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80印象馆的创业故事

80印象馆的创业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1 06:18:43  热度:10℃

小编给大家带来创业故事:80印象馆的创业故事

捕捉幸福天使,开创美丽事业

---浙林两毕业生从80后新人的相恋故事里掘到第一桶金

这些天,浙江林学院的师生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该校2007届毕业生陈翔和蔡莹,这两名学生毕业后在杭州成立了“80印象馆”摄影工作室,专门为80后新人拍摄相恋的故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不久,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栏目还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并以“恋影1980”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了理想,志同道合办工作室。

2007年6月,浙江林学院摄影031班的陈翔、蔡莹毕业了。此时,两人的父母已经为他们找好了单位,陈翔父母要儿子去当地一家报社、蔡莹父母则希望女儿进一家电视台,都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他们却一起拒绝了---他们想开办一个工作室,从事自己热爱的摄影工作。

陈翔是金华人,2003年考入浙江林学院摄影专业,在求学时就经常通过照片展示其在摄影上的天赋。“他的照片特别有感觉,也很有自己的思想。”摄影老师陈波这样评价。而老家在建德的蔡莹,虽然摄影上的天赋比不上陈翔,但是她在做造型、化妆等方面早就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学校里不少晚会化妆、模特造型都是她展现身手的舞台。

由于是学摄影专业,早在读书的时候,陈翔、蔡莹以及班里的另几位同学就成立了“新视觉”工作室,以100元甚至免费的价格给同学拍摄写真,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毕业前夕,陈翔、蔡莹决定合作办一个工作室。

陈翔说:“我们都热爱摄影这一事业,在学校里也开过工作室,有一定的经验,我想我们两人合作,分别做摄影师和造型师,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觉得如果我不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那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任;而且80后的很多年轻人都陆续要结婚,给80后年轻人拍摄个性婚纱写真,应该会有前途。”

2007年,陈翔和蔡莹说服了家人,双方家人共为他们凑了近10万元钱。随后,杭州一个偏僻的小区里,一个名为“80印象馆”的摄影工作室诞生了。虽然满怀信心,但是两个人的心里都没有底:摄影工作室到底能办到怎样的程度?

50单免费,换来第一单生意

在杭州创业,首先是房子问题,一般市中心的商业影楼一个月的月租都不止10万元,为了节约开支他们最终在杭州比较偏僻的滨江区,租了一套位于四楼的房子。在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后,他们用剩余的钱购买了一些必需的服装和道具。

没有自己的店面、地理位置偏僻、摄影师和造型师都是才22岁的“小孩”---“凭借”这些条件,在开业后的比较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硬是没有接到一单生意。两个人经过商量过后,决定先从自己比较熟悉的高校开始宣传:没有钱请模特,他们就互相做模特拍宣传照片,或者请同学帮忙做模特,随后是设计传单、张贴海报、在网站上贴广告。为了吸引顾客,他们甚至想出了免费给大学生拍摄写真的“绝招”。

“一开始,看到我们海报的大学生也有部分持怀疑态度,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看到海报后,认为写真拍得很漂亮,觉得可以来试试,反正是免费的。由于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大家沟通得比较好,前来尝试的同学都非常满意,随后想来免费拍摄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有一天来了近50人。”蔡莹笑着

说,“这下子,我们摄影工作室影响是有了,但我们都知道老是拍免费写真,是肯定维持不了多久的。”

就在他们在商量下一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对年轻人找上门来,请他们拍一套照片,而且一开口就点了最高8888元的套餐,这让两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欣喜不已。当顾客提出他们要求时,蔡莹和陈翔却犹豫了:客人说不在乎价格、不在乎工作室大小,但是除了要有创意、时尚、个性等要求外,还要有大海的背景。陈翔开始冒汗:“杭州哪里有什么大海啊!”

学门教育网给大家推荐创业故事:80印象馆的创业故事

猜你喜欢

  • 反思是成功的加速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够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思自己,既是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生存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反思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思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

  • 上帝只掌握一半

    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命运总是和你一起存在,时时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称臣,于是任凭它的摆布,等

  • 太阳每天都不辞辛劳地升起

    放弃自己该做的事,就是败北。不可轻言放弃。太阳每天都升起。无论阴天雨天,不论冬天夏天,日复一日,太阳都升起来。这是宇宙的法则,是道理。人生也是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天,这是道理。能忍受得起这样反复的人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不论今天如何,人生的胜负是以

  • 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跑

    他二十一岁那年从外地来到北京拜师学艺,却四处碰壁。不久之后,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小俱乐部,靠在街头卖艺混口饭吃。那时候,他住在北京的郊区,从住处到市中心足足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了省钱,他连公交车也舍不得坐,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穿梭,

  • 根本没人注意你

    朋友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后到英国读研究生。朋友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她的女儿多优秀,有时和对门邻居一起乘电梯,互问儿女情况,她总算找到炫耀机会。可下一回再见面,又谈起同样的儿女话题,人家根本就没印象,让她很是郁闷。

  • 乔治.华盛顿的礼仪规则

    乔治·华盛顿是典型的马背上的开国元勋,或者就像有些传记上所描述的不折不扣的美国国父”。但这并不能就此论定他的放旷和不拘小节,在乔治·华盛顿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大约110条人与人谈话时的礼仪规则&rdquo

  • 学会生存的金科玉律

    ●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做老二,不做老大——老大没当好,容易变成老三老四。●钱追人,人追健康——有了健康,还怕挣不到钱么?●不要当众和主管

  • 三人行,三人说

    史玉柱:不要只看塔尖1、90%的困难你现在想都没有想到,你都不知道那是困难。2、团队核心成员有人要提出辞职时,不要挽留,既然提出了,他迟早是要走的。3、初中水平跟博士后没啥区别。只要能干就行,我一直是这个观点,不在乎学历,只要能干能做出贡献