小岛,名国小笔架山)的上空游玩,俯视一看,这儿的水奇秀,立刻被吸引住了并想把陆地和海岛连接起来,造福人间,于是姐姐便在大笔架山建桥,妹妹在小笔架山修桥,约定在五更前把桥修好,姐姐生性刚强,不怕困难,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变成了一块块石子,终于在天亮前把桥修好了,姐姐担心妹妹,便去看她,见妹妹修了一半就累的睡着了,因天将明,姐姐急忙捧了把土,洒向没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笔架山的天桥是石子的,而小笔架山的天桥一半是土堆的。

两位仙女一立一卧正是描绘这一美丽传说。

这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踩在我们脚下的这鹅卵石通道,便是仙女造的天桥。

您看,现在正是落潮,海水已慢慢向两边退去,远远望去,像不像一条蜿蜓的蛟龙,隐现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你看有的游客,已经踏着碧海浪花,漫步在沧茫的大海之中了,那情景多像“八仙过海”在各显着神通,沿着这条卵石通道步行就可以到山门处。人们边走边玩,拾贝壳,捉海蟹,找海螺,观海浪,领略一下神奇天桥的美。

走过了天桥,那么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笔峰门。

大家请看,它是一座石造的山门,正现“光耀国家”,背面“重道亲德”。这是当年主持修山的道人贺保江所写。北京的石头刘家雕刻,山门左面,原有一尊用汉白玉雕塑的孙悟空石像,现已无存。沿着陡峭山路往前走,拾级而上,便到了吕祖亭,您看,它形如小塔,高10米,二层,亭外有十五磴石阶,上层有汉白玉石佛一尊,下层有汉白玉石佛两座,传说这是吕洞宾在八仙过海时小憩之所,故得名吕祖亭。在吕祖亭南面就是五母宫,原是五间二层石屋,后来中上层毁坏,底层每间有石佛一尊,五位女佛面南而坐,有的手拿书卷,有的手拿石榴等,各个体态安祥,身姿秀丽,在其它殿阁中,女佛也为数甚多。原来,过去在此出家的尽是尼姑,多时竟有120佘人,堪称女尼的王国,所以专为女尼建的五母宫,在五母宫门前,耸立着两根石柱,刻有巨龙攀柱,雕工精细,活龙活现。走过一段婉转小路,在五母宫南面,位于笔架山的最高处,便是三清阁,它是六层石楼,高26.2米,纯一色的石墙,石廊,石壁,石门,石梯,就连壁画,门神也是石刻,无一点儿木器和铁料,阁内有回廊周旋,上下曲径相通,殿宇,阁楼位置,布局都有在对称中求变化,分散中相连接,设计之巧,组合之精,堪称建筑之上乘。门口,窗口的石雕,刀工细腻,逼真,生态盎然,阁中现存大小石佛43尊,其中三清阁顶层的太阳光佛理圣盘古塑像为最佳,大家请看,此塑像为汉白玉制作,在全国绝无仅有,它始建于1912年至今已经历了85年的风雨沧桑,“盘古”头顶吉祥岛,莲花座,鼻为两条小龙,昂首挺立。它的左眉代表太阳,右眉代表月亮,双目圆睁,光茫如炬,其眼神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左手执火,右手执水,整尊塑像上雕6条造型各异的雕龙,暗寓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玄妙,其造型和雕塑风格独具匠心。

三清阁最可贵之处在于和平共处,你看三教九流,佛,道,儒,法,在这里和平共处,和谐相处。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处。可说绝无仅有。你看老子,元始天君,通天教主在封神演义的诛仙阵,万仙阵中打得天昏地暗。在这里却相安无事。这三清阁,为什么叫阁,不叫塔?不叫观?是佛教的三清阁还是道教的三清阁?又是又不是。里面供奉佛祖释加莫尼,可它分明又供着老子,元始天君,通天教主。太上老君。所以只能叫阁。登三清阁最吸引人的是站在平台上眺大海,不仅可以欣赏到大海的风光,而且可以寻觅到历史的古迹。大家请看,笔架山的不远处,清晰可见有一港口,那便是锦州港,它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中最北端的港口,也是辽西地区近400公里海岸线上唯一的对外开放的商港,现有“四杂一油”5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油泊位1个,年吞吐量550万吨,到本世纪末将再建6至8个泊位,增加集装箱,客运等功能,届时年吞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跨入区域性大港行列,还有在1996年10月份,电视连续剧“情恋笔架山”就是在这实地拍摄的,并陆续在锦州电视台,有线台和辽宁电视台播出,按中央电视台中的规范化标准,精编后的“情恋笔架山”电视连续剧为11集,将往中央电视台播出让全国的人都了解锦州,了解笔架山。

笔架天桥,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在中国锦州,另一处在韩国。韩国天桥一年只出现两次,逢大潮出现。唯有锦州天桥天天潮起潮落,天天出现天桥。乃世界一绝。

猜你喜欢

  • 有你在,灯亮着

    黄昏时分,王嫂向往常一样,点起了煤油灯。这一点,就是一个晚上。这一点,已经有十几年了。王嫂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里,身体对着大门,好像是在等什么人。一个晚上似乎要过去了,大门始终没有被敲响,也没有人要进来。王嫂叹了一口气,起身回房间睡觉。正当

  • 代友约会骗了谁

    刘新是下乡支教的年轻教师,自下乡工作以来,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城与妻儿团圆了。这天正好周末,刘新轻装减行,匆忙搭上回城的班车,一边给城里的好朋友闫启打了个电话,以便等着好哥们为自己接风洗尘。紧接着翻出妻子的号码,刚预拨打间忽然又改变了主意,

  • 偷咱这世道的车

    想如今人们的生活越发的美好,教育素质越来越高,可这人心,却越来越黑了……1、偷车风波这天刘二胖子刚刚午睡完走出家门,门口旁链在路灯下的一辆自行车引起了他的注意,好家伙,刘胖子一看不禁心中暗说了一身,这车型、车头、换档器上来说,这车档次不低啊

  • 瓷碗寻亲

    小镇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个流浪汉,六十多岁的摸样,手里端了个破碗,看着有些年头了,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怎么就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也没人问过。他每天无一例外地一手端着破碗一手拖个破蛇皮袋从镇头走到镇尾,从镇尾走到镇头,遇见丢在路边的饮料瓶就宝

  • 一个旧相框的故事

    【一】我念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太远,所以决定一个人到台北租房子。那时运气真的不错,很快就让我找到价钱公道的地方,是一栋五楼公寓的二楼。搬进去的时候,我很有礼貌的先去跟楼上楼下的邻居打招呼。一楼住着一个七十几岁的老太太。一楼前面还有店铺,店也

  • 亮“丑”

    写日志,平凡的字母用手指点击,会组合排列成华章诗行,展现给网友欣赏;聊天,会敲出盛情和礼仪,回应款待隔屏来访的挚友,从而彰显出主人的风采和修养。但是,如果粗心大意或学艺不精,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酿成离谱的笑话。前些日子,笔者就曾出过一次笑掉

  • 王大侠智斗“剪径猴”

    一岗亭林立“割尾巴”谁见过染缸里面能够倒出白布来?叼在狗嘴里的肉包子还能夺回来吗?“能!”,但要“智取”不能“强攻”!在“割尾巴”的年代里,计划经济对农贸市场监管的非常严厉。山里的药材、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品,国家实行统购用以出口换取外汇。公

  • 最后一个补碗匠

    慈航大师经常利用故事来讲述人生的道理,做人不图名利方可潇洒。前来进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很早以前,在一个偏避的山村里,有一个补碗匠名叫莫非。那时人们对吃饭的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多人一生只用一只碗,大小形状也基本相同,选定了就不再换了,裂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